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腹巨蚊

Toxorhynchites gravelyi   Edwards
   

  189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深紫色带金属光泽蚊虫;雌蚊腹节Ⅵ-Ⅷ无长侧毛簇。前跗节1有明显基白环;中跗节2-3全白。幼虫侧背片分裂,胸毛3-4M生在另一或2块小骨片上;呼吸管通常明显比尾鞍长。
形态描述
雌蚊大型深紫色蚊虫。头:头顶覆盖深紫色宽鳞,侧面银灰色;后头有一列竖鳞;沿眼眶有淡色窄环。触角梗节深褐色,有白色粉被,内面有少数小褐鳞和细毛;鞭分节1有褐色和少数白色小鳞。唇基褐色,具银灰粉被。触须深紫色,约为唇基的3倍长,有的节3末段有金铜色鳞。喙深紫色。胸:前胸前背片覆盖深紫或紫褐宽鳞,其余部分银白色;前胸后背片下部金白色,上部紫色,紫色区所占的比例因个体而异。中胸盾片紫色,带绿色或金铜光泽,前端盾前突有淡金色鳞;侧背片光裸;小盾片平覆紫色宽鳞,两侧有少数淡金色鳞。中胸侧板密盖淡金色宽鳞。翅:翅鳞深紫色,横脉2-3、3-4和4-5周围翅膜色深,但有变化。平衡棒结节具深紫色鳞。足:一般色泽深紫;各足股节末端有淡


562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八卷

色斑,前面和后腹面淡金黄色,淡色区在基部扩展到背面,尤以中股和后股为甚。前胫后腹面和后胫后面有淡色纵条。中胫前背面近中部并有一淡色区,但有的淡色区不明显。前跗节Ⅰ有基白环,节2的大部、3-4的全长以及节5的基部腹面白色;中跗节1有基白环,节2-4以及节5基段或大部或全部白色;后跗节1有基白环或背白斑,节4全白,节5基部可有少数白鳞,其余深褐色。腹:背板深紫色;节Ⅰ两侧淡金色;节Ⅱ-Ⅶ有基侧淡金斑;节Ⅱ-Ⅳ的在基部扩展到背面;节Ⅱ或Ⅱ-Ⅲ的形成基窄带;侧毛和Ⅷ背板末端毛淡黄色。腹板除Ⅳ腹板外金黄色,节Ⅴ-Ⅶ有中央紫色纵条:节Ⅳ除两侧金黄色外深紫色;节Ⅷ全部深紫色。
雄蚊触角轮毛较为发达。触须比喙略长,节5约为节4的2倍长;深紫色,节2末段约1/3金黄色,节3中部以及节4基部腹面淡黄色。各足胫节一致紫蓝色,少数标本前胫腹面有淡色区。各足跗节除中跗节2基部有淡色环外,一致深紫色。腹节背板无完整基带。尾器:腹节Ⅸ背板近似马鞍形,末缘中部略凹,两侧各具10-17根较长刚毛。抱肢基节狭长,背基内叶具3根粗刚毛,以外侧的一根最长,此外,还有一些短细刚毛。抱肢端节与基节接近等长,或稍短,末段有细刚毛;指爪位近末端,约为端节的1/7-1/5长。肛侧片末端具横齿,有小毛。阳茎有背中横桥。
幼虫体长约1.3cm或更长。头:触角约为头的5/8长。胸:前胸毛7-P比5-P长(约1.5:1),有的7-P分枝,则比5-P略长。中胸侧背片分裂,胸毛3-4M生在另一或2块小骨片上;2-M有的分叉。腹:腹节Ⅶ侧背片具2根棘毛和3根普通刚毛。呼吸管指数1.73-2.80,长约为基宽的1.7-2.4倍,为尾鞍长的1.3-1.7倍,但也有个别的不到尾鞍长(0.8); 1-S通常分3-5(2-8)枝棘毛。尾鞍后缘骨刺的长短差别较小,不若其他种类差别显著;腹毛1-Ⅹ为单枝棘毛;2-Ⅹ分5-8枝;3-Ⅹ分3-5枝;4-Ⅹ18株,为羽状长鬃毛。肛鳃短,约为尾鞍的1/3长或更短,半球形。

生物学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福建(5♂♂,5♀♀,9L)、四川(6♂♂,3♀♀,1L)、贵州(1♂♂、云南(14♂♂,10♀♀,8L)。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紫腹巨蚊是我国巨蚊中比较最常见和分布最广的种类。与上述黄边巨蚊和金毛巨蚊的情况相似,本种与台湾的台湾巨蚊也很近似。两者的区别见后者的分类讨论。Edwards虽然描述了这两种巨蚊,但没有作比较,它们的关系看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紫腹巨蚊与肯普巨蚊(Tx. kempi)比较近似,但后者雌蚊中跗节2-3大部深紫色,后跗节5白色;两者的幼虫更有明显区别,即肯普巨蚊的中胸侧背片完整,胸毛3-7M都位于同一骨片上。
检视标本总数:26♂♂,18♀♀,18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