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角蟾

omeimontis   Liu
   

  470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四川峨眉山(66雄、4雌)、天全县二郎山(7雄、4雌)、灌县(73雄、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雄蛙体长59mm,雌蛙体长76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60。体窄长而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雄蛙吻端斜尖,明显突出于下唇,雌蛙吻端较圆而高,略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鼻孔略近吻端,鼻间距与上眼睑几乎等宽,而小于眼间距;鼓膜大而圆;犁骨齿粗壮,左、右两列位于内鼻孔内侧上方,几乎平置,间距宽;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长;指端均有吸盘,腹面具马蹄形边缘沟,腹面的肉质垫极明显,第一指的吸盘约为其余各指的1/2;指长顺序为3、4、2、1;指间均有蹼,外侧2指间几乎为半,蹼以窄的缘膜达指端;关节下瘤甚明显,并有成行的指基下瘤;掌突3个,内者大。后肢细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左、右跟部相重叠,胫长为体长之半,胫长大于足长;趾端与指端同,而吸盘较小;趾间全蹼,仅第四趾的蹼以缘膜达趾端。其余各趾蹼均达趾吸盘;第五趾游离侧有缘膜达蹠部;关节下瘤发达,一般有成行的趾基下瘤;内蹠突不发达,无外踉突。
皮肤粗糙,液浸标本整个背面满布细痣粒或呈白色小刺粒;颞褶平直,向后延至前肢基部上方。腹面及股部下方密布扁平疣。
体色变异很大,生活时背面包括四肢多为草绿色,与不规则的棕色斑纹交织成网状斑;有的个体背面呈棕色,其斑纹则为绿色,有的个体体色为棕黑色。腹面乳白色,有的个体在咽胸部、腹侧及四肢腹面有大小不等的黑点。液浸标本的色斑为紫灰色与棕色构成不规则的斑纹。
第二性征:雄蛙吻端斜尖;第一、第二指基部背面内侧有乳白色婚垫;解剖四川峨眉山CIB 638253号雄蛙标本,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声囊孔长裂形;有雄性线。
卵:卵为浅绿色或乳黄色,卵径3.3mm左右;卵群包埋在卵泡内,外面被叶片包裹。
表260 峨眉树蛙成体量度(四川峨眉山)
Table 260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hacophorus omeimontis (Stejneger) (Emeishan, Sichuan)
单位:mm
项目 18♂♂ 7♀♀ 项目 18♂♂ 7♀♀
体 长
SVL 52.0—65.5
59.0 70.0—79.5
75.7 前臂及
手 长
LAHL 30.0—44.5
37.1
62.9% 48.0—59.0
54.0
71.3%
头 长
HL 15.5—21.7
19.0
32.2% 18.6—24.7
22.7
30.0% 前臂宽
LAD 4.8—6.7
5.7
9.6% 6.5—7.8
7.3
9.7%
头 宽
HW 18.0—22.5
19.9
33.7% 24.5—29.0
25.8
34.1% 手 长
HAL 17.0—23.6
20.2
34.2% 23.5—25.5
24.5
32.4%
吻 长
SL
9.5
16.1%
9.0
11.8% 后肢长
HLL 83.0—114.0
99.2
168.1% 117.0—130.0
121.3
160.2%
鼻间距
INS
5.0
8.5%
6.5
8.6% 胫 长
TL 26.6—32.5
29.9
50.7% 36.0—40.5
37.9
50.1%
眼间距
IOS 6.4—8.0
7.1
12.0% 8.2—9.6
8.6
11.3% 足 长
FL 23.3—29.8
26.5
44.9% 31.0—32.8
32.2
42.5%
眼睑宽
UEW
5.5
9.3%
6.5
8.6% 第三指吸盘
FDWⅢ 3.7—5.5
4.2
7.2% 5.3—6.5
5.7
7.5%
眼 径
ED
7.5
12.7%
9.0
11.9% 第四趾吸盘
TDWⅣ 2.7—4.0
3.2
5.4% 3.5—4.5
4.1
5.4%
鼓 膜
TD 4.0—5.0
4.4
7.4% 4.6—5.4
5.1
6.8%
蝌蚪:体大而扁平,尾鳍较高,尾末端细而钝圆;全身黑色,无斑纹。后肢芽长5mm左右(第33—36期)时,头体长15mm,尾长30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61;眼位头背侧,眼间距较宽;出水孔大,位于体左侧,无游离管;肛孔位于尾基右侧,不呈短管状。唇齿式一般为I: 4+4/1+1:II,有的个体上唇齿为I:5+5;下唇乳突一排而参差排列成两行,在下唇中央部位缺乳突。
新成蛙体长约17mm;背面纯绿色,蹼及吸盘黄色;腹面皮肤薄,可透视内部器官,呈暗紫色。
表261 峨眉树蛙蝌蚪20个量度(四川峨眉山)
Table 261 Measurements of twenty tadpoles of Rhacophorms omeimontis(Stejneger)
(Emeishan, Sichuan)
单位:mm
头体长
SVL 13.3—15.3
14.5
吻 长
SL 5.0
34.5%
尾 高
TaH 8.0—9.3
8.7
60.0%
体 高
BH 7.0—8.5
7.7
52.8% 口 宽
MW
4.0
27.6% 尾肌宽
TMD 4.3—5.3
4.8
32.9%
体 宽
BW 7.8—9.5
8.7
60.0% 尾 长
TaL 27.2—32.4
30.3
209.1% 后肢芽长
HLL 3.5—6.8
4.9
发育时期
(Gosner,1960) 第33—36期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窄长而扁平;指间有蹼,外侧2指间为半蹼;趾蹼发达,除第四趾以缘膜达趾端外,其余均为全蹼;皮肤粗糙,满布小刺疣;背面多为绿色与棕色斑纹交织成网状斑。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峨眉树蛙生活在海拔700—2000m的山区林木繁茂而潮湿的地方。繁殖季节时一般在竹林、灌木上及接近水池的房屋上,有时还可进入房内,也隐蔽在草丛中或干粪坑内的渣滓和污泥内。在4—6月可见到大量卵泡;冬季12月曾在峨眉山发现蝌蚪,因此它的产卵季节可能较长;蝌蚪可越冬。一般在雨后的傍晚时刻,雄蛙发出鸣叫声,抱对的雄雌树蛙爬上水池旁的树上或竹丛上,选择垂向水面的枝叶,将卵群和泡沫状黏液产在被卷起的叶片内,并作成卵泡,有时也将卵泡产在水池旁的草上。
曾在室内观察峨眉树蛙产卵过程:雄蛙用前肢抱住雌蛙的腋部,头躯平直,雌蛙的四肢及腹部贴伏在垂直下悬的枝叶上,雄蛙以跗、蹠部从雌蛙的股部后下方伸向前方;在产卵前先排出胶质液,雌蛙用左、右胫跗关节及跗部搅拌胶液,即形成泡沫状,其后、将卵产在泡沫中,同时雄蛙肛部微向上拱,排出精液,如此反复多次,一般历时2—3小时完成产卵过程。此后,雄蛙随即离开,雌蛙用后肢伸向两侧将附近的叶片包卷着卵泡;如果附近没有叶片时,即将该叶片卷起,于是卵泡被包裹在叶片内。卵在卵泡内发育,当小蝌蚪在卵胶囊内可自由转动,且在外鳃明显时孵出;小蝌蚪一般在下雨时或空气很潮湿的情况下孵出,此时卵泡和卵胶囊吸收水分而液化,小蝌蚪离开卵泡即可从树上坠入下面的水池内,蝌蚪在水中继续发育和生长。如果在久旱无雨或很干燥的情况下,卵泡常常因水分的过度散失,先是表面干涸,逐渐枯萎,最后导致卵泡内的胚胎因缺水而死亡。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四川(盆地西缘山区,如都江堰、彭州、峨眉、洪雅、天全、宝兴、荣经、安县、合江、屏山、汉川等)、贵州(绥阳、印江梵净山、荔波)、云南(屏边)、湖北(利川)、湖南(宜章)、广西(金秀大瑶山、龙胜以及北部地区等);

分类讨论

讨论 寇治通等(2001: 229—233)将1992—1996年采于云南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的一种树蛙标本定名为新种——屏边泛树蛙Polypedates pingbianensis。该新种与峨眉树蛙Rhacophorus omeimontis相比较,其主要鉴别特征是屏边泛树蛙的雄蛙无声囊及声囊孔,无雄性线;峨眉树蛙具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长裂形,有雄性线。费梁、叶昌媛、谢锋于2001年11月20日观察了云南大学生物系保存的屏边树蛙副模雄蛙标本3只,其外部形态与峨眉树蛙基本相同。查看3只标本的口腔内的声囊孔,其中YU 9205051号有一对长裂形声囊孔,YU 9204025号和YU 654001号无声囊孔;查看YU 9204025号和YU 654001号标本,体背、腹面有粉红色雄性线。鉴于以上观察结果,屏边泛树蛙具有雄性线;声囊孔之有或无存在个体变异,因此屏边泛树蛙的鉴别特征难以与相近种——峨眉树蛙相区别。此外,据Orlov等(2001: 29)报道在越南北部也发现峨眉树蛙。根据以上研究,云南屏边的标本在无其他稳定间断性鉴别特征与峨眉树蛙相区别的情况下,目前建议将屏边树蛙作为峨眉树蛙的同物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