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测量标本4尾,体长174~205 mm,采自东海外海29°02′~30°07′45″N, 127°08′~128°48′37″E,水深284~321 m海域。
背鳍Ⅵ,8;臀鳍6;胸鳍15~16;腹鳍Ⅰ-5;尾鳍8。
体长为头长2.7~2.9倍。头长为头宽2.6~2.9倍,为吻长1.6~1.7倍,为吻宽2.6~3.1倍,为眼径3.8倍。
体平扁,头大呈圆盘状。躯干部粗短,圆锥形;尾部较细,后端稍侧扁。头部腭骨棘、额骨棘、内蝶耳骨棘较发达、尖锐,其余棘突较钝。肩棘中大,不分又,为皮膜所盖。无内额骨棘,内蝶耳骨棘间距明显大于后额骨棘间距;头长为内蝶耳骨棘间跟2.2~2.5倍,为后额骨棘间跟3.2~3.5倍,为翼耳骨棘与蝶耳骨棘间距3.9~4.5倍,为下方骨棘与腭骨棘间距1.2~1.3倍,为鳃盖骨棘与下鳃盖骨棘间距2.1~2.2倍。吻宽扁,吻长大于吻宽。眼中大,背侧位。眼间隔深凹,呈“U”字形,眼间隔宽与眼径约相等。鼻突起位于腭骨棘内侧,雄鱼发达,呈球状,雌鱼不发达,呈皮瓣管状;前鼻孔开日于鼻突起前侧,后鼻孔开口于鼻突起上端。口大,口裂伸达眼中部下方,前上位,下颌突出,长于上颌。齿尖锐,可向内倾倒,大小不等,前颌骨具2行齿,外行细小,排列稀疏,内行较大;下颌具2行齿,前部为3行,外行齿细小,内行齿长。犁骨梅侧具2枚齿;腭骨每侧5~6枚齿,排成1行。鳃孔宽大,部分位于胸鳍基外侧的前方和上方,部分位于胸鳍基内侧的下方和后方。鳃3对,鳃丝发达,无鳃耙。具伪鳃。
体光滑无鳞,体侧、头侧和下颌腹面具许多发达的扁平皮瓣突起。皮肤较厚,不易破裂。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6鳍棘,第一鳍棘位于吻端,鳍棘较长,体长为第一鳍棘长3.8~3.9倍(据记录最长可达2.1倍),平卧时可伸越第三背鳍棘基部,最长的可伸达第六背鳍棘,鳍棘末端的拟饵体呈小旗状皮瓣;第二鳍棘紧位于第一鳍棘后方,棘竿上具许多皮须,体长为第二鳍棘长3.3~3.4倍,其长度约等于或超过第一鳍棘长;第三鳍棘最长,体长为第三鳍棘长2.7~2.8倍,平卧时可伸达或超越第二背鳍起点;第四、第五鳍棘较长,平卧时可伸达第二背鳍第四鳍条基部;第六鳍棘短小,紧靠第五鳍棘,不伸越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位于尾部,起点在肛门稍前上方。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臀鳍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六、七鳍条基部下方。胸鳍发达,支鳍骨形成的假臂很长腹鳍喉位,分离。尾鳍较长,后缘几呈截形。
头体暗褐色,腹面灰白色。胸鳍后缘和腹鳍白色,尾鳍约具10条褐色横纹,其余各鳍浅褐色。腹膜黑色。
背鳍Ⅵ,8;臀鳍6;胸鳍15~16;腹鳍Ⅰ-5;尾鳍8。
体长为头长2.7~2.9倍。头长为头宽2.6~2.9倍,为吻长1.6~1.7倍,为吻宽2.6~3.1倍,为眼径3.8倍。
体平扁,头大呈圆盘状。躯干部粗短,圆锥形;尾部较细,后端稍侧扁。头部腭骨棘、额骨棘、内蝶耳骨棘较发达、尖锐,其余棘突较钝。肩棘中大,不分又,为皮膜所盖。无内额骨棘,内蝶耳骨棘间距明显大于后额骨棘间距;头长为内蝶耳骨棘间跟2.2~2.5倍,为后额骨棘间跟3.2~3.5倍,为翼耳骨棘与蝶耳骨棘间距3.9~4.5倍,为下方骨棘与腭骨棘间距1.2~1.3倍,为鳃盖骨棘与下鳃盖骨棘间距2.1~2.2倍。吻宽扁,吻长大于吻宽。眼中大,背侧位。眼间隔深凹,呈“U”字形,眼间隔宽与眼径约相等。鼻突起位于腭骨棘内侧,雄鱼发达,呈球状,雌鱼不发达,呈皮瓣管状;前鼻孔开日于鼻突起前侧,后鼻孔开口于鼻突起上端。口大,口裂伸达眼中部下方,前上位,下颌突出,长于上颌。齿尖锐,可向内倾倒,大小不等,前颌骨具2行齿,外行细小,排列稀疏,内行较大;下颌具2行齿,前部为3行,外行齿细小,内行齿长。犁骨梅侧具2枚齿;腭骨每侧5~6枚齿,排成1行。鳃孔宽大,部分位于胸鳍基外侧的前方和上方,部分位于胸鳍基内侧的下方和后方。鳃3对,鳃丝发达,无鳃耙。具伪鳃。
体光滑无鳞,体侧、头侧和下颌腹面具许多发达的扁平皮瓣突起。皮肤较厚,不易破裂。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6鳍棘,第一鳍棘位于吻端,鳍棘较长,体长为第一鳍棘长3.8~3.9倍(据记录最长可达2.1倍),平卧时可伸越第三背鳍棘基部,最长的可伸达第六背鳍棘,鳍棘末端的拟饵体呈小旗状皮瓣;第二鳍棘紧位于第一鳍棘后方,棘竿上具许多皮须,体长为第二鳍棘长3.3~3.4倍,其长度约等于或超过第一鳍棘长;第三鳍棘最长,体长为第三鳍棘长2.7~2.8倍,平卧时可伸达或超越第二背鳍起点;第四、第五鳍棘较长,平卧时可伸达第二背鳍第四鳍条基部;第六鳍棘短小,紧靠第五鳍棘,不伸越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位于尾部,起点在肛门稍前上方。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臀鳍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六、七鳍条基部下方。胸鳍发达,支鳍骨形成的假臂很长腹鳍喉位,分离。尾鳍较长,后缘几呈截形。
头体暗褐色,腹面灰白色。胸鳍后缘和腹鳍白色,尾鳍约具10条褐色横纹,其余各鳍浅褐色。腹膜黑色。
生物学
奈氏拟鮟鱇是深海生活的鱼类,一般栖息在水深183~457 m的较深海区。
国外分布
其他分布
据Caruso (1981: 538)记载拟鞍鳞属在我国台湾还产有1种断拟鮟鱇 Loph iodes mutilus (Alcock)(仅有1尾标本),1993年出版的《台湾鱼类志》中未记载本种,故暂作为一个疑问留待今后深入研究。断拟鮟鱇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背鳍鳍棘少于6枚,第五、第六鳍棘常隐埋于皮下;第三背鳍棘长,平卧时可达第二背鳍起点;具内额骨棘;吻触手(第一背鳍棘)浅色,拟饵体深色;胸鳍鳍条15~18(平均为16)。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西自印度洋南非沿岸,东至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北至日本南岸,栖息深度在300~495 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