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长臂猿

Bunopithecus hoolock   Harlan
   

  562  浏览



形态描述

无尾。前肢明显长于后肢。雌雄异色,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具白色眼眉,头顶的毛较长而披向后方,故头顶扁平,无直立向上的簇状冠毛。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黄色,眼眉更为浅淡,颜面宽阔而被以灰白短稀毛,面周更趋浅淡,白色。白眉长臂猿计有两亚种,我国的亚种(H. h. leucogenys)左右两条眼眉不相连接,体毛较长,为70-100mm,雄性阴毛白色。

生物学

白眉长臂猿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云南西部,多栖于海拔2000-2500m之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冬季常向下作垂直迁移。严格树栖,以多种野果、鲜枝嫩叶、花芽等为主要食物,亦食昆虫和小型鸟类。白眉长臂猿群体较小,一般一群3-5只,为单雄单雌配偶系。春末夏初产仔,每年1胎,每胎1仔。7-9年性可熟。

国外分布

国外见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和缅甸北部。

国内分布

白眉长臂猿为东洋界缅甸--中国亚区的特有种,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以西的保山、腾冲、盈江和陇川。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50-60年代,白眉长臂猿在云南西部有较广泛的分布和较多数量,仅腾冲县就有数百群,总数不少于500只。80年代末,数量已大大下降,估计仅有100-150群,250-400只(马世来、王应祥,1988)。1994年,兰道英等重新复查时认为有50-100群,200余只,其中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腾冲和保山)20-50群,100-150只;腾冲尖高山(古永和苏典)一带30-50群,陇川(户撒)4-8群。西永,苏典和户撒的长臂猿多在中缅边境两侧分布。
致危因素 1、本种致危的主要因素在于栖息地被破坏,特别是中缅边境一带,森林砍伐的规模越来越大,且尚未有效地制止。当地民族的刀耕火种也威协着大片的白眉长臂猿栖息地; 2、狩猎是次要的致危因素; 3、种群分布零碎,群与群之间相隔较远。近交衰退严重,造成后代生存能力减弱、繁殖性能降低; 4、性成熟脱离群体的青年猿,因找不到配偶而失去繁衍后代的机会(杨德华等,1987)。
饲养状况 在广西南宁动物园有将5只幼年白眉长臂猿饲养成活记录。
现有保护措施 白眉长臂猿已被列为我国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已有两个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和盈江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省级〗)对白眉长壁猿进行保护。这两个自然保护区建于1980-1986年,保护区的总面积为15.8万公顷。保护区内的白眉长臂猿数量由于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和执法教育,当地群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有所提高,已能比较自觉地对白眉长臂猿进行保护,偷猎现象已基本被制止。但是,目前白眉长臂猿仅有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生活于保护区内。特别在中缅边境沿线地区,缺乏保护区和国际间的合作和协调,种群数量还在下降。
保护措施建议 1. 加强调查研究,特别是中缅边境地区,以提供保护管理决策资料; 2. 加强现有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培训人材,给以资金和技术的保证和支持; 3. 通过国际合作,在尖高山中缅边境白眉长臂猿分布地区建立禁猎区和禁伐区,保护其生境和该地区残存的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