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大翅鸲

Grandala coelicolor   Hodgson
   

  297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雄性成鸟:全身鲜紫蓝色,并具金属光泽;眼先黑色;头顶至背部紫蓝色较暗;腰至尾上覆羽紫蓝色鲜艳,金属光泽亦更显著;飞羽和尾羽黑色;第1枚初级飞羽甚短,第2和第3枚初级飞羽几乎等长,是飞羽中最长的羽毛;翅特尖长;尾长适中,尾长约为翅长的一半;尾上覆羽甚长,约遮盖尾羽2/3的长度;颏至上胸紫蓝色稍暗;下体余部紫蓝色鲜艳,金属光泽亦很明显;尾下覆羽紫蓝色略暗,长度与尾上覆羽相似。
雌性成鸟:上体暗褐,头和颈着以棕白色条纹;肩、腰和尾上覆羽带灰蓝色;除外侧4枚外,其余飞羽中部白色,构成显眼的白色翼斑。颏部深棕褐色;下体余部褐色,着以棕白色条纹,喉和胸部酌白纹粗著。
虹膜暗褐色;嘴、跗蹠、趾及爪均为黑色。
量衡度 :(据李桂垣):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 49—53 200—2ll 13—15 140—1.6 190—96 27—29
♀♀(2) 44—45 188—197 13—13.2 130.4—131.5 83 26--27
蓝大翅鸲是单型种,至今还未见有确立的任何亚种。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雄鸟通体鲜紫蓝色并具金属光泽;眼先、翅和尾黑色。雌鸟全身大都褐色,上体较暗,肩、腰和尾上覆羽灰蓝色,翅具白色翼斑。

大小

量衡度 :(据李桂垣):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 49—53 200—2ll 13—15 140—1.6 190—96 27—29
♀♀(2) 44—45 188—197 13—13.2 130.4—131.5 83 26--27
蓝大翅鸲是单型种,至今还未见有确立的任何亚种。

生物学

生态 1985年2月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曾见近千只结大群飞翔或栖息于海拔1400一2600米处的针阔叶混交林的高树上,以各种野生植物果实为食(据李桂垣来信,1992年3月)。繁殖在6—8月间,成对活动于海拔3 900米以上的多石高原草地。

生境信息

生态 1985年2月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曾见近千只结大群飞翔或栖息于海拔1400一2600米处的针阔叶混交林的高树上,以各种野生植物果实为食(据李桂垣来信,1992年3月)。繁殖在6—8月间,成对活动于海拔3 900米以上的多石高原草地。

海拔范围

1985年2月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曾见近千只结大群飞翔或栖息于海拔1400一2600米处的针阔叶混交林的高树上,以各种野生植物果实为食(据李桂垣来信,1992年3月)。繁殖在6—8月间,成对活动于海拔3 900米以上的多石高原草地。

国外分布

国外从克什米尔,沿喜玛拉雅山向东至缅甸北部——我国南疆诸邻国均有分布。

国内分布

国内见于甘肃西北部武威、天堂寺及西南部,青海东北部祁连、南部扎多,四川西部康定至巴塘、西南部、中部宝兴、北部平武、汶川、松潘,云南西北部丽江,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地区、错那及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