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百灵

Melanocorypha mongolica   Pallas
   

  701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据 M. m. mongolica 采自河北)
雄鸟(冬羽):额的中部、头顶的周缘各羽及后颈等均栗红;头顶中部棕黄;眼先、眼周、眉纹等棕白,两侧眉纹向后延伸至枕相接,在此渲染棕色;颊和耳区上部棕红,耳区余羽棕黄;背和腰栗褐,羽缘棕黄或棕灰,尾上覆羽栗红,而狭缘以棕或灰白色。翅上的小、中覆羽均栗红而具棕黄羽端,大覆羽中部转为黑揭色;翼缘,第1枚退化初级飞羽纯白,第2枚初级飞羽的外翈白;初级覆羽黑褐而具棕缘;初级飞羽大都黑褐;第3—6枚的外缘均狭缀以白色,先端微缀棕;自第7枚起各羽内V}边缘的白色逐渐扩大至羽端与外翈,至最内侧(第10枚)的初级飞羽几变纯白;次级飞羽亦白,仅基部稍缀以黑褐色;三级飞羽大都淡栗褐,狭缘以棕黄色。中央尾羽栗褐,隐约具有更浓色的横斑,羽缘棕红,其余尾羽黑褐,先端缀白,内外翈亦具狭白边,外侧第二对尾羽的白色外缘较阔;最外侧尾羽转为白色,仅于其内翈基处具一楔状揭斑。颏和喉白;上胸左右各具一黑色块斑;胸微沾棕;下体余部均棕白色,两胁稍杂以栗纹。
至繁殖时(夏羽),各羽栗色甚浓;背、腰和肩各羽中部均转为黑褐,上背内翈还缘以白斑,耳羽上部亦微缀黑;胸侧左右黑斑间有黑色细纹相连接;下体余部,除两胁的少许棕纹外,纯白。
雌鸟(冬羽):与雄鸟相似,但头和颈上的栗红色除周缘外,大都转为棕黄色;上体及三级飞羽栗色较淡,而褐色较著;胸侧黑斑不如雄鸟发达。
幼鸟:前额和头顶黑褐,各羽具棕白色先端;后头黄白,羽端缀以棕和暗褐色;上体余部暗褐,各羽均具棕黄色边缘和先端;眉纹棕黄;眼先和颊棕白,后者羽端黑褐;耳羽似颊,但较多棕黄色。颏白,喉亦然,但具少数暗色斑;胸和两胁棕黄,近羽端处级以暗褐色斑;下体余部白色。
虹膜灰褐;嘴黄,先端和上嘴脊均呈铅色;脚肉色,爪褐。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较大;头、后颈、中、小覆羽和尾基呈栗色;翅黑而具明显白色,胸具不连结的黑色横带。栖息于开阔草原上,鸣声嘹亮婉啭,很是动听。

大小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河北康保) — 192(约) 15.8 129 87 22.5
♂(1)(天津) — — 14.0 126.5 87 24
♀♀(2)(天津) 45.6— 174— (13—14) (113—116) (65—73) (22—22.5)
(引自La Touche, 1925—30) (16—17) (132—134) (77—84) (23—25)
(13—16) (117—120) (70—76) (23—25)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引自寿振黄,1936) 16.6 117 72 24.5
16.8 15.4 106 65 23.7
(132—186) (15—15.8) (100—113) (63—66) (23.5—24.5)
青海 58,60 165,186 15,15 133,135 84,87 23.5,26
65,72 190,200 17,18.5 137,140 90, 95 26,26
49 165 (16—18.5) 121.5 80 23.5
61 203 15 137 90 28

生物学

生态 栖息在开阔草原上,高飞时直飞入云,如云雀一般。在地面上亦善奔驰。食物主要为杂草种籽和其它野生植物种籽(La Touche, Wider),但亦兼吃些昆虫(寿振黄,1936)。在被饲养时,一般喂以北方盛产的小米为主,夏秋季喂以蚱蜢等昆虫。据记载,在河北大风雪或寒流天气袭来之前,可以见到大群[蒙古]百灵迁徙,有时达数千只,自东向西飞去。南方所见笼饲的,都是来自北方。
巢由杂草构成,置于地面浅穴中或草丛内,卵产于5—6月间,呈白或近黄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平均为23.5×18.5毫米(Wilder, 1938)。
据蔡桂全于1968、1970年在青海贵南县的零星观察,产卵也在5—6月间。5月31日晨见一巢,卵3枚,待傍晚见增至4枚,当为白天所产。6月巧日见幼鸟孵出,并于16, 18两日捕得由成鸟带领的幼鸟,6月下旬见幼鸟频次增多,说明大部分幼鸟已离巢活动。但7月3日见一巢,卵4枚。巢筑于针茅草丛中,内径8.0X8.0厘米,深4.0厘米,说明也有较晚的。

生境信息

生态. 栖息在开阔草原上,高飞时直飞入云,如云雀一般。在地面上亦善奔驰。食物主要为杂草种籽和其它野生植物种籽(La Touche, Wider),但亦兼吃些昆虫(寿振黄,1936)。在被饲养时,一般喂以北方盛产的小米为主,夏秋季喂以蚱蜢等昆虫。据记载,在河北大风雪或寒流天气袭来之前,可以见到大群[蒙古]百灵迁徙,有时达数千只,自东向西飞去。南方所见笼饲的,都是来自北方。
巢由杂草构成,置于地面浅穴中或草丛内,卵产于5—6月间,呈白或近黄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平均为23.5×18.5毫米(Wilder, 1938)。
据蔡桂全于1968、1970年在青海贵南县的零星观察,产卵也在5—6月间。5月31日晨见一巢,卵3枚,待傍晚见增至4枚,当为白天所产。6月巧日见幼鸟孵出,并于16,18两日捕得由成鸟带领的幼鸟,6月下旬见幼鸟频次增多,说明大部分幼鸟已离巢活动。但7月3日见一巢,卵4枚。巢筑于针茅草丛中,内径8.0X8.0厘米,深4.0厘米,说明也有较晚的。


繁殖特征

据蔡桂全于1968、1970年在青海贵南县的零星观察,产卵也在5—6月间。5月31日晨见一巢,卵3枚,待傍晚见增至4枚,当为白天所产。6月巧日见幼鸟孵出,并于16, 18两日捕得由成鸟带领的幼鸟,6月下旬见幼鸟频次增多,说明大部分幼鸟已离巢活动。但7月3日见一巢,卵4枚。巢筑于针茅草丛中,内径8.0X8.0厘米,深4.0厘米,说明也有较晚的。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青海贵南、同德、青海湖,宁夏永宁,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盟、中部伊克昭盟,河北西北部张家口、康保、天津*,东北西南部林西。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这是一种既珍贵又常见的笼鸟,特别是北方地区,饲养历史也很悠久。不仅为公园作为重要的悦赏鸟类,还更为广大的饲鸟爱好者所喜爱,这种百灵鸣声嘹亮而延久,声调圆滑婉啭、非常动听,更有甚者是它善仿一些别种鸟类鸣叫声音,据闻还能仿猫、狗叫和小孩的哭声,别有情趣,但需长时间调教,其价值更高。此鸟是与扬名中外的画眉齐名,堪相媲美,而又更胜一筹。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蒙古]百灵亚种的分类问题,看法不一致。Meise (1973)等入认为应分为两个亚种,而Vaurie (1959)不同意[蒙古]百灵可分成两个亚种,而将 emancipata 作为M. m. mongolica的同物异名。经我们研究后认为,原来所列示的两个亚种的区别特征值得商榷。如提及 M. m. mongolica 嘴形较短,长度8♂♂为17.7(16.5—18)毫米;翅长8♂♂为131.5(130—135)毫米,而分布于青海的 emancepata 嘴形较厚而长,长度♂♂4为18.1(18—19)毫米;但青海所采的标本从翅长看,4♂♂133、135、137、140,似有较大些的趋势,不过,有大有小,并不一致;嘴峰长度也同样表现出类似的情况,即同地区所得标本,既有比 mongolica 长的,2♂♂17、18.5毫米,又有短的,2♂♂15、15毫米,所以这些区别特征是不稳定的。另外,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即[蒙古]百灵在青海并非留鸟,我们仅在4—9月份见到。故我们偏向同意 Vaurie 的意见,作为一个种较为合适。

引证信息

Alauda mongolica Pallas, 1776, Reise versch. Prov. Russ. Reichs 3:697(模式产地:西伯利亚:在Onon和Argun两河间)。
Melanocorypha mongolica,寿振黄,1936, 2.570—572;郑作新, 1976, 388—389; ДemeHTbes 1954, 5:571—573; Howard, 1980, 346; Vaurie, 1959, 36.
Melanocory pha mongolica mongolica, ДemeHrhes, 1954, 5:572—573.
Melanocorypha mongolica emancipata,郑作新,1976, 3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