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形副平牙虾虎鱼

Parapocryptes serperaster   Richardson
   

  112  浏览



形态描述

背鳍VI, I-24~26;臀鳍I-23~25;胸鳍21~22;腹鳍I-5;尾鳍17~18。纵列鳞64~71;横列鳞22~25;背鳍前鳞13~16。
体长为体高6.1~7.2倍,为头长4.3~5.1倍。头长为吻长3.8~4.5倍,为眼径6.5~7.1倍,为眼间隔6.9~9.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5~0.6倍。
体颇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稍侧扁;背缘、腹缘几乎平直;尾柄高而短。头中大,圆钝,前部稍平扁,后部侧扁。吻短而圆钝,背面稍圆突。眼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狭,小于或等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相距较远:前鼻孔圆形,具1皮瓣,垂于上唇;后鼻孔小,圆形,位于眼前方。口大,前位,平裂。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具1行齿,上颌前侧为犬齿,尖锐;下颌齿平卧,尖锐,下颌缝合处后端有1对犬齿。犁骨、腭骨、舌上均无齿。唇发达。舌前端圆形,不游离。鳃孔狭,裂缝状,约与胸鳍基等宽。峡部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细弱。
体被圆鳞,头部鳞细小,体侧鳞较大。眼后项部、前鳃盖骨、鳃盖骨均被细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较接近;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后上方,第二至第四鳍棘较长,后方鳍棘较短,第六鳍棘与第五鳍棘间距较大,平放时接近或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基部长,起点在肛门前上方,后部鳍条较长,最后面的鳍条平放时伸达尾鳍基较远处。臀鳍基底长,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三至第四鳍条基的下方,最后面的鳍条平放时伸越尾鳍基。胸鳍尖圆,基部较厚,无游离丝状鳍条。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约与胸鳍等长,后端远不伸达肛门。尾鳍尖长,大于头长。
液浸标本的体呈浅棕色,项部及背侧隐具6个马鞍状斑块,体侧隐具4~5个暗色斑块,有时不明显;第一背鳍边缘黑色,其余各鳍暗灰色。


大小

背鳍VI, I-24~26;臀鳍I-23~25;胸鳍21~22;腹鳍I-5;尾鳍17~18。纵列鳞64~71;横列鳞22~25;背鳍前鳞13~16。
体长为体高6.1~7.2倍,为头长4.3~5.1倍。头长为吻长3.8~4.5倍,为眼径6.5~7.1倍,为眼间隔6.9~9.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5~0.6倍。

生物学

蜥形副平牙虾虎鱼为暖水性近岸小型鱼类,生活于河口的咸、淡水水域及近岸滩涂低潮区,亦进入淡水。常依靠发达的胸鳍肌柄匍匐或跳跃于泥滩上。适温、适盐性广,洞穴定居。视觉和听觉灵敏,稍受惊即潜回水中或钻入洞内。肉味鲜美,富有营养,有滋补功效,深受南方沿海各地群众喜爱。在珠江三角洲各集市上颇常见,全年每天均有销售,有一定的产量。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体长90~120mm,最大可达140mm。

生境信息

蜥形副平牙虾虎鱼为暖水性近岸小型鱼类,生活于河口的咸、淡水水域及近岸滩涂低潮区,亦进入淡水。常依靠发达的胸鳍肌柄匍匐或跳跃于泥滩上。适温、适盐性广,洞穴定居。视觉和听觉灵敏,稍受惊即潜回水中或钻入洞内体长90~120mm,最大可达140mm。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经济用途

肉味鲜美,富有营养,有滋补功效,深受南方沿海各地群众喜爱。在珠江三角洲各集市上颇常见,全年每天均有销售,有一定的产量。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65尾;体长67.0~110.0mm。采自福建:霞浦长春,福州,南平,龙海石码,云霄城关。广东:汕尾,番禺万顷沙,阳江。海南: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