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锦蛇

Elaphe anomala   Boulenger
   

  562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背棕灰色,前段无斑纹或有极不明显的暗白色横斑,从中段开始具有
黄横斑,两侧呈不规则分叉,体后段及尾部具更明显的黄色横斑。腹面浅黄或鹅黄色,杂有黑色斑点。
描述依据标本 辽宁宽甸、沈阳、东陵、千山、大石桥、北镇、本溪、清原、义县、
铁岭、辽阳、棋盘山、抚顺、山由岩、医巫22雄19雌3幼,河北1雄,甘肃合水2雄1雌,湖北1雄,湖南2雄,江苏连云港1雄,浙江慈溪1雄1雌,共30雄21雌3幼54号标本。
形态描述 全长(1500-2000)mm的大型蛇种。雄性最长(1800+270)mm(辽宁沈阳),雌性最长(1925+275) mm(辽宁棋盘山)。体色斑从幼体至成体变化较大。成体头背棕灰或棕褐色,向后逐渐颜色变深,体中段以后棕黑色。自体中部向后直至尾端具有灰黄或土黄色斜行横斑,该横斑在两侧作不规则分叉,导致前后斑在侧面相连,横斑宽约2-4个鳞列,斑间隔约4-5个鳞列。腹面鹅黄色、乳白或灰白色,腹鳞两侧具黑斑。上下唇鳞鹅黄或乳白色,鳞片的后缘具细黑边;亚成体体色略浅于成体,横斑自颈部开始可显见,到中段以后更为明显;幼体色斑更鲜艳,背面棕褐色,自顶鳞缝后端开始向枕部两侧有一醒目的暗黄色倒“V”字形斑。鼻孔与眼之间有一浅色斑纹。瞳孔圆形,自眼后到口角有一带状黑斑。自颈部至尾端具有暗黄色横斑,横斑两侧作不规则的分叉,横斑占1-3.5个鳞列,斑间隔为5-8个鳞列。在第一横斑向前的两侧有一暗黄色或淡褐色的细纵纹。上下唇鳞乳白色,鳞后缘具黑边。颔部乳白色,腹面苍灰色,缀有黑斑点,腹面的两侧黑斑明显。颊鳞1;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3)+3(2);上唇鳞8, 3-2-3式;下唇鳞9-11,前4-5片切前额片;背鳞23 (22、21、20、25)-23 (22、21、20、19)一19 (18、17),中央15-19行有微弱起棱,体后段起棱较为明显;雄性腹鳞203-222,平均208片,雌性210-225,平均215片。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58-75,平均69对,雌性54-72,平均65对。
上颔齿13-14枚。
文献记载:河北省有标本眶后鳞1片,前颞鳞1片或后颞鳞1片的,雄性尾下鳞达77对,少数标本尾下鳞部分单片(Pope, 1935);北京有2号标本肛鳞完整(Stejneger,1925);北京有标本(没有注明性别)尾下鳞77对(张春霖,1932:14)。

生物学

性温和,据报道(辽宁动物志1987: 114)在辽宁广泛分布于平原、山区、丘陵、塘边、桥下、林边、园田、柴草垛、破旧房屋乃至住宅的屋顶都可发现,所以有家蛇之称。能攀树,食鼠类为主,亦食鸟类和鸟卵,食量很大,成体每次可吞食小白鼠(30g左右)4-5只,多达9只,系灭鼠能手,应予以保护。通常不主动袭击人,仅在捕捉时能防卫性扑咬,亚成体尤其如此。繁殖期的孕蛇特别凶,受惊扰时有袭击行为。7月上旬至8月上旬产卵,每产6-17枚,孵化期41-51天,出生仔蛇体重13-19g,全长(289-343)mm,通身斑纹醒目。值得注意的是卵在孵化过程不仅增重且体积亦略增大。仔蛇具卵齿,划破卵膜而产出,从划破膜至仔蛇产出的时间长短不一,通常1天,多达3天,多于夜间孵出,脐带脱落,脐孔闭合,脐孔位于肛前第20枚腹鳞处。仔蛇于产出2-3天即第一次蜕皮,并能主动食。
垂直分布:平原至海拔1500m处均有发现。460m(陕西洛南);500-1500 m(北京)。

国内分布

系古北界的蛇种,主要分布长江以北,近年来在长江流域也有发现。辽宁(赤峰、沈阳、鸭绿江、千山、大石桥、新淀、宽甸、抚顺、北镇、叶柏寿、丹东、庄河、复县、东陵、本溪、清原、义县、铁岭、辽阳、棋盘山、山由岩、医巫)、河北(承德、兴隆山、西山)、北京、天津、山东(青岛)、山西(太原)、陕西(洛南)、甘肃(合水)、湖北(汉口)、江苏(连云港)、浙江(慈溪)、湖南、安徽(繁昌、芜湖、径县)。

经济意义

该蛇个体大,肉可食用;皮可制工业品。食性以食鼠为主,且食量很大,
对消灭鼠害有利,应列为保护动物,加强保护,防止滥捕滥杀。并提倡人工驯化饲养繁
殖研究,合理开发利用。


分类讨论

赤锋锦蛇系Boulenger (1916)依据我国辽宁赤峰(现属内蒙古)所得的
标本发表的种。Pope (1935)把它订为棕黑锦蛇赤峰亚种。Pope认为棕黑锦蛇与赤峰锦
蛇二者从幼体至成体色斑变异很大,而幼体的色斑非常相似,直到成体才能从色斑上加
以区别,主张将我国山海关以南及赤峰所产的定为赤峰亚种Elaphe schrenckii anomala;
采自东北的东北部、朝鲜和西伯利亚的定为指名亚种Elaphe schrenckii schrenckii,期待有更多的标本和新的资料提供才进一步鉴别。于是长时间来赤峰锦蛇被归属于棕黑色锦蛇的一亚种。季达明等(1987:118--119)通过近30年所获得的大量标本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二者非但成体的色斑有区别,幼体的色斑也有差异;二者的血清酯酶同工酶不同,血清蛋白电泳也有别;更重要的是在辽宁清原县不仅有赤峰亚种分布,于1984- 年9月间采到2条指名亚种,说明二者在辽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