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绿鸠

Treron pompadora   Gmelin
   

  101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采自西双版纳标本)
雄性成鸟 自额至枕苍灰色,前额较淡;后颈至上背暗绿色;下背及肩浓紫栗色;腰暗绿色,向下渐为黄绿色;尾橄榄绿色,侧尾羽具灰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翼上小覆羽浓紫栗色,与肩、背同色相连;翅的余部黑色,部分中覆羽及最内侧飞羽沾灰绿色并具宽阔的亮黄色外缘,大覆羽及外侧次级飞羽具狭形的黄色外缘,初级飞羽具甚狭的白色外缘;头侧、颏、喉及前颈均亮黄绿色;上胸橙黄色,以下为黄绿色,体侧色较暗;尾下覆羽纯为棕栗色;尾底面基段黑色,端段白色;翼底面及腋羽灰色;覆腿羽基段淡黄色,端段暗绿色。
雌性成鸟 上体以橄榄绿色代替了雄鸟的栗色部分;尾下覆羽为黄棕色杂以暗绿色宽条纹。
虹膜外圈粉红色,内圈淡蓝色,眼周皮呈淡蓝色;嘴为角灰色;脚呈洋红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141 258 18 140 85 20
♀♀(2) 180, 180 275, 286 18,18 152, 147 90, 95 21,2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及飞羽形似前一种,但嘴基柔软部分发达;尾近凸形,中央尾羽全为绿色。雄鸟的翅及背上均有栗色,上胸有橙黄色区。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141 258 18 140 85 20
♀♀(2) 180, 180 275, 286 18,18 152, 147 90, 95 21,21
;

生境信息

生态 栖息于热带雨林,平时多见于乔木上,有时也栖于灌木丛间,但不落地。纯以野果为食,食量很大,取食时相当喧闹。自天亮起开始觅食,中午最高温时休息,下午又觅食至太阳即将下山时止;晨、昏还各有一次到川流或水塘饮水活动。鸣声为较柔和的、似吹口哨的声音。

繁殖特征

繁殖期自12月至8月均有记述,迟延者可能年产两窝卵。巢筑于林间的竹极上、乔木或灌木的枝桠上、或在旱耕地旁的灌木丛,离地面高度总不超过4米。巢极简陋,二亲鸟经三五天的堆置即成,作巢材料常见为小干枝,一般由雄鸟负责搜集,雌鸟仅负责堆砌任务。卵一窝2枚,白色。出雏期间大致与他种绿鸠相同。

国外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与他种绿鸠有共同处,因国内数量少,分布范围狭小,应加以保护。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这一种也是亚种分化甚剧的一种,全世界有17个亚种之多,且多各自据有一小弧岛的分布区,在我国则只有1个亚种。

引证信息

Columba pompadora Gmelin, 1789, Syst. Nat., 1:775(模式产地:斯里兰卡).
Treron po m padora, Peters, 1961, 3:15一17; Goodwin, 1967, 305-307;郑作新,197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