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噪鹛

Garrulax maximus   verreaux
   

  130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依青海东南部斑玛所采的标本) 头顶褐黑;上体栗褐,满杂以白色点斑,白点的前缘或周围缀以黑色;两翅的内侧覆羽与背相同,初级覆羽和大覆羽并具白端;初级飞羽最外侧二枚黑褐,其余的初级飞羽亦然,但外翈基部呈暗灰色,此色向内侧渐扩大而沾外翈的大部分,最内侧的飞羽与背同色;所有飞羽均具白端;中央尾羽棕褐,羽缘带灰,并具若干黑褐色横斑;外侧尾羽正在换羽中,均呈黑褐色,所有尾羽都具白端,白色向外侧逐渐扩大。
颏和喉均棕褐;喉羽均具棕白色端斑及狭细的黑色次端斑;下体余部纯棕褐色。
雌雄同色。
虹膜黄;嘴黑褐,下嘴底部和基部均黄;跗蹠淡黄。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9) 110-136 320—365 26—28 126—137 173—195 43—50
♀♀(6) 105—130 305—354 25—28 118—135 170—192 43—5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体形为噪眉属最大的一种。背部栗褐,满杂以白色点斑;喉棕;尾特长,尾羽均具白色端斑。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9) 110-136 320—365 26—28 126—137 173—195 43—50
♀♀(6) 105—130 305—354 25—28 118—135 170—192 43—51

生物学

性隐蔽,栖于3,300—3,900米亚高山的灌丛间。平时结集成群,也常与其他噪鹛混群。叫声十分宏亮,常不见它的动静,而仅闻其叫声。经常在地面跳动,用它的长嘴翻转落叶觅食。

生境信息

性隐蔽,栖于3,300—3,900米亚高山的灌丛间。平时结集成群,也常与其他噪鹛混群。叫声十分宏亮,常不见它的动静,而仅闻其叫声。经常在地面跳动,用它的长嘴翻转落叶觅食

海拔范围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分布于甘肃西南部、南部,青海东南部,四川北部、西北部、中部、西部及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西部,及西藏昌都地区澜沧江上游、东南部及西南部;此鸟不见于国外,是我国的一种特产。

分类讨论

此鸟与眼纹噪鹛甚相近似,但前者喉为棕色,而非若后者之为黑色,而且尾巴也较后者长得多。本种与眼纹噪鹛在雅鲁藏布江派区(即大拐弯地区)一带可能混交。
本种至今还未见有亚种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