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描述 贝壳稍小,中国沿海采到的标本最大不到150mm,而Rosewater记载最大的标本为311mm。壳质较薄,稍有些半透明,较坚韧,呈等腰三角形。两壳相等,壳两侧多数略相等,少数不等。壳前端细,后端宽大。壳顶尖细,顶角小,位于贝壳的最前端;自壳顶向后沿背缘及腹缘成直线形延伸,并逐渐向外斜,直至壳后缘、故形成等腰三角形或扇形,有些个体腹缘不很直,稍凸,有的背缘较凹;一般背缘无小棘;后缘直,呈截形。两壳略凸,各具有12—26条放射肋;肋细,略凸起;放射肋上有许多小鳞片;鳞片细长,略呈半圆形,排列较整齐,多在贝壳后半部明显。自壳顶沿壳面中部至壳长1/2处,有1条较直的中央裂缝。生长纹细密,不很明显,至腹缘处多呈褶状。壳表颜色较浅,多呈土黄色或淡黄褐色,有时杂有白色(彩版Ⅳ:5)有的在壳后端有不规则的斑点,或具暗红褐色或褐色放射带;壳顶附近壳皮易被磨掉。多呈银灰色,常具光泽。贝壳内面颜色与壳表略同或稍浅。珍珠层区位于壳前半部,与壳表相应的中央裂缝极明显,将珍珠层区分为两部分,即为背片和腹片;一般背、腹片多呈三角形,往往背片较腹片向后伸展的更远一些。闭壳肌痕较明显,前闭壳肌小,位于壳顶端中央裂缝上;后闭壳肌痕稍大,近椭圆形,主要位于珍珠层区的背片,有时通过中央裂缝稍伸展至腹片,一般闭壳肌痕离珍珠层区边缘较远。自珍珠层区后界至壳后缘的距离较大,约占壳长的1/3,此区主要为棱柱层、壳较薄,颜色也较深,有的有深褐色斑或带。铰合部无齿;韧带细长,约占整个背缘;主韧带呈褐色较长;次生韧带短,无色。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贝壳稍小,壳质薄但较韧,略呈等腰三角形。壳顶较细,位于贝壳最前端;壳后端宽,较直,呈截形。壳表呈白色或浅驼色,有的具有褐色花斑。壳表具有细放射肋,肋上有许多小鳞片;鳞片细长,略呈半圆形。
生境信息
生态习性 为热带海常见的暖水性较强的种,它在我国多见于西沙群岛,分布北限只到海南岛的南端。自潮间带的中区至低潮线附近较为习见,但在潮下带50m以内的浅海底也有分布。底质为沙或泥沙。营穴居生活,常半埋栖于泥沙中,足丝附着在沙粒上。幼虫附着后终生不再移动。此种生活力较强,据载它还能生活在低盐的河口附近。食物以低等硅藻为主。壳表常被苔鲜动物、多毛类及甲壳动物附着;在它的外套腔中,也有一种甲壳动物的小虾Anchistus custos与之共生。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海南岛的三亚及新村,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和赵述岛;国外北自日本的本州(纪伊以南)、四国、九州,向南至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西自非洲东岸、印度洋、太平洋,向东至澳大利亚北部的社会群岛和图阿摩图群岛。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这种江珧个体虽稍小,但其肉质部极鲜美,营养丰富,可鲜食或干制成江珧柱等海珍品,贝壳可做附着基或装饰材料等。但由于它在我国沿海产量不高,故经济价值不高。有人认为它在地质和化石研究上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