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据北方亚种,标本采自陕西)
成鸟:通体纯黑色,头顶、头侧、后颈和肩、背具蓝色光泽;翅和尾稍具绿色闪光;下体羽色不如上体发亮。雌雄形态相似。
幼鸟:体色似成鸟,但体羽无金属闪光。
虹膜褐色;嘴峰成鸟红色(馆藏标本时间过久而退色呈橘黄至浅黄白色),幼鸟嘴基及上嘴顶端淡角褐色;跗蹠成鸟红色、幼鸟角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2) 274.5 386.2 44 274.8 165.7 50.1
(262—330) (340—415) (38—47) (253—293) (145—178) (46—54)
♀♀(10) 249.7 361.4 44.1 271.9 160 47
(193—309) (340—391) (40—50) (230—286) (150—183) (41—55)
成鸟:通体纯黑色,头顶、头侧、后颈和肩、背具蓝色光泽;翅和尾稍具绿色闪光;下体羽色不如上体发亮。雌雄形态相似。
幼鸟:体色似成鸟,但体羽无金属闪光。
虹膜褐色;嘴峰成鸟红色(馆藏标本时间过久而退色呈橘黄至浅黄白色),幼鸟嘴基及上嘴顶端淡角褐色;跗蹠成鸟红色、幼鸟角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2) 274.5 386.2 44 274.8 165.7 50.1
(262—330) (340—415) (38—47) (253—293) (145—178) (46—54)
♀♀(10) 249.7 361.4 44.1 271.9 160 47
(193—309) (340—391) (40—50) (230—286) (150—183) (41—55)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通体黑色;嘴红或橘红,嘴细长而弯曲;跗蹠和趾红或橘红色,在野外易于和其他乌鸦区分。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2) 274.5 386.2 44 274.8 165.7 50.1
(262—330) (340—415) (38—47) (253—293) (145—178) (46—54)
♀♀(10) 249.7 361.4 44.1 271.9 160 47
(193—309) (340—391) (40—50) (230—286) (150—183) (41—55)
;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2) 274.5 386.2 44 274.8 165.7 50.1
(262—330) (340—415) (38—47) (253—293) (145—178) (46—54)
♀♀(10) 249.7 361.4 44.1 271.9 160 47
(193—309) (340—391) (40—50) (230—286) (150—183) (41—55)
;
生物学
生态 红嘴山鸦繁殖期多单个或成对在巢周围500—1000m 地域内活动觅食,非繁殖期则结群(三五只或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的群)游荡活动于较开阔的河滩地、山坡耕地、平原耕地、山间沟坎、半荒漠草地等处。据在陕西关中及陕北黄土高原观察,繁殖期因巢多筑在沟坎土崖壁的凹陷或缝隙处和群众废弃破窖洞壁及顶部的裂缝处,故5—7月多见亲鸟在巢附近活动而不远飞。幼鸟出巢后,先以“小家族式”为群活动,活动范围虽较繁殖时亲鸟区域为大,但仍以原巢址附近为主,故此时多见5只左右的小群。8月下旬以后至翌年4月则集大群活动觅食,10月份在延安市场沟见到百只大群在秋收后的山坡豆地中寻食;1987年4月在宁夏石嘴山至汝箕沟沿贺兰山东麓,曾见数群有几十只在一起、也有近200只的大群活动觅食于半荒漠草地。李桂垣(1985)在四川亦观察到上百只的大群活动觅食。栖息海拔高度,因各亚种分布地区不同而异,P.p.brachypus 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东部地区活动于400—2500m 的沟坎、崖畔、平原和山坡耕地周围;P.p.himalayanus 在新疆、西藏、四川、青海、甘肃西部地区活动于2000—4500m 左右的开阔谷地、高山灌丛及亚高山草甸等处,甚至在6700m处还有见到它们活动觅食的。据李桂垣(1985)在四川观察,多栖息于峭壁的山崖环境,白天远离栖地飞往农田耕地和畜圈附近处觅食,吃饱后在溪流、浅水沟河滩饮水,或在崖壁上休息,晚上在悬崖峭壁的天然窟窿或间隙中过夜。
集群活动时,常飞翔于山头的上空,边飞边叫甚为喧闹,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李德浩等曾多次观察到在空中与大鵟(Buteo himilasius)、鸢(Milvus korschus)等嬉戏或逐斗,后者往往被赶出它的栖息地——裸露山崖的上空。
红嘴山鸦也和其他鸟类混群活动觅食,在陕西长安观察到在夏耕夏种时,和寒鸦(Corvus dauuricus)、喜鹊(Pica pica)混群跟在耕犁后边啄食从土壤中翻出来的无脊椎动物;李德浩等在西藏观察到与岩鸽(Cocumba rupestris)一起在豌豆(Pisum sativum)地啄食豌豆角、刨食地内种子;李桂垣(1985)5月3日在美姑见和寒鸦同居一处。
鸣声响亮,单个或成对活动及停落休息时,常发出单调的“ga.ga.ga.ga.”声,结群在空中飞翔时,鸣声宏亮而多变,有“jiuer-,jiuer-”“gerger……”“gergue-lu,gergue-lu,gergue—lu”、jia-jihui,jia-jihui”、“jijiu-jiao”、“jilijia”、jilijia”、“gali.gall”、“o-o-own”、“jiaga.jiaga.”等,此起彼伏而喧闹不已。
杂食性鸟类,繁殖期主要吃动物性食物。钱燕文等(1963)在新疆5—6月剖检鸟胃分析纯以昆虫为食,成鸟以鳞翅目幼鸟和鞘翅目昆虫为主,在1个鸟胃中有鳞翅目幼虫20条,其次是其他昆虫的蛹、造桥虫幼虫等,幼鸟胃中99 %为鞘翅目昆虫。陕西5—7月剖检6胃,除1胃为早晨5:30采到是空胃外,其余胃内均为鳞翅目幼虫和鞘翅目昆虫及一些蛹,鳞翅目幼虫少者6条、多者18条,有一雌鸟肌胃为其充满,口腔和食道中检出蛆样白色虫体71个;7月3日在王曲山梁麦田和玉米田采猎2鸟,胃中全为昆虫,此时遍地有抛撒的麦子而在胃中未检出一粒,说明繁殖时(尤其育雏期)是以昆虫为主要
食物的。郑作新等1953—1954年在河北昌黎于4、5、6、8、9、1 0、11、12月分析47胃,食物以昆虫为主,占74.78%,主要害虫有金针(Pleonomus cahaliculatus)、天午、金龟(虫甲)、蛴螬、行军虫(Cirphis unipuncta)、天蛾幼虫、蝗虫、刺蛾(幼虫)、椿象等,除昆虫外还食花生(8.7 %)、高粱(1.88%)、芝麻(1.31%)等作物。李桂垣等在四川于5、8、11月剖检4胃,动物性食物有鳞翅目幼虫、鞘翅目昆虫、蛴螬等,植物性食物有麦粒、莎草科植物种子、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等。
繁殖期有些地方为3—6月,有些地方为4月末一7月。一般说来分布我国南方者繁殖较早,北方者繁殖较晚;在同经、纬度下分布,海拔低者繁殖较早,高者繁殖较晚。如陕西关中3月末即见有成对营巢者,而在延安4月上旬还集群活动,4月下旬才见有衔材营巢的;在甘肃陇西4月下旬有营巢的,而在兴隆山2300m山区5月中旬才见营巢。巢筑于沟畔上崖壁缝洞中、高山崖壁的窟窿或崖缝中,也有筑于枯井壁的凹陷处及屋檐下梁上面的,1978年在陕西长安王曲镇群众废弃土洞顶壁裂缝中发现2洞2巢,观测1巢,从裂缝口到窝处18cm,此段用枯树零乱铺成为进出巢之路径,巢整体近长形,外径29cm×48cm,内径25cm×26cm,高13.2cm,深9cm,巢材除粗细不等的枯枝外,尚杂有麦秸、草茎和叶子,内垫猪毛、牛毛、羽和细须根。1983年在甘肃玛曲鱼场屋檐下梁上采得1巢,距地8m,巢浅碗状,外径34cm、内径27cm、高11.7cm、深7cm;巢由干树枝夹杂草根、草茎和叶构成,内垫羊毛、牛毛、马鬃、鸡毛;卵4枚,近白色,具蓝、紫及黄褐的浅色小斑(王香亭等,1991)。1956年郑作新(1963)于4月18日在昌黎采得1巢,卵4枚、椭圆形,平均重12.8(12.5—13.5)g,大小平均37.7(36.6—38.7)mm×27.2(27.1—27.3)mm,卵壳近白色,缀以大小不等的灰蓝、浅紫至黄褐斑点,钝端尤多而著。
刘焕金等1983—1984年和1986年4至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红嘴山鸦的数量进行了调查,每小时2km 遇见数平均为5.8只,年度间数量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集群活动时,常飞翔于山头的上空,边飞边叫甚为喧闹,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李德浩等曾多次观察到在空中与大鵟(Buteo himilasius)、鸢(Milvus korschus)等嬉戏或逐斗,后者往往被赶出它的栖息地——裸露山崖的上空。
红嘴山鸦也和其他鸟类混群活动觅食,在陕西长安观察到在夏耕夏种时,和寒鸦(Corvus dauuricus)、喜鹊(Pica pica)混群跟在耕犁后边啄食从土壤中翻出来的无脊椎动物;李德浩等在西藏观察到与岩鸽(Cocumba rupestris)一起在豌豆(Pisum sativum)地啄食豌豆角、刨食地内种子;李桂垣(1985)5月3日在美姑见和寒鸦同居一处。
鸣声响亮,单个或成对活动及停落休息时,常发出单调的“ga.ga.ga.ga.”声,结群在空中飞翔时,鸣声宏亮而多变,有“jiuer-,jiuer-”“gerger……”“gergue-lu,gergue-lu,gergue—lu”、jia-jihui,jia-jihui”、“jijiu-jiao”、“jilijia”、jilijia”、“gali.gall”、“o-o-own”、“jiaga.jiaga.”等,此起彼伏而喧闹不已。
杂食性鸟类,繁殖期主要吃动物性食物。钱燕文等(1963)在新疆5—6月剖检鸟胃分析纯以昆虫为食,成鸟以鳞翅目幼鸟和鞘翅目昆虫为主,在1个鸟胃中有鳞翅目幼虫20条,其次是其他昆虫的蛹、造桥虫幼虫等,幼鸟胃中99 %为鞘翅目昆虫。陕西5—7月剖检6胃,除1胃为早晨5:30采到是空胃外,其余胃内均为鳞翅目幼虫和鞘翅目昆虫及一些蛹,鳞翅目幼虫少者6条、多者18条,有一雌鸟肌胃为其充满,口腔和食道中检出蛆样白色虫体71个;7月3日在王曲山梁麦田和玉米田采猎2鸟,胃中全为昆虫,此时遍地有抛撒的麦子而在胃中未检出一粒,说明繁殖时(尤其育雏期)是以昆虫为主要
食物的。郑作新等1953—1954年在河北昌黎于4、5、6、8、9、1 0、11、12月分析47胃,食物以昆虫为主,占74.78%,主要害虫有金针(Pleonomus cahaliculatus)、天午、金龟(虫甲)、蛴螬、行军虫(Cirphis unipuncta)、天蛾幼虫、蝗虫、刺蛾(幼虫)、椿象等,除昆虫外还食花生(8.7 %)、高粱(1.88%)、芝麻(1.31%)等作物。李桂垣等在四川于5、8、11月剖检4胃,动物性食物有鳞翅目幼虫、鞘翅目昆虫、蛴螬等,植物性食物有麦粒、莎草科植物种子、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等。
繁殖期有些地方为3—6月,有些地方为4月末一7月。一般说来分布我国南方者繁殖较早,北方者繁殖较晚;在同经、纬度下分布,海拔低者繁殖较早,高者繁殖较晚。如陕西关中3月末即见有成对营巢者,而在延安4月上旬还集群活动,4月下旬才见有衔材营巢的;在甘肃陇西4月下旬有营巢的,而在兴隆山2300m山区5月中旬才见营巢。巢筑于沟畔上崖壁缝洞中、高山崖壁的窟窿或崖缝中,也有筑于枯井壁的凹陷处及屋檐下梁上面的,1978年在陕西长安王曲镇群众废弃土洞顶壁裂缝中发现2洞2巢,观测1巢,从裂缝口到窝处18cm,此段用枯树零乱铺成为进出巢之路径,巢整体近长形,外径29cm×48cm,内径25cm×26cm,高13.2cm,深9cm,巢材除粗细不等的枯枝外,尚杂有麦秸、草茎和叶子,内垫猪毛、牛毛、羽和细须根。1983年在甘肃玛曲鱼场屋檐下梁上采得1巢,距地8m,巢浅碗状,外径34cm、内径27cm、高11.7cm、深7cm;巢由干树枝夹杂草根、草茎和叶构成,内垫羊毛、牛毛、马鬃、鸡毛;卵4枚,近白色,具蓝、紫及黄褐的浅色小斑(王香亭等,1991)。1956年郑作新(1963)于4月18日在昌黎采得1巢,卵4枚、椭圆形,平均重12.8(12.5—13.5)g,大小平均37.7(36.6—38.7)mm×27.2(27.1—27.3)mm,卵壳近白色,缀以大小不等的灰蓝、浅紫至黄褐斑点,钝端尤多而著。
刘焕金等1983—1984年和1986年4至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红嘴山鸦的数量进行了调查,每小时2km 遇见数平均为5.8只,年度间数量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生境信息
生态 红嘴山鸦繁殖期多单个或成对在巢周围500—1000m 地域内活动觅食,非繁殖期则结群(三五只或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的群)游荡活动于较开阔的河滩地、山坡耕地、平原耕地、山间沟坎、半荒漠草地等处。据在陕西关中及陕北黄土高原观察,繁殖期因巢多筑在沟坎土崖壁的凹陷或缝隙处和群众废弃破窖洞壁及顶部的裂缝处,故5—7月多见亲鸟在巢附近活动而不远飞。幼鸟出巢后,先以“小家族式”为群活动,活动范围虽较繁殖时亲鸟区域为大,但仍以原巢址附近为主,故此时多见5只左右的小群。8月下旬以后至翌年4月则集大群活动觅食,10月份在延安市场沟见到百只大群在秋收后的山坡豆地中寻食;1987年4月在宁夏石嘴山至汝箕沟沿贺兰山东麓,曾见数群有几十只在一起、也有近200只的大群活动觅食于半荒漠草地。李桂垣(1985)在四川亦观察到上百只的大群活动觅食。栖息海拔高度,因各亚种分布地区不同而异,P.p.brachypus 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东部地区活动于400—2500m 的沟坎、崖畔、平原和山坡耕地周围;P.p.himalayanus 在新疆、西藏、四川、青海、甘肃西部地区活动于2000—4500m 左右的开阔谷地、高山灌丛及亚高山草甸等处,甚至在6700m处还有见到它们活动觅食的。据李桂垣(1985)在四川观察,多栖息于峭壁的山崖环境,白天远离栖地飞往农田耕地和畜圈附近处觅食,吃饱后在溪流、浅水沟河滩饮水,或在崖壁上休息,晚上在悬崖峭壁的天然窟窿或间隙中过夜。
集群活动时,常飞翔于山头的上空,边飞边叫甚为喧闹,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李德浩等曾多次观察到在空中与大鵟(Buteo himilasius)、鸢(Milvus korschus)等嬉戏或逐斗,后者往往被赶出它的栖息地——裸露山崖的上空。
红嘴山鸦也和其他鸟类混群活动觅食,在陕西长安观察到在夏耕夏种时,和寒鸦(Corvus dauuricus)、喜鹊(Pica pica)混群跟在耕犁后边啄食从土壤中翻出来的无脊椎动物;李德浩等在西藏观察到与岩鸽(Cocumba rupestris)一起在豌豆(Pisum sativum)地啄食豌豆角、刨食地内种子;李桂垣(1985)5月3日在美姑见和寒鸦同居一处。
鸣声响亮,单个或成对活动及停落休息时,常发出单调的“ga.ga.ga.ga.”声,结群在空中飞翔时,鸣声宏亮而多变,有“jiuer-,jiuer-”“gerger……”“gergue-lu,gergue-lu,gergue—lu”、jia-jihui,jia-jihui”、“jijiu-jiao”、“jilijia”、jilijia”、“gali.gall”、“o-o-own”、“jiaga.jiaga.”等,此起彼伏而喧闹不已。
杂食性鸟类,繁殖期主要吃动物性食物。钱燕文等(1963)在新疆5—6月剖检鸟胃分析纯以昆虫为食,成鸟以鳞翅目幼鸟和鞘翅目昆虫为主,在1个鸟胃中有鳞翅目幼虫20条,其次是其他昆虫的蛹、造桥虫幼虫等,幼鸟胃中99 %为鞘翅目昆虫。陕西5—7月剖检6胃,除1胃为早晨5:30采到是空胃外,其余胃内均为鳞翅目幼虫和鞘翅目昆虫及一些蛹,鳞翅目幼虫少者6条、多者18条,有一雌鸟肌胃为其充满,口腔和食道中检出蛆样白色虫体71个;7月3日在王曲山梁麦田和玉米田采猎2鸟,胃中全为昆虫,此时遍地有抛撒的麦子而在胃中未检出一粒,说明繁殖时(尤其育雏期)是以昆虫为主要
食物的。郑作新等1953—1954年在河北昌黎于4、5、6、8、9、1 0、11、12月分析47胃,食物以昆虫为主,占74.78%,主要害虫有金针(Pleonomus cahaliculatus)、天午、金龟(虫甲)、蛴螬、行军虫(Cirphis unipuncta)、天蛾幼虫、蝗虫、刺蛾(幼虫)、椿象等,除昆虫外还食花生(8.7 %)、高粱(1.88%)、芝麻(1.31%)等作物。李桂垣等在四川于5、8、11月剖检4胃,动物性食物有鳞翅目幼虫、鞘翅目昆虫、蛴螬等,植物性食物有麦粒、莎草科植物种子、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等。
集群活动时,常飞翔于山头的上空,边飞边叫甚为喧闹,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李德浩等曾多次观察到在空中与大鵟(Buteo himilasius)、鸢(Milvus korschus)等嬉戏或逐斗,后者往往被赶出它的栖息地——裸露山崖的上空。
红嘴山鸦也和其他鸟类混群活动觅食,在陕西长安观察到在夏耕夏种时,和寒鸦(Corvus dauuricus)、喜鹊(Pica pica)混群跟在耕犁后边啄食从土壤中翻出来的无脊椎动物;李德浩等在西藏观察到与岩鸽(Cocumba rupestris)一起在豌豆(Pisum sativum)地啄食豌豆角、刨食地内种子;李桂垣(1985)5月3日在美姑见和寒鸦同居一处。
鸣声响亮,单个或成对活动及停落休息时,常发出单调的“ga.ga.ga.ga.”声,结群在空中飞翔时,鸣声宏亮而多变,有“jiuer-,jiuer-”“gerger……”“gergue-lu,gergue-lu,gergue—lu”、jia-jihui,jia-jihui”、“jijiu-jiao”、“jilijia”、jilijia”、“gali.gall”、“o-o-own”、“jiaga.jiaga.”等,此起彼伏而喧闹不已。
杂食性鸟类,繁殖期主要吃动物性食物。钱燕文等(1963)在新疆5—6月剖检鸟胃分析纯以昆虫为食,成鸟以鳞翅目幼鸟和鞘翅目昆虫为主,在1个鸟胃中有鳞翅目幼虫20条,其次是其他昆虫的蛹、造桥虫幼虫等,幼鸟胃中99 %为鞘翅目昆虫。陕西5—7月剖检6胃,除1胃为早晨5:30采到是空胃外,其余胃内均为鳞翅目幼虫和鞘翅目昆虫及一些蛹,鳞翅目幼虫少者6条、多者18条,有一雌鸟肌胃为其充满,口腔和食道中检出蛆样白色虫体71个;7月3日在王曲山梁麦田和玉米田采猎2鸟,胃中全为昆虫,此时遍地有抛撒的麦子而在胃中未检出一粒,说明繁殖时(尤其育雏期)是以昆虫为主要
食物的。郑作新等1953—1954年在河北昌黎于4、5、6、8、9、1 0、11、12月分析47胃,食物以昆虫为主,占74.78%,主要害虫有金针(Pleonomus cahaliculatus)、天午、金龟(虫甲)、蛴螬、行军虫(Cirphis unipuncta)、天蛾幼虫、蝗虫、刺蛾(幼虫)、椿象等,除昆虫外还食花生(8.7 %)、高粱(1.88%)、芝麻(1.31%)等作物。李桂垣等在四川于5、8、11月剖检4胃,动物性食物有鳞翅目幼虫、鞘翅目昆虫、蛴螬等,植物性食物有麦粒、莎草科植物种子、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等。
海拔范围
繁殖特征
繁殖期有些地方为3—6月,有些地方为4月末一7月。一般说来分布我国南方者繁殖较早,北方者繁殖较晚;在同经、纬度下分布,海拔低者繁殖较早,高者繁殖较晚。如陕西关中3月末即见有成对营巢者,而在延安4月上旬还集群活动,4月下旬才见有衔材营巢的;在甘肃陇西4月下旬有营巢的,而在兴隆山2300m山区5月中旬才见营巢。巢筑于沟畔上崖壁缝洞中、高山崖壁的窟窿或崖缝中,也有筑于枯井壁的凹陷处及屋檐下梁上面的,1978年在陕西长安王曲镇群众废弃土洞顶壁裂缝中发现2洞2巢,观测1巢,从裂缝口到窝处18cm,此段用枯树零乱铺成为进出巢之路径,巢整体近长形,外径29cm×48cm,内径25cm×26cm,高13.2cm,深9cm,巢材除粗细不等的枯枝外,尚杂有麦秸、草茎和叶子,内垫猪毛、牛毛、羽和细须根。1983年在甘肃玛曲鱼场屋檐下梁上采得1巢,距地8m,巢浅碗状,外径34cm、内径27cm、高11.7cm、深7cm;巢由干树枝夹杂草根、草茎和叶构成,内垫羊毛、牛毛、马鬃、鸡毛;卵4枚,近白色,具蓝、紫及黄褐的浅色小斑(王香亭等,1991)。1956年郑作新(1963)于4月18日在昌黎采得1巢,卵4枚、椭圆形,平均重12.8(12.5—13.5)g,大小平均37.7(36.6—38.7)mm×27.2(27.1—27.3)mm,卵壳近白色,缀以大小不等的灰蓝、浅紫至黄褐斑点,钝端尤多而著。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河北,河南,山西,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四川,山东,西藏,云南。
保护信息
刘焕金等1983—1984年和1986年4至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红嘴山鸦的数量进行了调查,每小时2km 遇见数平均为5.8只,年度间数量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本种分化有8个亚种,中国分布有3个亚种。国内3个亚种之间在翅长、嘴的厚度及上体羽色上的区别列表示如下(西藏亚种P.p.centralis的量度引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3)。
亚种名称 P.p.himalayanus P.p.brachypus P.p.centralis
上体体色 呈蓝或紫铜色光泽 呈蓝或紫铜色光泽 呈深绿色光泽
28♂♂311.4(298—327) 12♂♂ 274.8(253—293) 4♂♂295(284—305)
翅 长 14♀♀305.9(296—315) 10♀♀271.9(230—286) 11♀♀287(227—308)
28♂♂14.8(13.5—16.2) 12♂♂12.2(12—12.6) ♂♂(10—11.5)
嘴峰厚度 14♀♀12.9(12.2—13.8) 10♀♀11.8(11—12.4) ♀♀(10一12.0)
亚种名称 P.p.himalayanus P.p.brachypus P.p.centralis
上体体色 呈蓝或紫铜色光泽 呈蓝或紫铜色光泽 呈深绿色光泽
28♂♂311.4(298—327) 12♂♂ 274.8(253—293) 4♂♂295(284—305)
翅 长 14♀♀305.9(296—315) 10♀♀271.9(230—286) 11♀♀287(227—308)
28♂♂14.8(13.5—16.2) 12♂♂12.2(12—12.6) ♂♂(10—11.5)
嘴峰厚度 14♀♀12.9(12.2—13.8) 10♀♀11.8(11—12.4) ♀♀(10一12.0)
检索表文本
亚种检索
1.上体显蓝色或紫铜色光泽;雄鸟嘴的厚度在12ram以上………………………………………2
上体显深绿色光泽;雄鸟嘴的厚度在12mm以下……………………西疆亚种 P.p.centralis
2.体形较大,翅长(♂)在298mm以上;嘴的厚度在13mm以上…………………………………
……………………………………………………………………青藏亚种 P.p.himalayanus
体形较小,翅鸟(♂)在290mm以下;嘴的厚度在13mm以下………………………………
………………………………………………………………………北方亚种 P.p.brachypus
1.上体显蓝色或紫铜色光泽;雄鸟嘴的厚度在12ram以上………………………………………2
上体显深绿色光泽;雄鸟嘴的厚度在12mm以下……………………西疆亚种 P.p.centralis
2.体形较大,翅长(♂)在298mm以上;嘴的厚度在13mm以上…………………………………
……………………………………………………………………青藏亚种 P.p.himalayanus
体形较小,翅鸟(♂)在290mm以下;嘴的厚度在13mm以下………………………………
………………………………………………………………………北方亚种 P.p.brachypus
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