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据上海自然博物馆采自安庆的标本)
成鸟:雌雄羽色相同。冬羽全身几为白色。上体额至尾白色。眼先、眼周裸出部黄色。头、颈全白,翅几全白。第1、2枚初级飞羽的外侧淡褐色,内侧羽片的远端淡褐色;第3、4枚初级飞羽外具白色宽缘,余部淡褐色。颏和上喉裸出,呈黄色。下喉、胸、腹、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
夏羽除头部具明显的白色羽冠,颈部具黄色圈外,其它与冬羽同。
幼鸟:与成鸟的冬羽同。
虹膜红色。嘴黑色,先端黄色,上嘴有黑色雏纹,纹间为黄褐色。跗蹠、趾和爪等均为黑色。
量度:
性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 775,805 205,223 387,395 127,134 141,142
♀♀(2) 774,776 182,199 363,385 12l,122 131
成鸟:雌雄羽色相同。冬羽全身几为白色。上体额至尾白色。眼先、眼周裸出部黄色。头、颈全白,翅几全白。第1、2枚初级飞羽的外侧淡褐色,内侧羽片的远端淡褐色;第3、4枚初级飞羽外具白色宽缘,余部淡褐色。颏和上喉裸出,呈黄色。下喉、胸、腹、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
夏羽除头部具明显的白色羽冠,颈部具黄色圈外,其它与冬羽同。
幼鸟:与成鸟的冬羽同。
虹膜红色。嘴黑色,先端黄色,上嘴有黑色雏纹,纹间为黄褐色。跗蹠、趾和爪等均为黑色。
量度:
性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 775,805 205,223 387,395 127,134 141,142
♀♀(2) 774,776 182,199 363,385 12l,122 13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型似大白鹭,而较小些。嘴直而平扁,前端扩大成匙状。冬羽全身白色,夏羽颈部具黄色,头具羽冠。眼周和喉裸出。
大小
量度:
性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 775,805 205,223 387,395 127,134 141,142
♀♀(2) 774,776 182,199 363,385 12l,122 131
性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 775,805 205,223 387,395 127,134 141,142
♀♀(2) 774,776 182,199 363,385 12l,122 131
生境信息
生态 平时栖息在苇丛、近浅水具有低树的沼泽间。冬季集群活动在开阔的沼泽,咸水湖,与海通连的江、河口,沿海的浅水区以及河、湖浅水间。常集成几十至百余只的大群,在浅水间用琵形的长嘴从一侧划向另一侧,边划边缓慢前进,以这种方式寻找食物,觅食的姿态甚为特殊。1983年12月上旬,作者在江西鄱阳湖畔的吴城镇中湖池中,见到近300只的大群白琵鹭聚集在浅水间觅食,边觅食边发出呜叫。远远看去还认为是一群天鹅。食物主要是小鱼、水生昆虫、蝌蚪、蠕虫、蜗牛及昆虫幼虫。除繁殖期间发出似小猪“哼哼”的声音和兴奋时用长嘴敲击的嗒嗒声外,平时几乎寂静无声。
国内分布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繁殖鸟),东北吉林、辽宁等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乌梁素海,新疆准噶尔盆地, 四川昌都(旅鸟);河南、山东、长江下游、福建、江西、广东(旅鸟、冬候鸟);台湾、 澎湖列岛(冬时罕见)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白琵鹭形态奇特,动物园多有饲养作观赏鸟。由于环境污染等种种原因,自然界中数量日益下降。我国已列为保护鸟。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白琵鹭共有4个亚种。我国只有一个亚种,即指名亚种Platalea l.leucor-dia Linnaeus.
引证信息
Platale Leucorodia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39(模式产地:瑞典).
Platale 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1849,in Siebold,Faun.Jap.Aves:119,p1.75(模式产地:日本).
Platale 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1849,in Siebold,Faun.Jap.Aves:119,p1.75(模式产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