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丽龟

Lepidochelys olivacea   Eschscholtz
   

  660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海生。体型小而较圆。一般甲长600毫米左右,不超过800毫米。体背橄榄绿色。前额鳞两对。肋盾6—9对,第一对与颈盾相接。下缘盾4对,每枚盾片后缘有1小孔。
形态描述 依据东海海域9号标本描述:体型小,背甲长500—640毫米,宽450—610毫米,体高165—230毫米。近圆形,中间宽,末端微尖,并微呈锯齿状。前额鳞2对,小,有时中间有附加小鳞。额鳞长,额顶鳞不规则,多边形;顶鳞不规则,2—5枚;眶后鳞3枚。两颚相向钩曲,上颚突出于下颚。下颚腹侧各有1枚大颏片。颈盾1枚,椎盾5—7枚,以末枚最大,末枚向两侧扩张,呈扇形。缘盾13对,最后一对之间有凹缺。体侧缘盾宽,微向上翘。肋盾6—8对,第一对与颈盾相接,甲桥处有四对下缘盾,每枚盾片后缘有1小孔。
四肢扁平,覆大鳞。前肢前缘长375—435毫米,末端尖长如剪;后肢前缘长180—335毫米,末端如铲形。均各具1爪。尾短,雄性露出甲外40一80毫米,雌龟则外露不显。
体及四肢背面暗橄榄绿色,腹甲淡桔黄色。

大小

体型小,背甲长500—640毫米,宽450—610毫米,体高165—230毫米。

生物学

生活习性 每年9月至次年1月为产卵期。每次产卵90一135枚,卵径4—4.5厘米,球形,白色。经50一60天自然孵化。丽龟可能主要吃植物性食物,也捕食海胆、软体动
物、蟹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在饲养条件下,可喂食面包、鱼、肉等。

生境信息

丽龟可能主要吃植物性食物,也捕食海胆、软体动物、蟹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在饲养条件下,可喂食面包、鱼、肉等。

繁殖特征

每年9月至次年1月为产卵期。每次产卵90一135枚,卵径4—4.5厘米,球形,白色。经50一60天自然孵化。

国外分布

印度洋,太平洋的温暖水域。在西太平洋,向北分布到日本的南面。在东太平洋,从加利福尼亚到智利均有分布。

国内分布

东海、南海。在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香港、广西等省区均有记录。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卵、肉均可食,卵味美。但肉比海龟味差。甲可用于装饰和嵌饰。该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也为我国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卵、肉均可食,卵味美。但肉比海龟味差。甲可用于装饰和嵌饰。该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也为我国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