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杜鹃

Cuculus saturatus   Blyth et Hodgson
   

  189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据采自广西瑶山的指名亚种标本)
成鸟 上体为褐石板灰色,在下背至尾上覆羽更呈现灰蓝色;两翅表面褐色,翅缘白色;飞羽和尾羽与大杜鹃者无异。喉和上胸灰色,比大杜鹃稍暗,下胸及腹白色或略呈淡棕白色,满布宽约3—4毫米的黑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或淡棕白色,长的羽毛有稀疏的宽横斑;腋羽淡棕白色,间以灰色横斑。
幼鸟(1929—1930年5月采自瑶山) 上体及翅、尾具黑褐底色,自头顶至尾密布棕色横斑,飞羽外翈具一系列棕白至棕色横斑。下体近白色,颏至上胸密布淡黑色横斑,余部或有狭形棕白色羽缘,更具粗阔的黑横斑。
肝色型幼鸟(1931年5月采自瑶山) 上体为黑褐色和栗红色横斑相间状;下体棕白至白色,自颏至上胸密布黑褐色细横斑,以下具粗著的黑横斑。翅、尾黑褐色,飞羽的外翈及各尾羽均具多道栗红色横斑。
虹膜黄色;上嘴暗角绿色,基部角黄色,下嘴尖端角绿色,余部大都角黄色;脚黄色。
量衡度:(注:见图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与四声杜鹃形态极相似,亦是翼缘纯白,不具褐斑;下体黑色横斑较粗著,粗达3—4毫米,斑距也较宽,但尾无近端黑斑。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7) 89 300.1 23.6 196.7 157.5 20.4
(83-101) (298--305) (23-26) (178-218) (143-175) (19-22)
    ♀♀(6) 93.4 289.3 23.2 188.2 155.2 20.8
85-110 250-314 22-26 178-200 132-176 19-22

生境信息

生态 习性与大杜鹃相似,但更多出没于较茂密的山林,较隐蔽而不常见,鸣叫声似“hu-hu”的双连音,开头的音调较高,声音响亮,也有点似远处的狗吠声。食物与大杜鹃一样,嗜吃柔软的昆虫和毛虫。据郑作新等(1960,1973),在湖南及秦岭收集到的6个鸟胃所见,全部吃食鳞翅目幼虫,大半数为松毛虫的幼虫和卵,其中在秦岭所得的一个鸟胃内竟有64条之多。
5月初开始产卵,直至7月。La Touche (1931—34)记录这种杜鹃置卵于黑喉石(即鸟)(Saxicola torquata)、灰背燕尾(Enicurus schistaceus)、冠纹柳莺(Phylloscopus reguloides)、白喉短翅莺(Brachypteryx leucophrys)、缝叶莺(Orthotormus)、灰头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等的巢中。据傅桐生等(1984),卵常寄育在灰脚柳莺、黄喉鹀等的
巢中。这些鸟巢多为球形,只开一小口出入。且隐蔽得非常周密,中杜鹃是先产卵于地上,然后用嘴衔入这些小鸟巢中的。卵的颜色随寄主的不同而变异,只形状和大小可区别,据La Touche(1931—34),在福建挂墩获自冠纹柳莺巢中的卵白色而具稀疏的暗褐色斑点,形为长卵形;采自短翅莺巢中的卵蓝绿色,有红褐色斑连成帽状,并有2/3面积零星地散布着淡红褐色斑点;在台湾采自灰头鹪莺巢中的卵底色红,杂以较暗色和砖红色斑点,形椭圆,两端几等大。以上3个卵的大小分别为21.5×14.0,21.0×14.5,21.0×14.7毫米。另外,张万福(1980)亦报道在台湾高雄一寄于灰头鹪莺巢中的卵呈椭圆形,底色白而散有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集。


国外分布

北从西伯利亚中部、东部至日本,南从亚洲中部山地经巴勒斯坦至喜马拉雅山脉(夏候鸟);喜马拉雅山到印度阿萨姆东部、缅甸北部山地(留鸟);在上述地方以南至澳大利亚(冬候鸟)。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中杜鹃虽有吃食他鸟的卵的习性,但仍是森林益鸟—松毛虫的天敌,应受到保护。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La Touche(1931—34)曾把我国东部沿海以至长江以南的中杜鹃划分为2个亚种,即C. o. optatus(旅鸟)(指明翅长♂♂为200—226, ♀♀为192—200毫米)和C. o. kelungensis(夏候鸟;翅长♂♂为179—197, ♀♀为174—185毫米),并谓后者上体较前者暗色。Peters (1927)及郑作新(1976)等则采用了C. saturatus种名,认为我国的中杜鹃只有2个亚种:在长江以北繁殖的为华北亚种,在长江以南繁殖的仅有指名亚种1个亚种。据郑作新(1964),二者有色泽和量度上的差别,前者翅长为192—215毫米,后者为168—194毫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广西瑶山采到的6只雄鸟是夏候鸟(5—6月),羽色是和指名亚种相同,但翅长为178,185,191,205,214, 218,重叠了2个亚种的量度,可见,以翅长作为划分该2个亚种的依据是不够可靠的。此外,La Touche的C.o.optatus,即郑作新(1976)并入指名亚种的404号,在分布上从长江下游至福建、广西均为旅鸟,在6月初和8月底在秦皇岛获得肝色型标本二号,显然是夏时见于华北,迁徙时经江南,应属华北亚种。
亚种分化 中杜鹃只有2个亚种的分化,均见于我国。


引证信息

Cuculus saturatus Blyth et H odgson, 1843, Journ. As. Soc. Bengal, 12(2): 942(模式产地:尼泊尔),

检索表文本

亚 种 检 索

上体褐色较淡;腹部沾棕,横斑较细,宽约2毫米……………………华北亚种c.s.horsfieldi
上体褐色较暗浓;腹部略沾棕白色,横斑较粗,宽约3一4毫米…………指名亚种c.s. satur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