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胸龟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Gray
   

  911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极扁平,头大,不能缩入壳内。头背覆以整块完整的盾片。上、下颚钩曲,呈强喙状。尾长,几乎与体长相等,覆以环状排列的矩形鳞片。
形态描述 依据江西、福建、贵州、上海等8号标本描述:体中等,背腹极扁平。背甲长80.5—174.0毫米,宽63.0一155.0毫米,高31.5—51.5毫米。头大,宽26.0—60.5 毫米。头背覆以完整的角质盾片。头宽约为甲宽的2/5—1/2,不能缩入甲内。吻短,上、下颚钩曲呈强喙状,颚缘不具细齿。
背甲长卵圆形,前缘中部微凹,后缘圆,微缺。具中央嵴棱,其前后稍隆起。颈盾宽短,略呈倒梯形;椎盾5枚,均宽大于长,第五枚最宽;肋盾4对,一般亦宽大于长,有的第一、四枚肋盾宽与长相等。缘盾12对,两侧者小,自第八、九对起向后逐渐加宽。
腹甲小于背甲,长67—113毫米,近长方形。前缘平截,后缘凹入。具3—4枚下缘盾。腹甲盾缝以肛盾缝最长,喉盾缝最短。盾缝长的顺序依次为:肛盾缝≥肱盾缝>胸盾缝或股盾缝>腹盾缝≥喉盾缝。
背腹甲以韧带相连。各盾片中心均有疣轮,并有与疣轮平行的同心纹以及由疣轮向四周放射的线纹。
四肢强,被有覆瓦状排列的鳞片。前缘大鳞排列成行。前肢5爪,后肢4爪。指、趾间具蹼。尾长,几与背甲等长,其上覆以环状排列的矩短形鳞片。尾基部为7枚一环,4枚位于腹面,1枚位于背面,侧面各1枚;中部为5枚成一环,背侧部各1枚,腹面2枚;末端为3枚成一环,背一枚,腹2枚;尾梢为1枚鳞片。尾背鳞片大,从基部至尾梢一纵行约30枚。
颏与喉部具扁平圆疣,股后及尾基两侧有长圆锥形棘突,雄性更甚。
头、背甲、四肢及尾背均为棕红色、棕橄榄色或橄榄色。头背有深棕色细线纹,头侧眼后及颚缘有棕黑色纵纹。背甲有虫蚀纹及浅黄色细点。每一盾片上的放射纹为黑褐色,盾缘色较深。腹甲及缘盾腹面为黄橄榄色,有的缀有黄点。四肢前缘的成排大鳞上,有黄色斑点或桔黄色斑点。雄性头侧、咽、颏及四肢均缀有桔红色斑点。
幼体头相对较小,盾片上的疣轮及辐射纹清晰。缘盾宽,在第八枚缘盾以后,背甲后缘呈锯齿状。与成体相反,幼体椎盾宽或微宽于肋盾,背甲灰绿、棕或红棕色。间杂细碎黑斑。头腹桔红色。
FU7稚龟标本背甲长30.1毫米,宽24.9毫米,腹甲长16.0毫米,甲高16.0毫米,头宽9.3毫米。在腹盾缝后段尚留有“脐孔”。稚龟体卵圆形,甲高,脊棱宽而高,侧棱明显,呈弧形。椎盾5枚,宽大,均宽于肋盾。第一枚最长,五边形,余均为六边形;肋盾4对;缘盾12对;颈盾小。腹甲稍短,前缘微突,后缘有缺刻;腹部各盾缝中以腹盾缝最长。各盾缝的长依次为:腹盾缝>胸盾缝>股盾缝>喉盾缝>肛盾缝>肱盾缝。头大、吻突出于上颚,上颚突出于下颚,微钩曲。眼大。尾长。指5爪,趾4爪。棱与缘盾乳黄色,背甲其他部分棕橄榄色,头背及四肢背面为棕黄色。腹甲黄白色,有棕黄色斑。
Schmidt(1927)记录一海南标本背甲长184毫米,16个来自海南的标本平均背甲长136毫米,宽101毫米,高43毫米;腹甲长167毫米,尾长146毫米。
据浙江动物志(两栖、爬行类,1990)记,来自该省的12号雄性标本背甲长110—168毫米,宽85—133毫米,高30一52毫米;腹甲长87—125毫米;头长47—71毫米,头宽33—66毫米。7号雌性标本的背甲长102—150毫米,宽90一130毫米,高40—48毫米;腹甲长100—125毫米,宽71—90毫米;头长52—60毫米,头宽30一44毫米。雄性尾长79—150毫米,雌性95—150毫米,雌性几乎有一半个体尾长超过体长,而雄性
则仅有个别标本的尾长超过体长。

生物学

生活习性 生活在山区多石的浅溪中。方炳文(1931)记6件三坊的标本采自溪沟,并认为该龟从不栖息在河里。Mell(1922,1929)记录平胸龟在广东分布于海拔400—800米的地区。夜间活动,每次产卵2枚;Smith(1931)叙述平胸龟是善爬的动物,为晒太阳和觅食,能爬上石头和树干。Pope(1935)记述饲养中可喂以肉、螺、蠕虫和鱼。性凶猛,激怒时会嘶嘶作响,张口以示自威,并会咬人。Schmidt:(1927)报导,该龟爬行时,速度可达每分钟7.6—8.2米。
据浙江动物志(两栖爬行类,1990)记载,平胸龟生活在山涧清澈的溪流、沼泽地、水潭中及河边、田边。每年11月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开始冬眠。次年4月开始活动。食性较广,以黄鳝、小鱼、螺类、虾、蠕虫、蚯蚓、蛙等为食。夏天喜食瓜果。夏末开始产卵,每次产2枚左右,卵为长椭圆形。经常产卵于山涧、溪流、水坑边。自然孵化。一般6—9月为繁殖期。
据安徽两栖爬行动物志(1991)记,在海拔3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也采到过该种标本。生活在多岩石或沙石的小溪中,栖息地气候阴凉、溪水清澈。野外多见于凌晨或黄昏。经室内饲养和剖胃食性分析发现,平胸龟为肉食性动物,对投喂的植物性食物,即使在饥饿状态下,一般也不食。室内饲养曾分别在5月下旬及7月中旬产卵,产卵4—8枚,分批产出,每次1—2枚。卵径41—43毫米×21—21.5毫米,重6—11克,卵壳钙质,白色,初孵出的幼龟重6.8—7.1克。该龟染色体组型2n=54。
据贵州爬行类志记(1985),在贵州垂直分布为海拔281米(榕江古州镇)至1680米(兴义、棒鲊)。

生境信息

生活习性 生活在山区多石的浅溪中。夜间活动,每次产卵2枚;Smith(1931)叙述平胸龟是善爬的动物,为晒太阳和觅食,能爬上石头和树干。Pope(1935)记述饲养中可喂以肉、螺、蠕虫和鱼。性凶猛,激怒时会嘶嘶作响,张口以示自威,并会咬人。Schmidt:(1927)报导,该龟爬行时,速度可达每分钟7.6—8.2米。

海拔范围

Mell(1922,1929)记录平胸龟在广东分布于海拔400—800米的地区。

繁殖特征

一般6—9月为繁殖期。

国外分布

缅甸,泰国,越南

国内分布

江苏、浙江(杭州、东阳、衢州,龙游、三门、天台、丽水、缙云)、安徽(广德、宁国、绩溪、屯溪、休宁、歙县、黟县、祁门、石台、青阳、南陵、旌德、太平、东至、郎溪、宣城、泾县)、福建、江西、湖南、香港、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石阡、德江、松桃、兴义、棒鲜、仓更)、榕江(古州镇)及云南各省区。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龟肉味甚鲜美,是我国南方著名的食用龟,甲可作龟板入药。并可用于培养绿毛龟。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龟肉味甚鲜美,是我国南方著名的食用龟,甲可作龟板入药。并可用于培养绿毛龟。

分类讨论

附记 自Gray(1831年)建立该种以来,除指名亚种外,Gray(1870)、Wermuth(1969)、Schleich and Gruber(1984),Ernst and McCord(1987)又分别建立了4个新亚种。因此,该种被认为可以分为5个亚种。除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peguenst Gray分布于越南西部向西至缅甸南部、P.m.vogeli Wermuth 分布于泰国西北部外,其余3亚种均分布于中国,它们是P.m.megacephalus Gray(中国南部),P.m.tristernalis Schleich and Gruber(云南),P.m.shiui Ernst and McCord(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