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背面灰褐,有一列暗褐色“X”形斑;眼后斜向口角有一较细黑色纹(黑
眉),其下缘略呈波状,镶以极细的白色纹。
描述依据标本 辽宁大连旅顺口外约24海里蛇岛23雄、13雌、2幼共38号标本。
形态描述 依据正模1雄( CIB79Ⅰ0005)原始描述如下:
“吻鳞宽大于高,略呈梯形,从背面仅可见其上缘;鼻间鳞宽大于长,外侧甚窄,略呈楔形;前额鳞沟约为鼻间鳞沟的1.5倍,外后缘几呈圆形;额鳞盾形,长度大于其前缘到吻端距,也大于顶鳞沟;顶鳞略大于额鳞,其外后缘几呈圆形;眶上鳞约与额鳞等大;鼻鳞较大,前半大于后半,鼻孔几呈圆形,开口于前半鼻鳞后缘的中央;上颊鳞1枚,略呈方形;眶前鳞2,窄长,眶下鳞1;窝前鳞中部凹下;窝下鳞1枚窄长;颞区鳞片较小,邻接上唇鳞的3枚最大,由前到后逐渐减小,均略呈六角形;上唇鳞8,第1枚上端楔入鼻鳞与窝前鳞间,第2枚楔入窝前鳞与窝下鳞间,第3枚最高,楔入眼眶前下角,第4枚位于眼正下方,为眶下鳞相隔,第5至8枚最低;下唇鳞11,第一对最大,在颏(颔)片之前并列,第1至4枚与唯一的一对颏(颔)片相切;颏鳞较小,其后端细窄,深深楔入第一对下唇鳞间;额部其余鳞片较小,每侧排成6行。背鳞23 — 23 — 17行,两侧最外行平滑外,其余均明显起棱;腹鳞153,肛鳞完整,尾下鳞41对。全长760mm,尾长118mm。
背面灰褐色,有26+8个横跨体尾背面的暗褐色“X”形斑;体侧有1—2列暗褐色
粗大星斑;腹面浅褐,密布暗褐色细点。头背灰褐,散有粗大暗褐色斑,眼后斜向口角
有一黑色纵纹(黑眉),占据3枚较大颞鳞的上半及其相邻一行颞鳞的下半,黑眉下缘略呈波状,镶以极细的白色缘;3枚较大颗鳞的下半及上唇鳞淡褐色,散以暗褐色细点,靠近鳞沟处较为密集。”
配模1♀,眶前鳞下枚窄;下唇鳞左12右13,仅前3枚切颔片;腹鳞162,尾下鳞38对,前3枚完整。全长710mm;尾长83mm。副模22♂♂、12♀♀、2幼变异如下:上唇鳞8,2 — 1 — 5式,或7, 2 — 1 — 4式,个别一侧为9, 2 — 1 — 6式;腹鳞150—164,平均157.6;尾下鳞32—47,平均41.4;腹鳞+尾下鳞188—206,平均199。全长雄性(n=28)504—782,平均693.2mm,雌性(n=19)536—730,平均643.5mm。
上颌骨具管牙,有颊窝,毒蛇。
文献记载:季达明等(1987)报道蛇岛25♂♂全长520—765(平均667.8)mm,尾长65—105(平均90.1)mm,腹鳞145—162(平均155.3),尾下鳞40—49(平均43.7);27♀♀全长400—800(平均645.8)mm,尾长57—96(平均73.2)mm,腹鳞151—166(平均159.2),尾下鳞37—43(平均40.1)。仔蛇(n=32)全长230—278mm,尾长33—44mm,体重9.0—16.5 g。半阴茎分叉,基部棘长而强(季达明等,1987)。
蛇岛蝮主要分布于蛇岛,在蛇岛上多潜伏于灌丛下、枯草边、石板下
或岩缝中,或栖于栾树、小叶朴、黄榆、叶底珠、胡枝子等树干上等候捕食。食物对象
以小型鸟类为主,偶亦发现吃褐家鼠;幼蛇吃蜈蚣、鼠妇等节肢动物。每年11月到翌年4月潜伏于深邃的岩洞中冬眠;4月中出蛰;5月前后大量捕食,形成活动高峰;7月前后,可能由于岛上食物缺乏,潜伏于石板下或乱石缝中,处于蛰伏状态(夏眠);9—10月前后又大量采食,形成第二个活动高峰,在活动季节,每天5—10时与15—19时有两个活动高峰。季节活动与昼夜活动的高峰,都与主要食物对象鸟类的大量出现相应。8—10月上旬均见到交配,8—9月产仔蛇2—7条。大约全长达到600mm时性成熟。成年雄性全长600—802mm,雌性全长612—990mm。辽宁省蛇岛考察队(1974)对蛇岛蝮的自然生态有较详细的报道。
蛇岛蝮的活动范围有限,显示出明显的巢区行为。据辽宁蛇岛考察队(1974)观察,
在一株黄榆(Ulmus macrocarpa)上的大中小4条蝮蛇于白天或午夜下树离去后,傍晚或翌晨复上树等候捕食,不仅分别爬回原树枝,而且姿势和位置都与原来一样。特别是9月28日看到的一条幼蛇,栖于树上部外侧枝,18:00下树后,29日06 : 00仍回原处,16:45下地,30日06:30发现它栖于树基一枝上,06:45向上爬,几经周折、前后上下经过9个树枝,终于07 :38爬回原来树枝的原位置,以原有姿势停憩不动。8天后,其间曾有过西北风和大雨,10月5日08:45发现同一条蛇仍在原处栖息,其状亦同前。
杨明宪与马树才(1986)根据5月和9月两次共调查41个样方内的蛇数量,用X2检验法作分布型检验,结果表明蛇岛蝮于岛上呈随机成群型负二项分布规律。
关于蛇岛上蛇岛蝮的数量估计。长谷川秀治(1932)以每坪(约合3.3m2)有蛇2条,按全岛面积226000坪计,估计有蛇50万条。小林胜(1933)以每坪有蛇1条,估计为10万条。伍律(1958)调查了lom×100(m)内的蛇数,估计全岛为5万条。辽宁省蛇岛考察队(1976)以不同生境样方的平均密度为数量指标,估计全岛有蛇2万条。黄沐朋(1984)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全面踏查,根据春秋两季统计结果,全岛有蛇为1万条左右,秋季统计中有当年仔蛇900—1600条,估算年生殖率为10.680%—15.650%。虽然上述各作者所用方法不同,数量估计出入颇大,但蛇岛蝮的数量在逐渐减少是可以肯定的。
杨明宪(1983)关于蛇岛蝮生殖周期研究的结果认为属于温带隔年生类型,由于雌
雄性周期不重合,推论认为蛇岛蝮属于夏末交配,精子保留在雌体内,翌年6—7月当卵进入输卵管后才受精。
孙立新等(1994)1990—1992年对蛇岛蝮种群动态与现状进行研究,结论认为:截至1991年底,蛇岛上共有蛇岛蝮16187条;其年龄分布为老成体9.9000,成体62.620%,
亚成体16.49%,幼体11.640%;雌雄性比为l. 14:1;雌蛇平均孕卵率23.63%;平均
窝仔数4.18条。
眉),其下缘略呈波状,镶以极细的白色纹。
描述依据标本 辽宁大连旅顺口外约24海里蛇岛23雄、13雌、2幼共38号标本。
形态描述 依据正模1雄( CIB79Ⅰ0005)原始描述如下:
“吻鳞宽大于高,略呈梯形,从背面仅可见其上缘;鼻间鳞宽大于长,外侧甚窄,略呈楔形;前额鳞沟约为鼻间鳞沟的1.5倍,外后缘几呈圆形;额鳞盾形,长度大于其前缘到吻端距,也大于顶鳞沟;顶鳞略大于额鳞,其外后缘几呈圆形;眶上鳞约与额鳞等大;鼻鳞较大,前半大于后半,鼻孔几呈圆形,开口于前半鼻鳞后缘的中央;上颊鳞1枚,略呈方形;眶前鳞2,窄长,眶下鳞1;窝前鳞中部凹下;窝下鳞1枚窄长;颞区鳞片较小,邻接上唇鳞的3枚最大,由前到后逐渐减小,均略呈六角形;上唇鳞8,第1枚上端楔入鼻鳞与窝前鳞间,第2枚楔入窝前鳞与窝下鳞间,第3枚最高,楔入眼眶前下角,第4枚位于眼正下方,为眶下鳞相隔,第5至8枚最低;下唇鳞11,第一对最大,在颏(颔)片之前并列,第1至4枚与唯一的一对颏(颔)片相切;颏鳞较小,其后端细窄,深深楔入第一对下唇鳞间;额部其余鳞片较小,每侧排成6行。背鳞23 — 23 — 17行,两侧最外行平滑外,其余均明显起棱;腹鳞153,肛鳞完整,尾下鳞41对。全长760mm,尾长118mm。
背面灰褐色,有26+8个横跨体尾背面的暗褐色“X”形斑;体侧有1—2列暗褐色
粗大星斑;腹面浅褐,密布暗褐色细点。头背灰褐,散有粗大暗褐色斑,眼后斜向口角
有一黑色纵纹(黑眉),占据3枚较大颞鳞的上半及其相邻一行颞鳞的下半,黑眉下缘略呈波状,镶以极细的白色缘;3枚较大颗鳞的下半及上唇鳞淡褐色,散以暗褐色细点,靠近鳞沟处较为密集。”
配模1♀,眶前鳞下枚窄;下唇鳞左12右13,仅前3枚切颔片;腹鳞162,尾下鳞38对,前3枚完整。全长710mm;尾长83mm。副模22♂♂、12♀♀、2幼变异如下:上唇鳞8,2 — 1 — 5式,或7, 2 — 1 — 4式,个别一侧为9, 2 — 1 — 6式;腹鳞150—164,平均157.6;尾下鳞32—47,平均41.4;腹鳞+尾下鳞188—206,平均199。全长雄性(n=28)504—782,平均693.2mm,雌性(n=19)536—730,平均643.5mm。
上颌骨具管牙,有颊窝,毒蛇。
文献记载:季达明等(1987)报道蛇岛25♂♂全长520—765(平均667.8)mm,尾长65—105(平均90.1)mm,腹鳞145—162(平均155.3),尾下鳞40—49(平均43.7);27♀♀全长400—800(平均645.8)mm,尾长57—96(平均73.2)mm,腹鳞151—166(平均159.2),尾下鳞37—43(平均40.1)。仔蛇(n=32)全长230—278mm,尾长33—44mm,体重9.0—16.5 g。半阴茎分叉,基部棘长而强(季达明等,1987)。
蛇岛蝮主要分布于蛇岛,在蛇岛上多潜伏于灌丛下、枯草边、石板下
或岩缝中,或栖于栾树、小叶朴、黄榆、叶底珠、胡枝子等树干上等候捕食。食物对象
以小型鸟类为主,偶亦发现吃褐家鼠;幼蛇吃蜈蚣、鼠妇等节肢动物。每年11月到翌年4月潜伏于深邃的岩洞中冬眠;4月中出蛰;5月前后大量捕食,形成活动高峰;7月前后,可能由于岛上食物缺乏,潜伏于石板下或乱石缝中,处于蛰伏状态(夏眠);9—10月前后又大量采食,形成第二个活动高峰,在活动季节,每天5—10时与15—19时有两个活动高峰。季节活动与昼夜活动的高峰,都与主要食物对象鸟类的大量出现相应。8—10月上旬均见到交配,8—9月产仔蛇2—7条。大约全长达到600mm时性成熟。成年雄性全长600—802mm,雌性全长612—990mm。辽宁省蛇岛考察队(1974)对蛇岛蝮的自然生态有较详细的报道。
蛇岛蝮的活动范围有限,显示出明显的巢区行为。据辽宁蛇岛考察队(1974)观察,
在一株黄榆(Ulmus macrocarpa)上的大中小4条蝮蛇于白天或午夜下树离去后,傍晚或翌晨复上树等候捕食,不仅分别爬回原树枝,而且姿势和位置都与原来一样。特别是9月28日看到的一条幼蛇,栖于树上部外侧枝,18:00下树后,29日06 : 00仍回原处,16:45下地,30日06:30发现它栖于树基一枝上,06:45向上爬,几经周折、前后上下经过9个树枝,终于07 :38爬回原来树枝的原位置,以原有姿势停憩不动。8天后,其间曾有过西北风和大雨,10月5日08:45发现同一条蛇仍在原处栖息,其状亦同前。
杨明宪与马树才(1986)根据5月和9月两次共调查41个样方内的蛇数量,用X2检验法作分布型检验,结果表明蛇岛蝮于岛上呈随机成群型负二项分布规律。
关于蛇岛上蛇岛蝮的数量估计。长谷川秀治(1932)以每坪(约合3.3m2)有蛇2条,按全岛面积226000坪计,估计有蛇50万条。小林胜(1933)以每坪有蛇1条,估计为10万条。伍律(1958)调查了lom×100(m)内的蛇数,估计全岛为5万条。辽宁省蛇岛考察队(1976)以不同生境样方的平均密度为数量指标,估计全岛有蛇2万条。黄沐朋(1984)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全面踏查,根据春秋两季统计结果,全岛有蛇为1万条左右,秋季统计中有当年仔蛇900—1600条,估算年生殖率为10.680%—15.650%。虽然上述各作者所用方法不同,数量估计出入颇大,但蛇岛蝮的数量在逐渐减少是可以肯定的。
杨明宪(1983)关于蛇岛蝮生殖周期研究的结果认为属于温带隔年生类型,由于雌
雄性周期不重合,推论认为蛇岛蝮属于夏末交配,精子保留在雌体内,翌年6—7月当卵进入输卵管后才受精。
孙立新等(1994)1990—1992年对蛇岛蝮种群动态与现状进行研究,结论认为:截至1991年底,蛇岛上共有蛇岛蝮16187条;其年龄分布为老成体9.9000,成体62.620%,
亚成体16.49%,幼体11.640%;雌雄性比为l. 14:1;雌蛇平均孕卵率23.63%;平均
窝仔数4.18条。
大小
大约全长达到600mm时性成熟。成年雄性全长600—802mm,雌性全长612—990mm。
国内分布
仅见于辽宁大连旅顺口外的蛇岛。季达明等(1987)将辽宁千山的标本亦订为此种。
分类讨论
蛇岛蝮仅见于辽宁大连旅顺口外面积不到lkm2的蛇岛上。季达明等(1987)报道千山亦发现蛇岛蝮,且将蛇岛蝮作为岩栖蝮的亚种称为岩栖蝮蛇岛亚种[ Agkistrodon saxatilis shedaoensis Ji(原文如此)]。但蛇岛蝮与岩栖蝮不仅形态特征与生
态学有显著差别,二者的蛇毒也有显著的生化学差别,目前仍将二者分别为不同的种。
保护问题 蛇岛蝮是适应海岛特殊环境生活方式的一种蝮蛇,学术研究价值很高。近年又发现它的蛇毒有较大的医疗价值,因此,曾大量被捕杀利用。由于蛇岛蝮分布范围极狭小,种群数量有限,且有逐年减少趋势,亟需大力保护。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后,滥捕现象有所好转。但仍需继续加强保护管理工作,以免沦于濒危境地。
态学有显著差别,二者的蛇毒也有显著的生化学差别,目前仍将二者分别为不同的种。
保护问题 蛇岛蝮是适应海岛特殊环境生活方式的一种蝮蛇,学术研究价值很高。近年又发现它的蛇毒有较大的医疗价值,因此,曾大量被捕杀利用。由于蛇岛蝮分布范围极狭小,种群数量有限,且有逐年减少趋势,亟需大力保护。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后,滥捕现象有所好转。但仍需继续加强保护管理工作,以免沦于濒危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