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鼯鼠

Petaurista alborufus   Milne-Edwards
   

  530  浏览



形态描述

大型鼯鼠。体长500~600mm;尾较体短,长超过400mm;后足长约80mm。颅长78~83mm;基长68.4~73.1mm;颧宽50~55.8mm;腭长39.5~43.8mm;乳突宽33.2~43.8mm;下颊齿列长18~20mm。
头白色;眼眶赤栗色;颏、喉上部、颈两侧及胸均为白色;上臂皮翼前缘近肩部亦为白色;体背面包括项、耳外侧基部和肩及其余部分(除了体背面后部中间)均呈栗色至浅栗色;背后部至尾基部有一大片浅黄色或花白色毛区;背前部栗色带有光泽;皮翼上面栗褐色,下面橙赤色;体腹面淡橙赤褐色;尾基部约1/4橙赤褐色,远端至尾尖变为深栗色,前后足均为赤色,足趾黑色。
颅骨几乎为本属种类最大者。眶上突呈三角形;眶间凹陷;顶骨中间骨缝愈合,前颌骨后端达鼻骨后端水平线。左右额骨中线也愈合。颊齿构造相对简单。第一上前臼齿似小木栓,齿冠面积约为第二上前臼齿的1/6,后者齿冠式型似上臼齿,且与M1和M2面积约等大,M3较小。

生物学

栖息于山区森林或石灰岩隐蔽处。夜间活动,以坚果和其他果实为食。

国外分布

国外见于缅甸、印度阿萨姆和泰国。

国内分布

贵州,四川,湖北,云南,湖南,广西,甘肃,陕西,台湾

分类讨论

本种已记载的有4个亚种。我国有3个亚种:
1.指名亚种(或四川红白鼯鼠)P. a. alborufus (Milne-Edwards), 1870
足赤色,体背面后部一片毛区带浅黄色,体腹面橙赤色。产于四川盆地以东的城口一带,南部的合江、纳溪、筠连、屏山,西I的天全、灌县、彭县、宝兴和北部的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旺苍、南江、通江和万源一带山区以及陕西南部的安康地区。
2.湖北亚种P. a. castaneus Thomas,1923
足黑色,体腹面鲜赤色,几乎无白毛。产于湖北宜昌附近和四川东南部的万县及重庆附近。贵州的绥阳、兴义、施秉、罗甸等山区以及广西北部接近贵州南部的山区也有分布。
3.云南亚种P. a. ochraspis Thomas, 1923
足赤色,体背面后部一片毛色甚浅,体腹面白色较多。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的丽江一带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