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旱獭

Marmota bobak   Muller
   

  447  浏览



形态描述

体大型、粗壮、耳圆短,尾也短。体长360~495mm;尾长112~121mm;不及体长的1/3。后足长72~82mm;体重可达5kg。颅长71.3~104mm;基长68.5~93.5mm;腭长47~55.6mm;颧宽40.3~61mm;乳突宽31.3~39.1mm;鼻骨长27.7~37mm;眶间宽16~24mm;上齿隙长18~24.3mm;上颊齿列长21~23.5mm;听泡长14~19mm。
体为两种色型:一种较为褐色,另一种较为黄褐色;头上部从鼻垫约到耳基部呈黑色或黑褐色,其余体背面从枕部到尾基部的一半带白色,毛基褐色或黑褐色,继之是1宽的白圈和黄褐色或褐色毛尖;眼下面颊、颈侧、四肢和前后足几乎都是淡黄褐色到浅黄色;毛的白圈和黄褐色毛尖之间的界限不如体背面的明显。体腹面中间从唇到尾基部呈现黄褐色至泥土色,具有很短的1段褐色毛基。鼠蹊部有时多少带黑色;尾远端的一半上下呈锈褐色。染色体数:2n=38。
颅骨呈三角形,颧弧前部明显比后部狭窄。颅顶几乎平直,无明显拱形。鼻骨较长,约为颅长的38.8%,其后端不但超出前领骨后端,而且明显地越过眼眶前缘水平线。眶上突较发达,呈横向。左右上颊齿列之间距离其前端略比后端宽。下颌骨比灰早獭的高,隅突上下也较宽。

生物学

群居生活在草原地带,特别是地势起伏的地区。营掘土生活。惯于蹲立远眺。洞道离地面深达1.5~2.5m,长10~15m,直径平均19cm。巢室不多,通常只有1个,但较大。与其他旱獭一样,挖洞所抛出的土也形成小土丘,高80~100cm,直径1.5~2m。冬天的洞较夏天的深。白昼活动。主要以草和其他植物的叶为食。冬季贮藏少量食物,其中包括草、根和种子。有冬眠现象,从9月上旬开始,至翌年3月中旬苏醒。1个洞穴通常有数只在一起。4月间配偶,6月底至7月初即见有幼獭出洞,有的地区于5月底就有幼仔出洞活动。为鼠疫病原的天然携带者。

生境信息

群居生活在草原地带,特别是地势起伏的地区。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前苏联西伯利亚南部和东南部及蒙古的半个北部。

国内分布

新疆

分类讨论

本种已记载的有2个亚种,其中分布在我国的为草原旱獭蒙古亚种M. s. Sibirica Radde, 1862。体较小,体背面较为浅淡,头部上面暗黑色显著。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的满洲里、呼伦贝尔草原及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国外分布在前苏联外贝加尔及蒙古的东部和东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