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标本采集地 山东黄河口垦利、青岛(胶州湾、潮下带10—30 m、底质细沙一粉砂)、烟台芝罘湾(水深4—37 m、底质细砂一粉砂)、日照(潮间带细砂),上海昆山,江苏苏州、太湖,浙江洞头、苍南(潮间带、细砂),珠江广州河段,台湾海峡,香港(潮下带),海南牙龙湾、新盈湾(潮下带)。
形态特征 体长14—17 mm,体宽(含疣足)1—1.5 mm,具50—60个刚节。
口前叶长方形,前缘平直,后部缩入第2刚节。1对眼,位于口前叶后缘、第2刚节前部。2对大小相等的触手,前对位于口前叶前缘前伸,后对前伸于口前叶腹面前两侧。乳突状的项器,位于口前叶中部两侧(图265 A)。
翻吻具22对分叉的端乳突,22纵排亚端乳突(每排乳突从大到小约6—9个),1个中背乳突(图265 B)。
疣足双叶型。内须始于第6—8刚节,开始很小,以后变大为不外弯的囊状,至第15—18刚节变小,至第16—27刚节后消失。
第7刚节疣足,背、腹足的前足刺叶、足刺叶和后足刺叶均为钝圆锥形且足刺叶长于前后足刺叶;内须指状,稍大于背须;背须位于内须的基部为小指状;腹须位于腹足的基部为细指状(图265 C—D)。
体中部第14刚节疣足,背、腹足的前足刺叶钝圆锥形,稍短于其圆锥形的足刺叶;背足后足刺叶为圆锥形、稍短于圆锥形的背足刺叶,腹足后足刺叶亦为圆锥形、但稍短于圆锥形的腹足刺叶;内须囊状,远大于背须;背须短指状,腹须细指状(图265 E—F)。
A.体前部背面观;B翻吻背面观;C.第7刚节疣足前面观;D.第7刚节疣足后面观;E.第14刚节疣足前面观;F第14刚节疣足后面观;G第50刚节疣足前面观;H第50刚节疣足后面观;I横纹(梯形)毛状刚毛(部分);J.小刺毛状刚毛(部分)。
体后部第50刚节疣足,背、腹足的前后足刺叶皆为圆锥形,均短于其锥状的足刺叶;内须消失;背须乳突状;腹须为细指状(图265 G—H)。
具刚毛2种。横纹(梯形)毛状刚毛(图265 I)位于前足刺叶上,小刺毛状刚毛(图265 J)位于背、腹足的后足刺叶上,无竖琴状刚毛。
据报道,在我国北方6—7月份采到的标本体内仅有少许性成熟的卵,10月份采自上海附近的标本体内的卵均成熟。
形态特征 体长14—17 mm,体宽(含疣足)1—1.5 mm,具50—60个刚节。
口前叶长方形,前缘平直,后部缩入第2刚节。1对眼,位于口前叶后缘、第2刚节前部。2对大小相等的触手,前对位于口前叶前缘前伸,后对前伸于口前叶腹面前两侧。乳突状的项器,位于口前叶中部两侧(图265 A)。
翻吻具22对分叉的端乳突,22纵排亚端乳突(每排乳突从大到小约6—9个),1个中背乳突(图265 B)。
疣足双叶型。内须始于第6—8刚节,开始很小,以后变大为不外弯的囊状,至第15—18刚节变小,至第16—27刚节后消失。
第7刚节疣足,背、腹足的前足刺叶、足刺叶和后足刺叶均为钝圆锥形且足刺叶长于前后足刺叶;内须指状,稍大于背须;背须位于内须的基部为小指状;腹须位于腹足的基部为细指状(图265 C—D)。
体中部第14刚节疣足,背、腹足的前足刺叶钝圆锥形,稍短于其圆锥形的足刺叶;背足后足刺叶为圆锥形、稍短于圆锥形的背足刺叶,腹足后足刺叶亦为圆锥形、但稍短于圆锥形的腹足刺叶;内须囊状,远大于背须;背须短指状,腹须细指状(图265 E—F)。
A.体前部背面观;B翻吻背面观;C.第7刚节疣足前面观;D.第7刚节疣足后面观;E.第14刚节疣足前面观;F第14刚节疣足后面观;G第50刚节疣足前面观;H第50刚节疣足后面观;I横纹(梯形)毛状刚毛(部分);J.小刺毛状刚毛(部分)。
体后部第50刚节疣足,背、腹足的前后足刺叶皆为圆锥形,均短于其锥状的足刺叶;内须消失;背须乳突状;腹须为细指状(图265 G—H)。
具刚毛2种。横纹(梯形)毛状刚毛(图265 I)位于前足刺叶上,小刺毛状刚毛(图265 J)位于背、腹足的后足刺叶上,无竖琴状刚毛。
据报道,在我国北方6—7月份采到的标本体内仅有少许性成熟的卵,10月份采自上海附近的标本体内的卵均成熟。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
本种疣足内须出现的刚节数目稍有变化,可能与虫体栖息的海域和年龄有关。我国的标本内须始于第6—8刚节、止于第16—27刚节,Fauchald(1968)越南的标本内须始于第7—8刚节、止于第20刚节,Imajima等(1987)日本的标本内须始于第5—8刚节、止于第20—27刚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