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尾肖蛸

Tetragnatha vermiformis   Emerton
   

  1532  浏览



形态描述

雌蛛体长6.50~10.50。一雌蛛体长9.99:头胸部长2.88,宽1.89;腹部长7.38,宽3.06。螯肢长1.53。背甲浅黄色至黄褐色,具浅褐色细边。颈沟和放射沟明显,呈浅褐色。中窝坑状,具一“()”形褐色框边。前眼列稍前凹,几乎占满头部前缘,后眼列明显后凹,前眼列宽于后眼列。各眼基部的周围均有黑褐色眼斑。前中侧眼间距大于前中眼间距(0.28:0.13);后中眼间距大于后中侧眼间距(0.20:0.15)。前、后侧眼间距0.23。中眼域长0.40,前边宽0.38,后边宽0.40。前中眼>后中眼=后侧眼>前侧眼(0.13:0.10:0.10:0.09)。额高0.18。螯肢短粗,黄褐色,无前、后护齿。前齿堤有5齿,第1齿位于近螯牙的基部,第2齿与第1齿相隔一段距离,后续3齿向螯肢基部方向依次渐小,间距近乎相等;后齿堤有7齿,第1、2齿大,两齿相隔一段距离,基本上位于前齿堤第1齿的两侧,后续5个齿依次渐小。螯牙较短。下唇黄褐色,宽大于长(0.70:0.53)。颚叶和胸板浅黄色。步足黄褐色。腿节Ⅰ前侧面具3根刺,其中中间一根长0.68,该位置腿节的直径0.37;胫节Ⅰ前面有3根刺,其中中间一根长0.68,该位置月圣节的直径0.24。步足测量:Ⅰ 20.38(5.94+6.93+6.21+1.30),Ⅱ14.13 (4.50+4.77+3.96+0.90),Ⅲ 6.12 (2.07+1.98+1.53+0.54),Ⅳ13.77(5.04+4.23+3.78+0.72)。足式:1,2,4,3。腹部长卵圆形,黄绿色。背面中央有一条浅褐色纵带,背中线上有一分支的浅黑色纵条纹,有的个体该条纹较粗,有的个体较细,或根本不明显。腹部两侧各有一从背面第一对肌斑斜通向纺器的深色条纹。腹部腹面中央有一条灰褐色窄纵带,但有的个体此带非常不明显。生殖盖宽约为长的2倍以上,纳精囊2对,蠕虫形。
雄蛛体长5.00~9.50。一雄蛛体长6.36:头胸部长2.61,宽1.80;腹部长4.32,宽1.53。螯肢长2.16。背甲、螯肢、下唇、颚叶和胸板的颜色近似于雌蛛,眼的排列像雌蛛。螯肢前面近基部有一婚距,前、后齿堤均有一护齿。前齿堤有7齿,第1齿短而宽,与螯牙的基部相距一段距离,第2齿较第1齿大,并相隔较远的距离,两个齿均向外侧偏离牙沟,再隔一段距离为位于牙沟旁的第3齿,后续4齿,向螯肢基部方向依次渐小,相互间距基本相等;后齿堤有6齿,第1齿较大,靠近后护齿,后续5个齿,其间距近乎相等,大小相近。颚叶的顶部与中部宽度近手相等,而不同于雌蛛。腹部较雌蛛的短而细,多数个体背面无纵带,仅背中线位置有一分支的纵条纹。触肢和步足测量:触肢2.33(1.00十0.30十0.28+0.75);步足Ⅰ 21.51(6.30十7.20十6.57+1.44), Ⅱ14.67(4.50+4.95+4.23十0.99), Ⅲ6.39 (2.16+1.98+1.71十0.54),Ⅳ13.99(4.68+4.50十4.05+0.76)。足式同雌蛛。插入器和引导器相对细而长,引导器无侧褶,顶部膨大,钝圆,近顶部内侧具一小钩,整个外形似鱼钩;副跗舟顶半部指状,基半部加宽。
鉴别特征:本种与羽斑肖蛸 T.pinicola相像,但前眼列稍后凹;胫节I前面有刺;雌蛛的纳精囊呈蠕虫形;雄蛛触肢器的引导器无侧褶,而不同于后者。与鳞纹肖蛸T.squamata的区别在于:前眼列稍后凹;雌蛛具2对纳精囊;雄蛛触肢器的引导器顶部末端无尖突,副跗舟的前半部比基半部细,呈指状。

大小

雌蛛体长6.50~10.50。一雌蛛体长9.99:头胸部长2.88,宽1.89;腹部长7.38,宽3.06。螯肢长1.53。雄蛛体长5.00~9.50。一雄蛛体长6.36:头胸部长2.61,宽1.80;腹部长4.32,宽1.53。螯肢长2.16。

生物学

生物学
(1)习性 生活在稻田、棉田、茶园、近水边植物以及竹林中,结水平圆网,网的直径随个体大小的差异和龄期的不同而异,2龄幼蛛网的直径在5 cm左右,成蛛和亚成蛛结网的直径在30 cm左右。
(2)历期 圆尾肖蛸幼蛛大多数共蜕皮6次而有7个龄期,亦有6个龄期和8个龄期。完成1个世代及各龄幼蛛的历期,均随着不同代次而有差异:越冬代的历期最长,约200天,第1代平均52.64天,第2代平均52.67天,第3代45.85天。雌蛛完成1个世代所需的时间比雄蛛要长。在20~35℃温区内,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不同食物对幼蛛发育历期亦有较大影响:若幼蛛单喂蚜虫,则不能完成正常发育而死亡;不同食物饲养其2~6龄幼蛛的平均历期是:单喂果蝇为37.50天;厮蝇24.80天;蚊子为28.70天;果蝇和厮蝇混合为30.40天;蚜虫和厮蝇混合为37.10天;蚜虫、果蝇和厮蝇混合为33.70天。
(3)幼蛛存活率 圆尾肖蛸幼蛛发育到成蛛的过程,由于多种因素而死亡。根据试验,幼蛛的成活率与食物关系密切:单位蚜虫存活率为0;以蚊子作食物为85%;厮蝇作食物为88%;在混合饲料中若加入蚜虫,其存活率就显著下降;如果蝇和蚜虫混合,其存活率仅有14%;饲料中若加入厮蝇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如单喂果蝇,幼蛛成活率54%,若加入厮蝇,其成活率提高到82%。
(4)年生活史 圆尾肖蛸在湖北省武汉市于11月上、中旬以第3代幼蛛在杂草和冬播作物田内越冬,翌年3月上旬越冬幼蛛开始活动,4月中、下旬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一年可完成3个世代。
(5)繁殖
交配与护卵:交配在网上进行。雌雄蛛有多次交配的习性,但交配一次终生可产受精卵。根据试验,交配次数的多少对产卵和孵化率没有明显影响。
圆尾肖蛸雌蛛护卵习性很强,特别是产卵初期,几乎只要有卵袋就有雌蛛守护。往往上一个卵袋还未孵化,又在原卵袋旁产下一个卵袋,一头雌蛛可守2~3个卵袋。护卵时,雌蛛前两对步足伸向前方,后两对步足伸向后方,整个身体呈一条直线。护卵时,有时整个身体伏在卵袋上,有时在卵袋旁进行看护。
产卵袋数:圆尾肖蛸雌蛛多在凌晨产卵。一生平均产3个卵袋,最多6个。卵袋黄白色或淡土黄色,圆形,表面粘有疏松的蛛丝。直径一般4~5mm,最大7mm。食物及温度对产卵袋数量均有影响,以蚊子作饲料及控制恒温29℃时产卵袋数最多。
产卵量:每个卵袋内的含卵量,一般在80粒左右,最多达170粒以上。单雌平均产卵量在200粒左右,最多达630粒以上。产卵量的多少与食物和温度有较大关系,试验表明29℃恒温条件下以蚊子为饲料产卵量最高。
(6)捕食 以网捕食鳞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害虫的成虫,在棉田内主要有棉铃虫、棉小造桥虫、红铃虫、小地老虎、棉大卷叶虫等。室内测定日捕食量,平均捕棉铃虫初孵幼虫55头,斜纹夜蛾初孵幼虫17头,棉小造桥虫初孵幼虫13头(赵敬钊,1993)。

生命周期

历期 圆尾肖蛸幼蛛大多数共蜕皮6次而有7个龄期,亦有6个龄期和8个龄期。完成1个世代及各龄幼蛛的历期,均随着不同代次而有差异:越冬代的历期最长,约200天,第1代平均52.64天,第2代平均52.67天,第3代45.85天。雌蛛完成1个世代所需的时间比雄蛛要长。在20~35℃温区内,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不同食物对幼蛛发育历期亦有较大影响:若幼蛛单喂蚜虫,则不能完成正常发育而死亡;不同食物饲养其2~6龄幼蛛的平均历期是:单喂果蝇为37.50天;厮蝇24.80天;蚊子为28.70天;果蝇和厮蝇混合为30.40天;蚜虫和厮蝇混合为37.10天;蚜虫、果蝇和厮蝇混合为33.70天。年生活史 圆尾肖蛸在湖北省武汉市于11月上、中旬以第3代幼蛛在杂草和冬播作物田内越冬,翌年3月上旬越冬幼蛛开始活动,4月中、下旬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一年可完成3个世代。

生境信息

生物学
(1)习性 生活在稻田、棉田、茶园、近水边植物以及竹林中,结水平圆网,网的直径随个体大小的差异和龄期的不同而异,2龄幼蛛网的直径在5 cm左右,成蛛和亚成蛛结网的直径在30 cm左右。
(2)历期 圆尾肖蛸幼蛛大多数共蜕皮6次而有7个龄期,亦有6个龄期和8个龄期。完成1个世代及各龄幼蛛的历期,均随着不同代次而有差异:越冬代的历期最长,约200天,第1代平均52.64天,第2代平均52.67天,第3代45.85天。雌蛛完成1个世代所需的时间比雄蛛要长。在20~35℃温区内,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不同食物对幼蛛发育历期亦有较大影响:若幼蛛单喂蚜虫,则不能完成正常发育而死亡;不同食物饲养其2~6龄幼蛛的平均历期是:单喂果蝇为37.50天;厮蝇24.80天;蚊子为28.70天;果蝇和厮蝇混合为30.40天;蚜虫和厮蝇混合为37.10天;蚜虫、果蝇和厮蝇混合为33.70天。
(3)幼蛛存活率 圆尾肖蛸幼蛛发育到成蛛的过程,由于多种因素而死亡。根据试验,幼蛛的成活率与食物关系密切:单位蚜虫存活率为0;以蚊子作食物为85%;厮蝇作食物为88%;在混合饲料中若加入蚜虫,其存活率就显著下降;如果蝇和蚜虫混合,其存活率仅有14%;饲料中若加入厮蝇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如单喂果蝇,幼蛛成活率54%,若加入厮蝇,其成活率提高到82%。
(4)年生活史 圆尾肖蛸在湖北省武汉市于11月上、中旬以第3代幼蛛在杂草和冬播作物田内越冬,翌年3月上旬越冬幼蛛开始活动,4月中、下旬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一年可完成3个世代。
(5)繁殖
交配与护卵:交配在网上进行。雌雄蛛有多次交配的习性,但交配一次终生可产受精卵。根据试验,交配次数的多少对产卵和孵化率没有明显影响。
圆尾肖蛸雌蛛护卵习性很强,特别是产卵初期,几乎只要有卵袋就有雌蛛守护。往往上一个卵袋还未孵化,又在原卵袋旁产下一个卵袋,一头雌蛛可守2~3个卵袋。护卵时,雌蛛前两对步足伸向前方,后两对步足伸向后方,整个身体呈一条直线。护卵时,有时整个身体伏在卵袋上,有时在卵袋旁进行看护。
产卵袋数:圆尾肖蛸雌蛛多在凌晨产卵。一生平均产3个卵袋,最多6个。卵袋黄白色或淡土黄色,圆形,表面粘有疏松的蛛丝。直径一般4~5mm,最大7mm。食物及温度对产卵袋数量均有影响,以蚊子作饲料及控制恒温29℃时产卵袋数最多。
产卵量:每个卵袋内的含卵量,一般在80粒左右,最多达170粒以上。单雌平均产卵量在200粒左右,最多达630粒以上。产卵量的多少与食物和温度有较大关系,试验表明29℃恒温条件下以蚊子为饲料产卵量最高。
(6)捕食 以网捕食鳞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害虫的成虫,在棉田内主要有棉铃虫、棉小造桥虫、红铃虫、小地老虎、棉大卷叶虫等。室内测定日捕食量,平均捕棉铃虫初孵幼虫55头,斜纹夜蛾初孵幼虫17头,棉小造桥虫初孵幼虫13头(赵敬钊,1993)。

国内分布

河北、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

标本信息

观察标本:7♀♀5♂♂,浙江温岭县,1975年10月12日,陈樟福采;2♀♀2♂♂,广西都安县,1980年8月,韦炳立采;8♀♀3♂♂,河北平山县,1980年8月13日,张维生采;1♀,云南勐海县,1981年8月10日,朱明生采;1♀,云南普洱县,1983年7月1日,朱明生采;2♂♂,山西太谷县,1983年8月16日,朱明生采;20♀♀,贵州册亨县,1984年7月27日,韦任祥采;1♂,湖北武汉市,1985年5月30日;1♂,云南勐腊县,2000年7月25日,朱明生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