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成鸟 全身几纯白色,只枕部,肩羽及覆羽有浅褐色横斑,上体及飞羽有稀疏的浅褐色斑点,尾羽纯白,中央尾羽先端有褐色小点,下体,自胸以下及胁部有浅褐色羽端斑,肛区,尾下覆羽及覆腿羽白色。
虹膜金黄;嘴峰及跗蹠角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 1000,- 540,- 37,38 380,420 225,225 60,60
♀(1) - 585 29 421 223 60
成鸟 全身几纯白色,只枕部,肩羽及覆羽有浅褐色横斑,上体及飞羽有稀疏的浅褐色斑点,尾羽纯白,中央尾羽先端有褐色小点,下体,自胸以下及胁部有浅褐色羽端斑,肛区,尾下覆羽及覆腿羽白色。
虹膜金黄;嘴峰及跗蹠角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 1000,- 540,- 37,38 380,420 225,225 60,60
♀(1) - 585 29 421 223 60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大型鸮类,通体白色,仅肩羽、胁部有浅褐色横斑,上体及翅上有稀疏的浅褐色斑点。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 1000,- 540,- 37,38 380,420 225,225 60,60
♀(1) - 585 29 421 223 60
;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 1000,- 540,- 37,38 380,420 225,225 60,60
♀(1) - 585 29 421 223 60
;
生境信息
生态 雪鸮在我国为冬候鸟,La Touche于1916年12月16日在河北秦皇岛猎获一雌鸟,1969年4月我们在新疆巴里坤的天山上,曾见到它在3 000米以上的针叶林上活动。据Dementiev et al. (1951)报道,它是北极苔原地区留鸟,但由于极地经常食物不足而作不规则的迁徙,其繁殖也受食物数量多寡所控制。在北极地区,食物主要为旅鼠(Lemmus),雪兔(Lepus timidus);食物贫乏时,也捕食其他啮齿类,雉类、野鸭等。雪鸮没有真正的巢,通常在地面凹隔处,或在岩石基部低洼处产卵,产卵时该地区还覆盖着雪,每窝卵数3—11枚,数目随食物丰足与否而定。
国外分布
在环北极冻土带与北极岛屿上不被冰雪覆盖的地区繁殖。冬时可漫游到欧洲,高加索,土耳其,印度西北部,朝鲜,日本,也见于美国北部。
国内分布
黑龙江北部呼玛,都德,齐齐哈尔,哈尔滨;新疆西部喀什,天山(冬候鸟);河北秦皇岛(偶见)。
引证信息
Strix scandiaca Linnaeus, 1758, Syst. Nat., ed. 10, 1: 92(模式产地:"Alpibus Lapponiae";或指欧洲北部).
Strix nyctea Linnaeus, 1758, Syst. Nat., ed. 10, 1: 93(模式产地:瑞典)。
Strix nyctea Linnaeus, 1758, Syst. Nat., ed. 10, 1: 93(模式产地: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