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安徽大学采自合肥市的标本)
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额甲鲜红色,端部圆形。头、颈及上背灰黑色,下背、腰至尾上覆羽和两翅覆羽暗橄榄褐色。飞羽和尾羽黑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及翅缘白色。下体灰黑色,向后逐渐变浅,羽端微缀白色:下腹羽端白色较大,形成黑白相杂的块斑;两胁具宽的白色条纹;尾下覆羽中央黑色,两侧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暗褐色,羽端白色。
幼鸟:上体棕褐色,飞羽黑褐色。头侧、颈侧棕黄色,颏、喉灰白色,前胸棕褐色,后胸及腹灰白色。
虹膜红色。嘴黄绿色,嘴基鲜红色。胫的裸出部前方和两侧橙红色,后面暗红褐色。跗蹠前面黄绿色,后面及趾石板绿色。爪黄褐色。
量衡度 (mm,g;据邢莲莲等,1996;王香亭,1991;蔡其侃,1987;郑作新,1993;杨岚,1995和安徽大学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260 330 24 170 72 49
♂ 335 328 27 167 73 52
♂ 250 295 24 156 65 42
♂ 250 310 27 171 85 49
♂ 257 310 20 170 71 47
♂♂(8) 280.2 329.7 28.1 166.3 67 44.6
♂♂(10) 288 325 26.5 163.7 76.1 42.2
♂♂(12) 269.3 314.9 28.6 164.8 69 46.8
♀ 255 300 20 155 66 41
♀ 239 288 29 154 65 46
♀♀(7) 248.7 311.9 28 157.7 69.6 41.6
♀♀(10) 241 311 26.5 160.2 74.3 39.8
♀♀(11) 227.9 308.3 30.6 155.2 66.2 44.2
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额甲鲜红色,端部圆形。头、颈及上背灰黑色,下背、腰至尾上覆羽和两翅覆羽暗橄榄褐色。飞羽和尾羽黑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及翅缘白色。下体灰黑色,向后逐渐变浅,羽端微缀白色:下腹羽端白色较大,形成黑白相杂的块斑;两胁具宽的白色条纹;尾下覆羽中央黑色,两侧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暗褐色,羽端白色。
幼鸟:上体棕褐色,飞羽黑褐色。头侧、颈侧棕黄色,颏、喉灰白色,前胸棕褐色,后胸及腹灰白色。
虹膜红色。嘴黄绿色,嘴基鲜红色。胫的裸出部前方和两侧橙红色,后面暗红褐色。跗蹠前面黄绿色,后面及趾石板绿色。爪黄褐色。
量衡度 (mm,g;据邢莲莲等,1996;王香亭,1991;蔡其侃,1987;郑作新,1993;杨岚,1995和安徽大学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260 330 24 170 72 49
♂ 335 328 27 167 73 52
♂ 250 295 24 156 65 42
♂ 250 310 27 171 85 49
♂ 257 310 20 170 71 47
♂♂(8) 280.2 329.7 28.1 166.3 67 44.6
♂♂(10) 288 325 26.5 163.7 76.1 42.2
♂♂(12) 269.3 314.9 28.6 164.8 69 46.8
♀ 255 300 20 155 66 41
♀ 239 288 29 154 65 46
♀♀(7) 248.7 311.9 28 157.7 69.6 41.6
♀♀(10) 241 311 26.5 160.2 74.3 39.8
♀♀(11) 227.9 308.3 30.6 155.2 66.2 44.2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中型涉禽。全体大致黑色。嘴黄绿色,上嘴基至额甲鲜红色,额甲端部圆形。尾下覆羽两侧白色,中间黑色,游泳时尾向上翘露出尾下两块白斑,十分明显。胫跗关节上方具红色环带。
大小
量衡度 (mm,g;据邢莲莲等,1996;王香亭,1991;蔡其侃,1987;郑作新,1993;杨岚,1995和安徽大学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260 330 24 170 72 49
♂ 335 328 27 167 73 52
♂ 250 295 24 156 65 42
♂ 250 310 27 171 85 49
♂ 257 310 20 170 71 47
♂♂(8) 280.2 329.7 28.1 166.3 67 44.6
♂♂(10) 288 325 26.5 163.7 76.1 42.2
♂♂(12) 269.3 314.9 28.6 164.8 69 46.8
♀ 255 300 20 155 66 41
♀ 239 288 29 154 65 46
♀♀(7) 248.7 311.9 28 157.7 69.6 41.6
♀♀(10) 241 311 26.5 160.2 74.3 39.8
♀♀(11) 227.9 308.3 30.6 155.2 66.2 44.2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260 330 24 170 72 49
♂ 335 328 27 167 73 52
♂ 250 295 24 156 65 42
♂ 250 310 27 171 85 49
♂ 257 310 20 170 71 47
♂♂(8) 280.2 329.7 28.1 166.3 67 44.6
♂♂(10) 288 325 26.5 163.7 76.1 42.2
♂♂(12) 269.3 314.9 28.6 164.8 69 46.8
♀ 255 300 20 155 66 41
♀ 239 288 29 154 65 46
♀♀(7) 248.7 311.9 28 157.7 69.6 41.6
♀♀(10) 241 311 26.5 160.2 74.3 39.8
♀♀(11) 227.9 308.3 30.6 155.2 66.2 44.2
生物学
栖息在有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水域附近的芦苇丛、灌木丛、草丛、沼泽和稻田中。不耐寒,一般不在咸水中生活,喜欢有树木或挺水植物遮蔽的水域,不喜欢很开阔的场所,垂直分布高度在云南为海拔400—1 740 m。善于游泳和潜水,受惊时可潜入水底隐藏,用脚抓住植物经久不出,呼吸时在水面露出鼻孔。不善飞翔,飞行缓慢,飞行时头颈和腿均伸直,飞行不远即落下潜入草丛中。非繁殖期有群聚现象。杂食性,食谱中的动物和植物的比例各地不同,在西藏普兰剖检3个鸟胃,内有小螺蛳、蚊子、甲虫和植物的茎、叶及草籽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3);在太原市剖验8个鸟胃得知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次之,体重在50 g以下者其食物种类单纯,多为浮萍和水藻,偶见有水生昆虫,体重在100 g以上者其食物种类较多如水稗、葎草、薄荷、藜、狗尾草、马唐以及稻和芦苇,动物性食物有小鱼、小蛙、飞蝗和蟋蟀(刘焕金等,1985)。
在广东4—9月繁殖,1年产2窝卵;在北方4—7月繁殖,1年产1窝卵。1岁可开始繁殖。单配制,有领域性,有时配对关系可维持数年。但也有1雌2雄建立家庭,或2雌、多雌与1雄合作建巢的记录。两性共同营巢,巢筑在草丛或芦苇丛中,用细枝、芦苇或薹草建成碟形或杯形巢,高出水面或漂于水面,偶尔也把巢建在灌丛中或树上。巢的大小:外径24—30 cm,内径14—15 cm,巢高18—20 cm,巢深3—7 cm。每天产1枚卵,每窝可产5—8枚卵,若多于13—14枚可能有2只雌鸟产卵,如卵丢失可以补产。卵呈椭圆形,白色或乳白色,带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测量10枚卵为29—30.5 mm×40—43 mm,卵重16—18.9 g,平均为17.4 g(赵正阶,1985),孵化期为18天左右(邢莲莲等,1996),或18—22天(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1992)。两性轮流孵卵,但雌鸟孵卵时间长。雏鸟为早成鸟,全身被黑色绒羽,在巢内停留1—2天,3日龄可游泳,8日龄可潜水,雌雄共同喂养照顾雏鸟,有时前窝产的未成年鸟和同窝内的其他成鸟也参与照顾雏鸟。21—25日龄可自行觅食,45—50日龄长出飞羽,72日龄可独立生活。
在内蒙古乌梁素海于4月中旬迁来,10月上旬迁走;在长白山4月末5月初迁来,9月末10月初迁走。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地为留鸟,冬季有北方飞来的越冬种群加入当地留鸟群中。黑水鸡指名亚种在其分布区内为常见种,数量比较丰富。据中国水鸟隆冬统计,1990年1月共989只,其中新疆阿克陶26只、江苏大纵湖3只、江苏高宝湖900只、安徽石臼湖14只、河南庞寨8只、东洞庭湖38只;1991年1月2 248只,其中天津东七里海15只、河北白洋淀400只、新疆阿克陶180只、新疆达马沟1只、江苏滩涂1 460只、江苏高邮湖150只、石臼湖42只;1992年1月5 443只,其中河北白洋淀5 250只、山西华岩水库23只、新疆南湖草场2只、新疆阿克陶47只、江苏东台六里舍22只、石臼湖12只、东洞庭湖44只、四川三溪口水库10只、贵州草海10只、西藏羊卓雍错23只;1993年1月7 293只,其中白洋淀6 100只、山西永济70只、阿克陶50只、石臼湖13只、庞寨3只、深圳福田1只、贵州草海1 000只、红枫湖56只。
在广东4—9月繁殖,1年产2窝卵;在北方4—7月繁殖,1年产1窝卵。1岁可开始繁殖。单配制,有领域性,有时配对关系可维持数年。但也有1雌2雄建立家庭,或2雌、多雌与1雄合作建巢的记录。两性共同营巢,巢筑在草丛或芦苇丛中,用细枝、芦苇或薹草建成碟形或杯形巢,高出水面或漂于水面,偶尔也把巢建在灌丛中或树上。巢的大小:外径24—30 cm,内径14—15 cm,巢高18—20 cm,巢深3—7 cm。每天产1枚卵,每窝可产5—8枚卵,若多于13—14枚可能有2只雌鸟产卵,如卵丢失可以补产。卵呈椭圆形,白色或乳白色,带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测量10枚卵为29—30.5 mm×40—43 mm,卵重16—18.9 g,平均为17.4 g(赵正阶,1985),孵化期为18天左右(邢莲莲等,1996),或18—22天(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1992)。两性轮流孵卵,但雌鸟孵卵时间长。雏鸟为早成鸟,全身被黑色绒羽,在巢内停留1—2天,3日龄可游泳,8日龄可潜水,雌雄共同喂养照顾雏鸟,有时前窝产的未成年鸟和同窝内的其他成鸟也参与照顾雏鸟。21—25日龄可自行觅食,45—50日龄长出飞羽,72日龄可独立生活。
在内蒙古乌梁素海于4月中旬迁来,10月上旬迁走;在长白山4月末5月初迁来,9月末10月初迁走。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地为留鸟,冬季有北方飞来的越冬种群加入当地留鸟群中。黑水鸡指名亚种在其分布区内为常见种,数量比较丰富。据中国水鸟隆冬统计,1990年1月共989只,其中新疆阿克陶26只、江苏大纵湖3只、江苏高宝湖900只、安徽石臼湖14只、河南庞寨8只、东洞庭湖38只;1991年1月2 248只,其中天津东七里海15只、河北白洋淀400只、新疆阿克陶180只、新疆达马沟1只、江苏滩涂1 460只、江苏高邮湖150只、石臼湖42只;1992年1月5 443只,其中河北白洋淀5 250只、山西华岩水库23只、新疆南湖草场2只、新疆阿克陶47只、江苏东台六里舍22只、石臼湖12只、东洞庭湖44只、四川三溪口水库10只、贵州草海10只、西藏羊卓雍错23只;1993年1月7 293只,其中白洋淀6 100只、山西永济70只、阿克陶50只、石臼湖13只、庞寨3只、深圳福田1只、贵州草海1 000只、红枫湖56只。
生境信息
栖息在有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水域附近的芦苇丛、灌木丛、草丛、沼泽和稻田中。不耐寒,一般不在咸水中生活,喜欢有树木或挺水植物遮蔽的水域,不喜欢很开阔的场所,垂直分布高度在云南为海拔400—1 740 m。善于游泳和潜水,受惊时可潜入水底隐藏,用脚抓住植物经久不出,呼吸时在水面露出鼻孔。不善飞翔,飞行缓慢,飞行时头颈和腿均伸直,飞行不远即落下潜入草丛中。非繁殖期有群聚现象。杂食性,食谱中的动物和植物的比例各地不同,在西藏普兰剖检3个鸟胃,内有小螺蛳、蚊子、甲虫和植物的茎、叶及草籽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3);在太原市剖验8个鸟胃得知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次之,体重在50 g以下者其食物种类单纯,多为浮萍和水藻,偶见有水生昆虫,体重在100 g以上者其食物种类较多如水稗、葎草、薄荷、藜、狗尾草、马唐以及稻和芦苇,动物性食物有小鱼、小蛙、飞蝗和蟋蟀(刘焕金等,1985)。
在广东4—9月繁殖,1年产2窝卵;在北方4—7月繁殖,1年产1窝卵。1岁可开始繁殖。单配制,有领域性,有时配对关系可维持数年。但也有1雌2雄建立家庭,或2雌、多雌与1雄合作建巢的记录。两性共同营巢,巢筑在草丛或芦苇丛中,用细枝、芦苇或薹草建成碟形或杯形巢,高出水面或漂于水面,偶尔也把巢建在灌丛中或树上。巢的大小:外径24—30 cm,内径14—15 cm,巢高18—20 cm,巢深3—7 cm。每天产1枚卵,每窝可产5—8枚卵,若多于13—14枚可能有2只雌鸟产卵,如卵丢失可以补产。卵呈椭圆形,白色或乳白色,带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测量10枚卵为29—30.5 mm×40—43 mm,卵重16—18.9 g,平均为17.4 g(赵正阶,1985),孵化期为18天左右(邢莲莲等,1996),或18—22天(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1992)。两性轮流孵卵,但雌鸟孵卵时间长。雏鸟为早成鸟,全身被黑色绒羽,在巢内停留1—2天,3日龄可游泳,8日龄可潜水,雌雄共同喂养照顾雏鸟,有时前窝产的未成年鸟和同窝内的其他成鸟也参与照顾雏鸟。21—25日龄可自行觅食,45—50日龄长出飞羽,72日龄可独立生活。
在内蒙古乌梁素海于4月中旬迁来,10月上旬迁走;在长白山4月末5月初迁来,9月末10月初迁走。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地为留鸟,冬季有北方飞来的越冬种群加入当地留鸟群中。黑水鸡指名亚种在其分布区内为常见种,数量比较丰富。据中国水鸟隆冬统计,1990年1月共989只,其中新疆阿克陶26只、江苏大纵湖3只、江苏高宝湖900只、安徽石臼湖14只、河南庞寨8只、东洞庭湖38只;1991年1月2 248只,其中天津东七里海15只、河北白洋淀400只、新疆阿克陶180只、新疆达马沟1只、江苏滩涂1 460只、江苏高邮湖150只、石臼湖42只;1992年1月5 443只,其中河北白洋淀5 250只、山西华岩水库23只、新疆南湖草场2只、新疆阿克陶47只、江苏东台六里舍22只、石臼湖12只、东洞庭湖44只、四川三溪口水库10只、贵州草海10只、西藏羊卓雍错23只;1993年1月7 293只,其中白洋淀6 100只、山西永济70只、阿克陶50只、石臼湖13只、庞寨3只、深圳福田1只、贵州草海1 000只、红枫湖56只。
在广东4—9月繁殖,1年产2窝卵;在北方4—7月繁殖,1年产1窝卵。1岁可开始繁殖。单配制,有领域性,有时配对关系可维持数年。但也有1雌2雄建立家庭,或2雌、多雌与1雄合作建巢的记录。两性共同营巢,巢筑在草丛或芦苇丛中,用细枝、芦苇或薹草建成碟形或杯形巢,高出水面或漂于水面,偶尔也把巢建在灌丛中或树上。巢的大小:外径24—30 cm,内径14—15 cm,巢高18—20 cm,巢深3—7 cm。每天产1枚卵,每窝可产5—8枚卵,若多于13—14枚可能有2只雌鸟产卵,如卵丢失可以补产。卵呈椭圆形,白色或乳白色,带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测量10枚卵为29—30.5 mm×40—43 mm,卵重16—18.9 g,平均为17.4 g(赵正阶,1985),孵化期为18天左右(邢莲莲等,1996),或18—22天(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1992)。两性轮流孵卵,但雌鸟孵卵时间长。雏鸟为早成鸟,全身被黑色绒羽,在巢内停留1—2天,3日龄可游泳,8日龄可潜水,雌雄共同喂养照顾雏鸟,有时前窝产的未成年鸟和同窝内的其他成鸟也参与照顾雏鸟。21—25日龄可自行觅食,45—50日龄长出飞羽,72日龄可独立生活。
在内蒙古乌梁素海于4月中旬迁来,10月上旬迁走;在长白山4月末5月初迁来,9月末10月初迁走。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地为留鸟,冬季有北方飞来的越冬种群加入当地留鸟群中。黑水鸡指名亚种在其分布区内为常见种,数量比较丰富。据中国水鸟隆冬统计,1990年1月共989只,其中新疆阿克陶26只、江苏大纵湖3只、江苏高宝湖900只、安徽石臼湖14只、河南庞寨8只、东洞庭湖38只;1991年1月2 248只,其中天津东七里海15只、河北白洋淀400只、新疆阿克陶180只、新疆达马沟1只、江苏滩涂1 460只、江苏高邮湖150只、石臼湖42只;1992年1月5 443只,其中河北白洋淀5 250只、山西华岩水库23只、新疆南湖草场2只、新疆阿克陶47只、江苏东台六里舍22只、石臼湖12只、东洞庭湖44只、四川三溪口水库10只、贵州草海10只、西藏羊卓雍错23只;1993年1月7 293只,其中白洋淀6 100只、山西永济70只、阿克陶50只、石臼湖13只、庞寨3只、深圳福田1只、贵州草海1 000只、红枫湖56只。
海拔范围
繁殖特征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黑水鸡是东洋界鸟类,在中国分布很广,几乎遍布于全国各省区,通常认为红长江流域及其以北,自东北、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以至华北、华中、华东的广大地区为夏候鸟,在长江流域以南直抵海南、台湾为留鸟。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黑水鸡有12个亚种,主要依据身体大小、上体和翅覆羽的颜色以及额甲的大小进行划分,中国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G.chloropus chloropus。过去和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著作,都认为中国有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新疆和西藏)和普通亚种(印度亚种)G.chloropus indica 两个亚种,其主要区别是体形大小和下体羽色不同,但目前认为普通亚种和亚速尔亚种G.chloropus correiana 均应包括在指名亚种之中(del Hoyo et al.,1996;Taylor and Perlo,1998;Clements,2000等)。
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