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特征 胴部卵圆形,体表光滑,间或具一些不规则的疣起和一些网状条纹。在每一只眼的前方,第2、3对腕之间具一个黑色的大圆斑,其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色色彩。短腕型,腕长约为胴长的4、5倍,各腕长度相近,或略有差异,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甚短于左侧对应腕,端器锥形,极小,仅约为全腕长度的一百分之一;阴茎部细长,膨胀部小,约为阴茎部长度的五分之一,略呈椭圆形,中央具一分隔。漏斗器W型。鳃片数约8-10个。中央齿为三尖型,第1侧齿较大,齿尖偏中,第2侧齿基部边缘平,齿尖居中,第3侧齿近似弯刀状。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120毫米。
标本测量
头长:30毫米,头宽:40毫米。
胴背长:85毫米,胴腹长:70毫米,胴宽:36毫米。
腕长:第1对腕360毫米,第2对腕380毫米,第3对腕340毫米,第4对腕335毫米。
端器长:3毫米。
标本测量
头长:30毫米,头宽:40毫米。
胴背长:85毫米,胴腹长:70毫米,胴宽:36毫米。
腕长:第1对腕360毫米,第2对腕380毫米,第3对腕340毫米,第4对腕335毫米。
端器长:3毫米。
生物学
生物学特性 喜暖性明显,在海南岛南部和西沙群岛海域较为常见;生活区可扩展到浙江南部的南几岛附近,那里仍属黑潮暖流影响较大的海域。多生活于潮下带,也在潮间带活动,栖居的生境为洞穴、石头下面和岩礁缝间等。据Ambrose (1982)报告,双斑蛸对隐蔽所的利用行为甚为明显,它们以洞穴、石下或岩缝为庇护所,在这些庇护所中的栖息时间一般颇长,半数以上的种群在同一隐蔽所中的居住期超过一个月,少数个体的居住期长达五个月,四分之一的种群在同一隐蔽所中仅呆几天,有不少个体每天更换隐蔽所。它们利用隐蔽场所交配、产卵、避敌或出击等。凶猛肉食性的双斑蛸是生活于潮下带的凹螺、?和双壳类的主要天敌,在双斑蛸的大量捕食下,会减少甚至消灭这些种类的地方种群。双斑蛸是体型较大的蛸类,据Taylor and Chen (1969)报告,无鳔的底栖性鱼类一斑鲉(Scorpaena guttata)也经常遭到双班蛸的捕猎。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1885年,Hoyle仅以雄性标本的眼前圆斑外侧具有椭圆形黑色色彩为依据,与Octopus bimaculatus分别开,建立了Octopus marmoratus(新种)。我们的双斑蛸雌、雄性标本的眼前圆班外侧,均长有略呈椭圆形的黑色色彩,它并不规则,而且在个体之间或不完整,或不明显;我们认为,0.marmoratus实际上就是0.bimacul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