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同属征。
形态
外形:在欧亚大陆,水田鼠是个体最大的田鼠,体长通常超过150mm,尾长稍大于体长之半,约占体长的56%。尾巴基部粗,向末端逐渐明显变细。尾毛短而密,尾毛长约4—5mm,几乎将尾上的鳞片全覆盖住,尾尖稍形成一束小笔巴。尾巴向前拉,约达其肩部。尾巴在水中挥摆,使其在水中向前游泳,同时尾又如船舵,可以控制其游泳的方向。
头较圆,颈短,外观看,似乎头直接联接在躯体上。嘴闭上时,上门齿稍突伸出口外,上吻也略向前伸。吻垫小,无毛。吻垫与无毛的上唇中沟相连接。眼小,位于嘴与耳朵之间的14处。耳朵发育良好,轮廓为半圆形,不太高,隐于毛被下。耳孔内侧的肉质瓣发达,呈钝三角形状,无毛。耳朵内外均有一层较长的毛。
四肢短粗,后肢略长于前肢。前脚宽而粗。5个前指中,拇指退化,变小,比最小的掌垫还要小,其背面有十分扁的指甲。其中4个前指中,第3指最长,第4指仅比第3指略短;第2指约达第3指中部;第5指仅略超过第4指基部。此4个前指均具爪,爪相当发达,但较细,并且稍弯曲。掌垫5个,均发育良好。其中后面两个掌垫最大,二者差不多等大,位于第3指基部与第4指基部中间的掌垫最小。后脚大,脚趾部两侧均生有较短的梳状穗毛,游泳时扩大了后脚的面积,便于划水;但后趾间没有蹊,与后部趾间有半蹊的麝鼠不同。后脚5趾。第1趾最短,仅略超出第2趾的基部;第5趾稍长一些,可达第4趾中部;第二第3和第4趾差不多等长,其中第3趾稍长一些,为5个脚趾中最长的。爪比前脚爪稍粗大。后脚掌裸露,只有第3趾基部稍有稀疏而柔软
的短毛。蹠垫5个,均十分发达。后内侧在第一趾(最短的脚趾)基部的蹠垫最大,轮
廓近似半圆形;第5趾基部的蹠垫,轮廓也似半圆形;其他三个蹠垫均为窄卵圆形。
乳头8个。两对在胸部,两对在腹部。
水田鼠尾巴和后脚,均具水生生活的特化。这与田鼠属的种类截然不同,具分类学
意义。
毛色:水田鼠亚种分化甚多,毛色变异较大。中国虽仅分布在新疆北部,但却有两个亚种。本书对种的描述,毛色仅能依中国标本的毛色加以描述。凭文献资料的介绍,描述国外亚种的毛色,是难以准确的。暂不考虑,容今后借阅或交换标本后,再介绍种的毛色。
新疆的水田鼠,背毛棕褐色、灰褐,乃至黑褐色;腹毛的毛基铁灰色,毛尖土黄,或腹毛灰色为主,毛尖稍有棕黄色,但棕黄色面积不大;体侧比背色稍浅,有的亚种有棕黄色泽,有的亚种没有棕黄色泽。尾巴背面毛色相同,均为黑褐色,尾底面稍有灰色,但并没构成背与底明显的二色。前、后脚背面黑褐色。头顶与背色同,头侧和颊部,有时包括耳朵,似腹色,有深棕黄色泽。
头骨:棱角分明,较粗硕。头骨轮廓和各部分的比例,与田鼠属大致相似。腭骨后缘中央有向翼内窝倾斜延伸的骨桥,侧窝孔大,但相当浅,反映出其与田鼠属有较近的亲缘。然而,水田鼠鳞嵴突(squamosal crest)形态特异,状如三角形的顶尖,呈钉子状,则是此属重要鉴别特征之一。眶间收缩明显。眶上嵴粗,左右眶上嵴在中间愈合,形成一个锐利的中嵴,在额骨后部两侧眶上嵴又分开,其末端分别接到左、右顶骨外侧角上。顶骨较窄,顶间骨却较宽,其上、下缘近乎平行,宽为高的两倍,上缘中央有一个尖突,整个顶间骨的轮廓似个王冠。人字略高,两侧嵴明显,由顶面下观可以看到枕髁。鼻骨窄,并不太长。鼻骨前端明显短于颌骨前端,左右鼻骨总宽明显小于同部位的吻部。颧弓粗,上颌颧突既宽又粗,向外逐渐扩展,至鳞骨额突关节窝处,颧弓最宽。此外,左右鳞骨也向外扩展。头骨总轮廓,从背面观,虽宽度并不窄,但主体部分并不太宽,颅室侧嵴之间的平坦部分,大致如宝石形。
门齿孔短。腭骨后缘有骨桥。翼状骨明显。听泡大,却不太高,底面不超过下臼齿的咀嚼面。下颌骨冠状突向后弯,顶部尖;髁突粗;角突短。
牙齿:上门齿由牙根至牙尖,轮廓似半圆形,其齿根在眶前孔的前缘,形成一个稍膨大处。下门齿孔的齿根向后延伸至下颌骨髁突的底部,在其外侧形成一个不太高的小突起。
臼齿大而粗,没有齿根,终生持续生长。第1上臼齿前端有一个倒置三角形轮廓的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齿环,外侧(唇面)两个,内侧(舌面)两个;第2上臼齿前端,也有一个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三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有两个,内侧有一个;第3上臼齿前端也有一个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两个封闭三角形,外侧的小,内侧的大,后端有一个椭圆形齿环,有的个体,此齿环与内侧的大三角形贯通。
第1下臼齿后端有一个不等边三角形齿环,其上面有三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一个,内侧两个,前端有一个轮廓如人字形的齿环,撇形的一臂长,捺形的一臂短;第2下臼齿后端也有一个不等边三角形齿环,上面也有两个封闭三角形,前端有一个略呈人字形的齿环,此齿环撇形的臂短而较细,捺形的臂长而粗;第3下臼齿咀嚼面的齿型十分特异,由三个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近似长方形的齿环所构成。自下而
上,三个长方形下面的最大,上面的两个逐渐变小,最上面的最小。
由于个体变异大,臼齿咀嚼面的齿形轮廓虽如此,但是有的个体个别的三角形封闭的程度不一,有的毗邻的三角形彼此汇通。
量衡度 见亚种部分。
形态
外形:在欧亚大陆,水田鼠是个体最大的田鼠,体长通常超过150mm,尾长稍大于体长之半,约占体长的56%。尾巴基部粗,向末端逐渐明显变细。尾毛短而密,尾毛长约4—5mm,几乎将尾上的鳞片全覆盖住,尾尖稍形成一束小笔巴。尾巴向前拉,约达其肩部。尾巴在水中挥摆,使其在水中向前游泳,同时尾又如船舵,可以控制其游泳的方向。
头较圆,颈短,外观看,似乎头直接联接在躯体上。嘴闭上时,上门齿稍突伸出口外,上吻也略向前伸。吻垫小,无毛。吻垫与无毛的上唇中沟相连接。眼小,位于嘴与耳朵之间的14处。耳朵发育良好,轮廓为半圆形,不太高,隐于毛被下。耳孔内侧的肉质瓣发达,呈钝三角形状,无毛。耳朵内外均有一层较长的毛。
四肢短粗,后肢略长于前肢。前脚宽而粗。5个前指中,拇指退化,变小,比最小的掌垫还要小,其背面有十分扁的指甲。其中4个前指中,第3指最长,第4指仅比第3指略短;第2指约达第3指中部;第5指仅略超过第4指基部。此4个前指均具爪,爪相当发达,但较细,并且稍弯曲。掌垫5个,均发育良好。其中后面两个掌垫最大,二者差不多等大,位于第3指基部与第4指基部中间的掌垫最小。后脚大,脚趾部两侧均生有较短的梳状穗毛,游泳时扩大了后脚的面积,便于划水;但后趾间没有蹊,与后部趾间有半蹊的麝鼠不同。后脚5趾。第1趾最短,仅略超出第2趾的基部;第5趾稍长一些,可达第4趾中部;第二第3和第4趾差不多等长,其中第3趾稍长一些,为5个脚趾中最长的。爪比前脚爪稍粗大。后脚掌裸露,只有第3趾基部稍有稀疏而柔软
的短毛。蹠垫5个,均十分发达。后内侧在第一趾(最短的脚趾)基部的蹠垫最大,轮
廓近似半圆形;第5趾基部的蹠垫,轮廓也似半圆形;其他三个蹠垫均为窄卵圆形。
乳头8个。两对在胸部,两对在腹部。
水田鼠尾巴和后脚,均具水生生活的特化。这与田鼠属的种类截然不同,具分类学
意义。
毛色:水田鼠亚种分化甚多,毛色变异较大。中国虽仅分布在新疆北部,但却有两个亚种。本书对种的描述,毛色仅能依中国标本的毛色加以描述。凭文献资料的介绍,描述国外亚种的毛色,是难以准确的。暂不考虑,容今后借阅或交换标本后,再介绍种的毛色。
新疆的水田鼠,背毛棕褐色、灰褐,乃至黑褐色;腹毛的毛基铁灰色,毛尖土黄,或腹毛灰色为主,毛尖稍有棕黄色,但棕黄色面积不大;体侧比背色稍浅,有的亚种有棕黄色泽,有的亚种没有棕黄色泽。尾巴背面毛色相同,均为黑褐色,尾底面稍有灰色,但并没构成背与底明显的二色。前、后脚背面黑褐色。头顶与背色同,头侧和颊部,有时包括耳朵,似腹色,有深棕黄色泽。
头骨:棱角分明,较粗硕。头骨轮廓和各部分的比例,与田鼠属大致相似。腭骨后缘中央有向翼内窝倾斜延伸的骨桥,侧窝孔大,但相当浅,反映出其与田鼠属有较近的亲缘。然而,水田鼠鳞嵴突(squamosal crest)形态特异,状如三角形的顶尖,呈钉子状,则是此属重要鉴别特征之一。眶间收缩明显。眶上嵴粗,左右眶上嵴在中间愈合,形成一个锐利的中嵴,在额骨后部两侧眶上嵴又分开,其末端分别接到左、右顶骨外侧角上。顶骨较窄,顶间骨却较宽,其上、下缘近乎平行,宽为高的两倍,上缘中央有一个尖突,整个顶间骨的轮廓似个王冠。人字略高,两侧嵴明显,由顶面下观可以看到枕髁。鼻骨窄,并不太长。鼻骨前端明显短于颌骨前端,左右鼻骨总宽明显小于同部位的吻部。颧弓粗,上颌颧突既宽又粗,向外逐渐扩展,至鳞骨额突关节窝处,颧弓最宽。此外,左右鳞骨也向外扩展。头骨总轮廓,从背面观,虽宽度并不窄,但主体部分并不太宽,颅室侧嵴之间的平坦部分,大致如宝石形。
门齿孔短。腭骨后缘有骨桥。翼状骨明显。听泡大,却不太高,底面不超过下臼齿的咀嚼面。下颌骨冠状突向后弯,顶部尖;髁突粗;角突短。
牙齿:上门齿由牙根至牙尖,轮廓似半圆形,其齿根在眶前孔的前缘,形成一个稍膨大处。下门齿孔的齿根向后延伸至下颌骨髁突的底部,在其外侧形成一个不太高的小突起。
臼齿大而粗,没有齿根,终生持续生长。第1上臼齿前端有一个倒置三角形轮廓的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齿环,外侧(唇面)两个,内侧(舌面)两个;第2上臼齿前端,也有一个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三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有两个,内侧有一个;第3上臼齿前端也有一个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两个封闭三角形,外侧的小,内侧的大,后端有一个椭圆形齿环,有的个体,此齿环与内侧的大三角形贯通。
第1下臼齿后端有一个不等边三角形齿环,其上面有三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一个,内侧两个,前端有一个轮廓如人字形的齿环,撇形的一臂长,捺形的一臂短;第2下臼齿后端也有一个不等边三角形齿环,上面也有两个封闭三角形,前端有一个略呈人字形的齿环,此齿环撇形的臂短而较细,捺形的臂长而粗;第3下臼齿咀嚼面的齿型十分特异,由三个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近似长方形的齿环所构成。自下而
上,三个长方形下面的最大,上面的两个逐渐变小,最上面的最小。
由于个体变异大,臼齿咀嚼面的齿形轮廓虽如此,但是有的个体个别的三角形封闭的程度不一,有的毗邻的三角形彼此汇通。
量衡度 见亚种部分。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水田鼠生活在水流平稳、岸边有芦苇及其他挺水植物等丛生的河流两岸栖息,有时也在果园、瓜地和商品菜地里发现。昼夜均活动,但在当地其他动物多数均夜间活动的地区,水田鼠却在白天活动特别活跃。不冬眠,在雪被下挖洞道活动。它们生活在洞穴中,有时密度很高,然而并不形成社会群体。它们所挖掘的洞道系统,一般很快地就接近地面。它们的取食通道,紧临地面,顶面略高出地面。它们挖洞道将多余的土抛出地面,但所形成的土堆,较鼹鼠所构成的土堆低平。水田鼠有时使用鼹鼠的洞道系统。窝建在它们的地下通道中。所在地区如果潮湿,在地下不适宜做窝时,在地面上用草筑窝。这些草窝多在堆积的木材或倒木下,或在浓密的植物丛下,能遮盖草窝的地方。在沙堆或枯叶堆下也可做草窝。它们善游泳。跳入水中在水面上游,或潜人水面在水下游泳,可以潜入水底。在那里有它们事先挖掘的水下洞穴口,进入在地面下保留完好的洞道。在地面上,它们有保存完好的跑道。这些跑道常通向水边。水田鼠是水陆两栖生活。它们有利爪的前脚可以挖土;带穗毛的后脚和长可及肩的尾巴,有助于游泳。因此,适应于地栖和水生两方面的生活。
它们以芦苇及沿河两岸的水生植物、挺水植物为食。也吃岸上的草类。吃地里的庄稼,菜地里的蔬菜,果园和苗圃的树根,矮茎上近地面的果实。为了越冬,经常储存食物。
水田鼠繁殖主要在夏季。据 Grzimek(1978)报道,雄鼠由侧腺分泌出一种散发气味的液体,标志它们的领域。侧腺左右体侧各有一条,位置在后腿的前方,约2Omm多长,一旦这个动物受到惊扰,不论遇到异性伙伴,或遇上争偶的情敌,均会分泌侧腺液。侧腺液靠后腿活动,流到脚趾上。然后,两只后腿交替蹬踏,使侧腺液落到脚下的地上。从这侧到另一侧,两只后腿不停地击打地面,不停地向前走,标志出领域。当种群密度比较高时,雄鼠常激烈地争偶,不时发出高而刺耳的长声尖叫,用以威吓对方。曾捉到过一只发情争偶的雄鼠,它皮肤上有若干咬伤处,可见争偶的激烈。
妊娠期21天。每年产仔2—3窝,每窝产2一7只,通常5—6只。新生幼仔体重约3.2一7.8g 之间。幼鼠大约9天睁眼。4周后能独立生活。每年5月初出生的幼鼠,当年可以参加繁殖。水田鼠寿命不长,极少有能活到第2年冬天的个体。据Walker等(1975)报道,雌鼠也彼此争偶,但没有雄鼠激烈。
它们以芦苇及沿河两岸的水生植物、挺水植物为食。也吃岸上的草类。吃地里的庄稼,菜地里的蔬菜,果园和苗圃的树根,矮茎上近地面的果实。为了越冬,经常储存食物。
水田鼠繁殖主要在夏季。据 Grzimek(1978)报道,雄鼠由侧腺分泌出一种散发气味的液体,标志它们的领域。侧腺左右体侧各有一条,位置在后腿的前方,约2Omm多长,一旦这个动物受到惊扰,不论遇到异性伙伴,或遇上争偶的情敌,均会分泌侧腺液。侧腺液靠后腿活动,流到脚趾上。然后,两只后腿交替蹬踏,使侧腺液落到脚下的地上。从这侧到另一侧,两只后腿不停地击打地面,不停地向前走,标志出领域。当种群密度比较高时,雄鼠常激烈地争偶,不时发出高而刺耳的长声尖叫,用以威吓对方。曾捉到过一只发情争偶的雄鼠,它皮肤上有若干咬伤处,可见争偶的激烈。
妊娠期21天。每年产仔2—3窝,每窝产2一7只,通常5—6只。新生幼仔体重约3.2一7.8g 之间。幼鼠大约9天睁眼。4周后能独立生活。每年5月初出生的幼鼠,当年可以参加繁殖。水田鼠寿命不长,极少有能活到第2年冬天的个体。据Walker等(1975)报道,雌鼠也彼此争偶,但没有雄鼠激烈。
国外分布
欧洲绝大部分,但不包括意大利南部、法国西部、西班牙和葡萄牙,俄罗斯欧洲部分、西伯利亚和中亚。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在前苏联,有人捕水田鼠取其皮张;但在中国分布区局限,数量又不多,开发利用价值不大。水田鼠啃咬苗圃和果园的树根为食,致使树木枯萎而倒下;吃地里的农作物和蔬菜,使其减产或失收。这些均能给人类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即使是啃咬野生灌木的根,对于干旱缺水的新疆,也是影响绿化的害鼠。
但是,水田鼠毕产在中国是稀有物种,在防治措施上则不宜采取毒杀。在水田鼠数量多的年份,数量集中的地区,应发动群众采用人工捕打。这样做既可以取其皮,又可以控制其数量,却又不至于绝种,可以“化害为益”。
水田鼠是野兔热(土拉伦斯菌病)的宿主和带菌传播者,鼠类和人类均可以受染此病,无论在田野或地下室活捕笼捉到水田鼠时,千万别叫水田鼠咬伤。在前苏联托木斯克地区曾有300个猎人获取过水田鼠,其中85人受染野兔热病,发病率高达28%。水田鼠肉不能吃或当饲料用,应深埋死鼠,至少半米深。接触水田鼠,尤其是接触死去的水田鼠,要洗干净手,以免受染自然疫源性疾病。
但是,水田鼠毕产在中国是稀有物种,在防治措施上则不宜采取毒杀。在水田鼠数量多的年份,数量集中的地区,应发动群众采用人工捕打。这样做既可以取其皮,又可以控制其数量,却又不至于绝种,可以“化害为益”。
水田鼠是野兔热(土拉伦斯菌病)的宿主和带菌传播者,鼠类和人类均可以受染此病,无论在田野或地下室活捕笼捉到水田鼠时,千万别叫水田鼠咬伤。在前苏联托木斯克地区曾有300个猎人获取过水田鼠,其中85人受染野兔热病,发病率高达28%。水田鼠肉不能吃或当饲料用,应深埋死鼠,至少半米深。接触水田鼠,尤其是接触死去的水田鼠,要洗干净手,以免受染自然疫源性疾病。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水田鼠的分类,最初很混乱。如 Miller(1912)提出了7个种,计:Arvicola terristris (Linnaeus,1758),Aricola amphibius(Linnaeus,1758),Arvicolasapidus Miller,1908,Arvicola scherman Shaw,1801,Arvicola musignani de Selys-Longchamps,1839,Arvicola italicus Savi,1839和Arvicola illyricus Barrett-Hamilton,1899。
Hinton(1926)将Miller (1912)后3个仅凭毛色定的种否定,提出5个种,为:Arvicola terristris(Limmaeus,1758),Arvicola amphibius(Linnaeus,1758),Arvicolasapidus Miller 1908,Arvicola Scherman Shaw,1801和 Arvicola mosbachensis Schmidt-gen。
Ellerman(1941)提出4种,计:Arvicola terristris (Linnaeus,1758)(亚种22个),Arvicola amphibius (Linnaeus,1758)(亚种6个),Arvicola sapidus Miller 1908(亚种2个)和 Arvicola Scherman Shaw,1801(亚种3个)。
Hinton(1926)提出的 A. mosbachensis 被取消,连亚种也没被列入。
10年后,Ellerman等(1951)经校订,只承认欧亚大陆的水田鼠属仅有 A. ter-
restris一个种,其余的全是其亚种,共列出35个亚种。
Corbet(1978)又再校订,提出欧亚大陆水田鼠属有2个种,产自法国西部、西班牙和葡萄牙,个体较大,颅基长超过40mm,上颊齿列超过1Omm的是西南欧水田鼠(Arvicola sapidus IMiller,1908);个体较小,颅基长小于40mm,上颊齿列短于10mm的水田鼠(Arvicola terrestris Linnaeus),后者提出55个亚种。 Corbet(1978)详细对比产自英国的标本,否认了A. amphibius 作为独立的种,只是 A. terrestris 的一个亚种。
中国新疆水田鼠有两个亚种,为:塔尔巴哈台亚种 Arvicola terrestris kuznetzoviOgnev,1933和哈萨克亚种 Arvicola terrestris scythicus Thomas,1914。二者鉴别见下列检索表。
Hinton(1926)将Miller (1912)后3个仅凭毛色定的种否定,提出5个种,为:Arvicola terristris(Limmaeus,1758),Arvicola amphibius(Linnaeus,1758),Arvicolasapidus Miller 1908,Arvicola Scherman Shaw,1801和 Arvicola mosbachensis Schmidt-gen。
Ellerman(1941)提出4种,计:Arvicola terristris (Linnaeus,1758)(亚种22个),Arvicola amphibius (Linnaeus,1758)(亚种6个),Arvicola sapidus Miller 1908(亚种2个)和 Arvicola Scherman Shaw,1801(亚种3个)。
Hinton(1926)提出的 A. mosbachensis 被取消,连亚种也没被列入。
10年后,Ellerman等(1951)经校订,只承认欧亚大陆的水田鼠属仅有 A. ter-
restris一个种,其余的全是其亚种,共列出35个亚种。
Corbet(1978)又再校订,提出欧亚大陆水田鼠属有2个种,产自法国西部、西班牙和葡萄牙,个体较大,颅基长超过40mm,上颊齿列超过1Omm的是西南欧水田鼠(Arvicola sapidus IMiller,1908);个体较小,颅基长小于40mm,上颊齿列短于10mm的水田鼠(Arvicola terrestris Linnaeus),后者提出55个亚种。 Corbet(1978)详细对比产自英国的标本,否认了A. amphibius 作为独立的种,只是 A. terrestris 的一个亚种。
中国新疆水田鼠有两个亚种,为:塔尔巴哈台亚种 Arvicola terrestris kuznetzoviOgnev,1933和哈萨克亚种 Arvicola terrestris scythicus Thomas,1914。二者鉴别见下列检索表。
检索表文本
水田鼠分亚种检索
背毛棕褐色,腹部及体侧有较浓的黄棕色泽………塔尔巴哈台亚种 Arvicola terrestris kuznetzovi
背毛黑褐色,体侧无棕黄色泽,腹毛灰色,胸部及稍下的腹部稍有棕黄色,面积不大……………………
……………………………………………………………………………哈萨克亚种 A. t. scythicus
背毛棕褐色,腹部及体侧有较浓的黄棕色泽………塔尔巴哈台亚种 Arvicola terrestris kuznetzovi
背毛黑褐色,体侧无棕黄色泽,腹毛灰色,胸部及稍下的腹部稍有棕黄色,面积不大……………………
……………………………………………………………………………哈萨克亚种 A. t. scythi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