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型中等。尾及后足背被灰褐色密毛。鼻垫僧帽状。鼻骨长,其后端平于或稍超过颌额缝水平。雄成体二额嵴间宽小于二顶嵴间宽,顶嵴加宽。雄老体二额顶嵴极靠近但不合并。门齿孔1/2—2/3被前颌骨包围。M3大多为三叶形。
形态
外形:体形中等大小与中华鼢鼠相似。尾较短。
毛色:背毛灰褐色。毛尖铁锈红色,少数老体此锈红色毛尖较长,背毛呈鲜亮的锈红色。毛基深灰色,幼体、亚成体甚至少数成体体毛为此深灰色,少有毛尖的锈红色,比中华鼢鼠色深。部分成体更带有红色。额头大多无白斑,少数个体有极细小白斑或仅几根白色短毛。
头骨:稍小于中华鼢鼠,但略大于斯氏鼢鼠。鼻骨似宽葫芦形,鼻骨后缘“八”形缺刻浅、小或呈平静直形,鼻骨后缘平于或稍超过颌额缝水平。本种鼢鼠额顶嵴形状不同于其他种鼢鼠。雄性亚成体二额顶嵴相距较宽,额嵴与顶嵴分别向内侧弯曲。雄性成体二额顶嵴靠近,二额嵴间宽小于二顶嵴间宽,顶嵴向外侧加宽(前方最宽)。雄老体二额顶嵴极靠近以致在额嵴处相接触,但仍然分离,决不合并。雌体额顶嵴细弱但明显,二额嵴间宽小于二顶嵴间宽,额嵴与顶嵴分别向内侧弯曲,少数雌老体顶嵴稍加宽。雌性秦岭鼢鼠额顶嵴的形状与本亚属其他鼢鼠有明显区别,是分类的主要特征。门齿孔1/2—2/3位于前颌骨包围中。枕中嵴一般缺如或不明显。M3大多为三叶形,少数M3外侧有第3内凹角或不明显的第3内凹角,但与中华鼢鼠的第3内凹角不同。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形态
外形:体形中等大小与中华鼢鼠相似。尾较短。
毛色:背毛灰褐色。毛尖铁锈红色,少数老体此锈红色毛尖较长,背毛呈鲜亮的锈红色。毛基深灰色,幼体、亚成体甚至少数成体体毛为此深灰色,少有毛尖的锈红色,比中华鼢鼠色深。部分成体更带有红色。额头大多无白斑,少数个体有极细小白斑或仅几根白色短毛。
头骨:稍小于中华鼢鼠,但略大于斯氏鼢鼠。鼻骨似宽葫芦形,鼻骨后缘“八”形缺刻浅、小或呈平静直形,鼻骨后缘平于或稍超过颌额缝水平。本种鼢鼠额顶嵴形状不同于其他种鼢鼠。雄性亚成体二额顶嵴相距较宽,额嵴与顶嵴分别向内侧弯曲。雄性成体二额顶嵴靠近,二额嵴间宽小于二顶嵴间宽,顶嵴向外侧加宽(前方最宽)。雄老体二额顶嵴极靠近以致在额嵴处相接触,但仍然分离,决不合并。雌体额顶嵴细弱但明显,二额嵴间宽小于二顶嵴间宽,额嵴与顶嵴分别向内侧弯曲,少数雌老体顶嵴稍加宽。雌性秦岭鼢鼠额顶嵴的形状与本亚属其他鼢鼠有明显区别,是分类的主要特征。门齿孔1/2—2/3位于前颌骨包围中。枕中嵴一般缺如或不明显。M3大多为三叶形,少数M3外侧有第3内凹角或不明显的第3内凹角,但与中华鼢鼠的第3内凹角不同。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名称 | 性别 | 体重 | 体长 | 尾长 | 后足长 | ||||||
指 名 亚 种 | ♂♂ (13) | 372.1 (285—450) | 215.2 (182—250) | 50.0 (40—64) | 34.9 (29—40) | ||||||
♀♀ (14) | 230.9 (162—290) | 191.2 (171—210) | 44.0 (33—48) | 30.5 (22—37) | |||||||
高 原 亚 种 | ♂♂ (34) | 360.5 (184—574) | 206 (170—225) | 52.9 (38—64) | 34.2 (24—44) | ||||||
♀♀ (27) | 282.4 (190—380) | 188 (172—220) | 47 (34—58) | 30.9 (23—37) |
名称 | 性别 | 颅全长 | 颅基长 | 鼻骨长 | 腭长 | 齿隙 | 颧宽 | 眶间宽 | 后头宽 | 后头高 | 上颊齿列长 |
指 名 亚 种 | ♂♂ (13) | 49.3 (42.4—52.8) | 45.8 (40.0—49.9) | 19.4 (16.3—21.0) | 25.6 (24.7—26.1) | 15.3 (13.2—16.4) | 34.2 (28.5—38.5) | 7.1 (6.1—8.3) | 31.0 (26.5—34.4) | 20.1 (17.0—22.0) | 11.2 (9.9—11.9) |
♀♀ (14) | 46.0 (41—48) | 42.1 (36.5—45.0) | 17.7 (16.5—19.8 | 23.3 (22—24) | 14.0 (11.8—15.0) | 30.7 (26.5—32.5) | 7.2 (5.7—7.5) | 27.2 (23.4—28.7) | 18.4 (16.0—19.8) | 10.8 (9.0—11.8) | |
高 原 亚 种 | ♂♂ (29) | 48.7 (42—52.5) | 45.2 (40—48.6) | 19.2 (17—20.5) | 23.5 (18.5—25.2) | 15.8 (14—17.3) | 35.4 (29.5—38.3) | 8.3 (7.5—9.3) | 29.5 (21.8—33.6) | 20.8 (17.5—22.6) | 10.2 (9—11.1) |
♀♀ (26) | 45.6 (40—50.3) | 42.3 (37.3—46) | 17.9 (15.8—19.3) | 21.7 (15.2—23.8) | 14.8 (8.9—23.8) | 31.0 (27.9—34.1) | 8.3 (7—9.4) | 28.2 (25—30.3) | 19.8 (18.8—21.4) | 9.9 (8.9—10.4) |
生物学
本种主要栖息在海拔1400m以上较为阴湿的山地、森林、森林草甸、草甸草原和农田生境。海拔高度可达4000m以上。栖息密度较高的草原上,其数量可达每公顷20只以上(梁杰荣,1978)。它们在取食、交配、筑窝等活动中,大量挖掘土壤,啃食植物,破坏牧草根系,并将土堆至地表,形成大小不等的土丘,覆盖牧草。被破坏草原需达数年之后才能逐渐恢复。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4一7月。平均胎仔数2.74(郑生武1980)。
生境信息
分类讨论
J. Allen (1909)依陕西太白山一雄性标本定立本种 Myotalpa rufescens。认为此种鼢鼠毛色比中华鼢鼠灰暗更带有红色。尾与后足背有浓密短毛。头部前颌无白斑。 G. Allen (1940)认为其尾与后足的密毛,体毛更带红色,可能是个体变异,或因不同季节气温不同或地理分布纬度不同造成的。至于缺少白斑在中华鼢鼠甘肃亚种同样存在,因而将此种定为甘肃亚种的同物异名。樊乃昌等(1982)、李保国等(1989)、宋世英(1986)、王廷正(1992)等一致认为本种鼢鼠体毛色深更带红色。尾及后足背被苍白色或淡灰褐色密毛。鼻垫僧帽状,鼻骨长。颅骨额顶嵴在中线处明显靠近。
本次工作曾先后两次(1974、1992)观察陕西动物所(宋世英教授)陕南秦岭地区的大量鼢鼠标本(约数百号)。标本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具备,鼢鼠分类特征明显稳定。标本大部分是5、6月份,少数是10月份采集的。体毛色较深暗更带红色。尾与后足背被有灰褐色密毛。鼻垫僧帽状。鼻骨后端平于或超过颌额缝水平。雄成体二额嵴间宽(最近处)小于二顶嵴间宽(最近处),额嵴与顶嵴分别向内侧稍稍弯曲,顶嵴在外侧加宽(前方最宽)。雄老体二额顶嵴极靠近以致在额嵴处相接触,但仍然分离不合并。雌体额顶嵴形似雄成体,但嵴纤细明显,少数个体顶嵴稍加宽。门齿孔1/2一2/3被前颌骨包围。以上特征明显稳定,尤其是雄老体额顶嵴特征是本种鼢鼠区别于其他鼢鼠的主要分类特征。故同意恢复其种级地位 M. rufescens。秦岭鼢鼠头顶中央额顶嵴特征同斯氏鼢鼠相似,但并不合并。而同 Thomas (1911)订名的 M. baileyi 相似。均是极靠近,而近平行。因此,将二者合并。baileyi 作为秦岭鼢鼠的一个亚种。所以本种包括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 M. r. rufescens 和高原亚种M. r. baileyi。
本次工作曾先后两次(1974、1992)观察陕西动物所(宋世英教授)陕南秦岭地区的大量鼢鼠标本(约数百号)。标本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具备,鼢鼠分类特征明显稳定。标本大部分是5、6月份,少数是10月份采集的。体毛色较深暗更带红色。尾与后足背被有灰褐色密毛。鼻垫僧帽状。鼻骨后端平于或超过颌额缝水平。雄成体二额嵴间宽(最近处)小于二顶嵴间宽(最近处),额嵴与顶嵴分别向内侧稍稍弯曲,顶嵴在外侧加宽(前方最宽)。雄老体二额顶嵴极靠近以致在额嵴处相接触,但仍然分离不合并。雌体额顶嵴形似雄成体,但嵴纤细明显,少数个体顶嵴稍加宽。门齿孔1/2一2/3被前颌骨包围。以上特征明显稳定,尤其是雄老体额顶嵴特征是本种鼢鼠区别于其他鼢鼠的主要分类特征。故同意恢复其种级地位 M. rufescens。秦岭鼢鼠头顶中央额顶嵴特征同斯氏鼢鼠相似,但并不合并。而同 Thomas (1911)订名的 M. baileyi 相似。均是极靠近,而近平行。因此,将二者合并。baileyi 作为秦岭鼢鼠的一个亚种。所以本种包括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 M. r. rufescens 和高原亚种M. r. baile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