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蝮

Gloydius intermedius   Strauch
   

  540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蒙新区西部沙漠与天山地区以及黄土高原的蝮蛇,头较窄长而扁,背呈
横纹,“眉”纹上缘镶白眉;中段背鳞23(25)行,腹鳞+尾下鳞187—229(平均206.5)。
描述依据标本 新疆伊宁、尼勒克、巩留、哈巴河等地5雄7雌1幼,甘肃武威、阿克赛等地1雄4雌,内蒙古鄂托克旗、吉兰太、乌审旗、苏尼特右旗、杭锦旗、莫力庙水库、白银哈尔6雄7雌,宁夏贺兰山1雄,山西太原晋祠1雄,陕西1雄,青海1雄,共16雄18雌1幼,35号标本。
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500+90)mm(新疆裕民),雌性(530+70)mm(新疆伊宁)。
背面土黄色或砂黄色,有多数边缘色深、中央色浅的深褐色宽横斑,每一横斑显然
由左右排列的一对圆斑在背中线上并合形成,由于左右圆斑位置不一定完全对称,所以
并合成的横斑形状也不一定整齐;腹面灰白,密布黑点。头背灰黄,有深褐色斑;眼前
后贯穿有一条黑褐色宽大“眉”纹,其上缘镶以白边(白眉);上唇黄白色,散以黑褐点;下唇黑色,每一下唇鳞靠唇缘有一个较大的半圆形黄白色部分,颔部每一下鳞片周围黑褐,中央黄白色。
头窄长而略扁,吻棱明显;鼻间鳞外缘尖细;颞鳞2(3)+4(3—5);上唇鳞7或8,通常只有一枚(第3枚)入眶,第2枚不入颊窝,第3、4二枚最大,其余的较低;下唇鳞10或11(9—13)枚,前4枚切额片,第一对在颊鳞后相遇;背鳞有成对端窝,颈部23(24—27)行,中段23(21—25)行,两侧最外1(个别为2)行平滑,肛前17(18—19)行;腹鳞雄性(n=15)144—175(平均157.8),雌性(n=18)150—178(平均164.4);尾下鳞雄性(n=15)43—52(平均47.3)对,雌性(n=18)37—51(平均39.7)对;腹鳞+尾下鳞(两性合计,n=33)187—229,(平均206.5)。
上颌骨具管牙,有颊窝。毒蛇。
文献记载:本种原始描述记载尾下鳞有低至35对者(Strauch, 1868)。甘肃雄雌各
1号,腹鳞/尾下鳞分别为163/45与162/43(冯孝义,1991)。青海标本雌性尾下鳞有多
至64对者(黄永昭,1989)。

大小
生物学

在北疆多栖息于海拔900—1650m范围的低山石隙或灌丛,夏秋季在
草场活动捕食,晴天新疆时间10时以前及16时以后遇到中介蝮较多,10—16时天气炎热,多隐蔽于石山缝隙或灌木丛下鼠洞中;阴天或凉爽天气整天可见在外活动。9月中旬开始逐渐往背风向阳的环境转移,集中于冬眠场所附近。10月底或11月初开始进入冬眠。10—11月曾在尼勒克县观察到中介蝮与白条锦蛇及棋斑水游蛇出入于同一洞穴,可能同穴越冬。1977年8月22日试验,将中介蝮放于草地上则蜷曲不动,经反复驱赶,行不到lm即停下攻击,同时尾不断颤动,吱吱作响。将蛇置于牧草茂密处爬行3m即停下攻击人,且不再行进。剖胃检查北疆标本91号,实胃数25,19号胃内容物是捷蜥蜴或麻蜥,6号胃内各有鼠1只。解剖北疆怀孕雌蛇13号,怀卵2枚者1号,3枚者3号,4枚者7号,5枚与7枚各1号,平均怀卵4枚左右;5月底卵已进入输卵管,6月中未见发育,7月中已具成形胚胎,7月下旬卵黄消耗殆尽,11月初均己产过仔蛇,卵巢卵仅有米粒大小。8月9日曾在自然界捕到当年仔蛇,解剖资料与此相符;初生仔蛇全长200mm左右(赵尔宓等,1978, 1979)。在甘肃栖居于620—2400m平原、丘陵、高山,尤以山脚麦田、路旁、石砾堆、坟地及村舍附近为多;也见于荒漠、半荒漠地带;10月末入蛰,曾在一死牛颅腔内发现30条蛇越冬,4月出蛰;除吃鼠类、沙蜥、麻蜥外,也有到水旁捕吃鱼、蛙、山溪鲵等,也吃其它蛇类、小鸟及鸟卵(冯孝义,1991)。在青海主要栖居于林缘灌丛、阳坡灌丛草地或乱石堆,乃至半荒漠灌丛等环境中。活动期内晴天常在10时至16时爬上灌丛或盘卷在石块上晒太阳;吃鼠类为主。也吃小鸟与蜥蜴;10月中至翌年4月上旬为冬眠期。垂直分布可达4000m(黄永昭,1989。5—7月见到交配,8—9月产2—10仔,初产仔蛇体长140—170mm(袁国映等,1991)。

生境信息

在北疆多栖息于海拔900—1650m范围的低山石隙或灌丛,夏秋季在
草场活动捕食,晴天新疆时间10时以前及16时以后遇到中介蝮较多,10—16时天气炎热,多隐蔽于石山缝隙或灌木丛下鼠洞中;阴天或凉爽天气整天可见在外活动。9月中旬开始逐渐往背风向阳的环境转移,集中于冬眠场所附近。10月底或11月初开始进入冬眠。10—11月曾在尼勒克县观察到中介蝮与白条锦蛇及棋斑水游蛇出入于同一洞穴,可能同穴越冬。1977年8月22日试验,将中介蝮放于草地上则蜷曲不动,经反复驱赶,行不到lm即停下攻击,同时尾不断颤动,吱吱作响。将蛇置于牧草茂密处爬行3m即停下攻击人,且不再行进。剖胃检查北疆标本91号,实胃数25,19号胃内容物是捷蜥蜴或麻蜥,6号胃内各有鼠1只。解剖北疆怀孕雌蛇13号,怀卵2枚者1号,3枚者3号,4枚者7号,5枚与7枚各1号,平均怀卵4枚左右;5月底卵已进入输卵管,6月中未见发育,7月中已具成形胚胎,7月下旬卵黄消耗殆尽,11月初均己产过仔蛇,卵巢卵仅有米粒大小。8月9日曾在自然界捕到当年仔蛇,解剖资料与此相符;初生仔蛇全长200mm左右(赵尔宓等,1978, 1979)。在甘肃栖居于620—2400m平原、丘陵、高山,尤以山脚麦田、路旁、石砾堆、坟地及村舍附近为多;也见于荒漠、半荒漠地带;10月末入蛰,曾在一死牛颅腔内发现30条蛇越冬,4月出蛰;除吃鼠类、沙蜥、麻蜥外,也有到水旁捕吃鱼、蛙、山溪鲵等,也吃其它蛇类、小鸟及鸟卵(冯孝义,1991)。在青海主要栖居于林缘灌丛、阳坡灌丛草地或乱石堆,乃至半荒漠灌丛等环境中。活动期内晴天常在10时至16时爬上灌丛或盘卷在石块上晒太阳;吃鼠类为主。也吃小鸟与蜥蜴;10月中至翌年4月上旬为冬眠期。垂直分布可达4000m(黄永昭,1989。5—7月见到交配,8—9月产2—10仔,初产仔蛇体长140—170mm(袁国映等,1991)。

海拔范围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蒙新区西部沙漠亚区、天山亚区及华北区的西部黄土高原亚
区。山西(太原晋祠)、内蒙古(巴音浩特、伊图里河、鄂托克旗、吉兰泰、乌审旗、苏尼特右旗、杭锦旗、莫力庙水库、白银哈尔)、陕西(佳县、绥德、延安、黄龙、陇县、千阳、武功、眉县、洛南、华阴、榆林)、甘肃(武威、敦煌、阿克赛、兰州)、青海(循化、尖札、共和、乌兰、都兰)、宁夏(贺兰山)、新疆(伊宁、巩留、尼勒克、新源、察布查尔、特克斯、木垒、裕民、托里、哈巴河、米泉)。

经济意义

蒙医用全体,以麝香水或白酒冲洗去毒,味甘、咸,性温有毒,有镇赫依(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燥黄水(类似中医的“津液”)之功,主治痹症、瘫症(赵肯
堂等,1981)。




经济用途

蒙医用全体,以麝香水或白酒冲洗去毒,味甘、咸,性温有毒,有镇赫依(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燥黄水(类似中医的“津液”)之功,主治痹症、瘫症(赵肯
堂等,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