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细狭口蛙

Kalophrynus interlineatus   Blyth
   

  240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广西南宁、凭祥及广州(10雄、2雌及卵)标本。
成体:体较窄长,雄蛙体长34mm,雌蛙体长40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07。头高而小,头长、宽几乎相等;吻端略尖而斜向下方,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几近垂直;鼻孔位于吻端两侧,鼻间距与上眼睑宽几乎相等而小于眼间距;鼓膜隐蔽,鼓环清晰;口小,上、下颌均无齿,内鼻孔后缘有光滑的犁骨棱,左、右不相遇;腭部有横置的两排锯齿状肤棱,前排短,后排长;舌长卵圆形,后端无缺刻。
前肢较细,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端钝圆,第一、第二指几乎等长,第四指显然短小,均达第三指第二关节下瘤处;关节下瘤大而圆,指基下瘤很明显;掌突2个,内掌突小,与指基下瘤几乎等大,外掌突大,约占手掌之半。后肢短,向前伸贴体胫跗关节达肩部,左、右跟部相距远,胫长约为体长的1/3;趾端钝圆,第五趾短而弱,趾间具微蹼,蹠间无蹼;关节下瘤发达;蹠突2个,内蹠突小而圆,外蹠突椭圆形。
皮肤粗糙。除四肢内侧皮肤光滑外,全身密布扁平疣;颞褶明显。腹面有少数色浅的大圆疣,一般自口角沿胸侧各有5—7枚排列成行,有的个体腹侧也散有若干排列不甚规则的大圆疣。
背面棕色或略带灰色,体侧色深,但变异较大。一般有4条明显的深色纵纹;从吻端开始到枕部有一纵纹,然后分成两条斜向胯部,呈“∧”形线纹,其中央空隙处常有一条纵纹直达肛上方;“∧”形斑两外侧自眼上方体侧达胯部各有一条纵线纹与之平行,各纵纹之间有的自体中部向后的线纹断续成斑点状,有的则仅在肛前方;四肢背面深棕色横纹醒目,当后肢弯曲时,横纹斜行,与背部纵纹相接;体侧自吻端至胯部为深棕色,与背面颜色界线分明,胯部常有一个圆斑。腹面肉黄色,整个咽喉部、胸部及前腹部灰褐色或黑棕色,有的咽喉部中线两侧有两条深色宽纵纹。
第二性征:雄蛙有单咽下外声囊,声囊孔长裂状;紫红色雄性线很明显。
变异:采于海南岛的10只雄蛙,仅1只标本吻至肩部的“∧”形线纹清晰,2只标本背面纵纹不显,其余7只标本均为不规则的大小斑点,胯部有一个黑圆斑。
卵:卵群平铺成薄片状;卵粒直径1mm左右,深棕色,外有3层卵胶膜,直径约4.0mm,外层胶膜在动物极一端有圆盘帽状的“漂浮器”,卵粒借以漂浮于水面。

表307 花细狭口蛙成体量度(广西南宁、凭样;广东广州)
Table 307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Kalophrynus interlineatus (Blyth)
(Nanning and Pingxiang, Guangxi; Guangzhou,Guangdong)
单位:mm
项目 南宁、凭祥
7♂♂ 广州
2♀♀ 项目 南宁、凭祥
7♂♂ 广州
2♀♀
体 长
SVL 31.9—38.4
34.2 39.5—40.0
39.8 前臂及
手 长
LAHL 14.8—17.2
15.7
45.8% 18.0—18.0
18.0
45.2%
头 长
HL 7.7—10.0
9.0
26.2% 11.7—11.8
11.8
29.6% 前臂宽
LAD 1.9—2.8
2.3
6.8% 2.2—2.4
2.3
5.8%
头 宽
HW 8.7—10.3
9.7
28.4% 11.0—11.0
11.0
27.6% 后肢长
HLL 36.0—42.5
38.9
113.6% 42.5—45.0
43.8
110.0%
吻 长
SL 3.7—4.7
4.1
11.9% 4.5—4.7
4.6
11.6% 胫 长
TL 10.8—12.5
11.6
33.9% 13.3—13.5
13.4
33.7%
鼻间距
INS 1.9—2.4
2.1
6.3% 2.5—3.4
3.0
7.5% 胫 宽
TW 3.4—4.0
3.8
11.1% 4.5—4.5
4.5
11.3%
眼间距
IOS 3.4—4.6
4.1
11.9% 4.5—5.2
4.9
12.3% 跗足长
TFL 16.7—19.9
18.2
53.2% 19.5—20.8
20.2
50.8%
眼睑宽
UEW 2.0—2.6
2.2
6.4% 3.0—3.0
3.0
7.5% 足 长
FL 11.0—12.5
11.7
34.3% 12.5—12.5
12.5
31.4%
眼 径
ED 3.2—3.7
3.5
10.1% 4.3—4.5
4.4
11.3%
蝌蚪:据Wallace (1936-1937: 18)报道,在实验室内培养的小蝌蚪,其形态和大小与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一致。但本种体背面为浅褐色,而Kaloula pulchra为深褐色。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本种与孟连细口蛙相近,但本种体形较大,背部一般有4条明显的深色纵纹;第一、第二指几乎等长;有外蹠突;雄蛙有雄性线。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在海拔30—300m平原、丘陵地区,常栖息于住宅或耕作区周围的草丛中,很少在水内,在大水塘中则未曾见到过。产卵季节一般在3—9月,为期较长;卵产于小水坑内,成片地漂浮于水面。蝌蚪生活在小水坑中。1998年4月29日晚上21—22时,费梁等曾在海南万宁县兴隆农场内,发现该蛙在1个水塘附近的草丛中鸣叫,常常几只蛙相互共鸣,叫声音高,在电光照射时立即停叫,但该蛙仍蹲在原地不动;当时正在下小雨,气温26℃,地面临时积水凼较多,在水凼内未发现卵群和蝌蚪。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云南(勐腊)、广东[广州、肇庆(鼎湖山)、电白、吴川]、海南(白沙、澄迈、儋州、万宁兴隆、琼中)、广西(南宁、凭祥、龙州、上思十万大山)、香港;

分类讨论

讨论 Blyth (1855)将产于缅甸勃固的标本定名为Engystoma(?) interlineatuso Parker(1934)在他的姬蛙科专著中将勃固的标本改订为Kalophrynus pleurostigma interlineatus。Peters (1867)首次报道在中国的香港有本种,但当时定名为Calophrynus pleurostigma var.sinensis。此后,Boettger (1885) , Mell (1922) , Pope (1931)等先后报道云南、广州、海南有本种;我国学者刘承钊等(1962: 75)报道,1960年在广西采到花细狭蛙Kalophrynus pleurostigma interlineatus (Blyth)标本,并于1961年在《中国无尾两栖类》一书中做了形态描述。费梁和叶昌媛依据Kalophrynus p. pleurostigma的原始描述(Tschudi, 1838)和Van Kampen (1923) 以及Inger (1966)的形态描述,与K. p. interlineatus (=Engystoma interlineatus)的原始描述(Blyth, 1855)和刘承钊和和胡淑琴(1961a)以及中国内地的标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苏门答腊的K. p. pleurostigma与缅甸和中国的K. p. interlineatus在形态上差异很大,如前者背面皮肤光滑或有颗粒疣;背侧有细褶或多或少清晰;趾间半蹼,第五趾较短,游离部位短于鼻孔至吻端之间距;背面无条纹,一般在胯部有1个大圆斑;分布于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纳士纳岛、菲律宾等地。后者(K. p.interlineatus)背面皮肤很粗糙,除前臂、胫、跗部内侧光滑外其他部位密布疣粒;背侧无褶;趾基部具蹼,第五趾较长,游离部位长于鼻孔至吻端之间距;背面有醒目对称排列的深色条纹;分布于越南、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中国南部。从以上特征对比可以看出,上述两亚种的形态差异甚明显。此外,Matsui等(1996)报道,产于泰国东部黎府(Loei) K. p. interlineatus的居群与产于婆罗洲的K. p. pleurostigma居群的鸣声不同,表明二者在繁殖上是隔离的,这两个居群应是两个不同的种。鉴于以上研究,费梁等在《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2005c: 271)中已将K. p. interlineatus亚种级恢复为种级Kalophrynus interline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