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纹腹小鸮

Athene noctua   Scopoli
   

  524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据A. n. plumipes亚种标本)
成鸟 上体一般为暗沙褐色,头部略暗,有浅黄白色羽轴纹,先端膨大成水滴状,其余各羽具圆形棕白色斑,在后颈及上背处斑点较大,隐约形成“V”形领斑;覆羽色似背,有清楚的白斑,中覆羽及大覆羽为较大卵圆形白斑;飞羽褐色,外翈具棕白色斑,内翈为大形白色圆斑,及灰白色羽端斑;尾上覆羽淡黄褐色,基部白,绿羽暗沙褐色,有5道棕白色横斑及灰黄白色端斑;眼先白色,有黑色羽干线,形成须状,眼的上方白色,形成两道眉纹,并向前额连结成“V”形,耳羽皮黄褐色,有白色羽轴纹,眼周和颏白色,喉亦白,形成一个三角形块斑,伸向耳羽下方,前颈下面白色,从喉部被一道有白色斑点的褐色横带所分隔;下体余部棕白色,胸和上胁具粗著的褐色纵纹,在下胁,腹部中央,肛区及绿下覆羽为纯棕白色;翅下覆羽纯白;跗蹠和趾均披棕白色羽毛。
虹膜黄色;嘴黄绿;爪黑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较小,体长约230毫米,上体沙褐色或灰褐色,散缀以白色斑点;头扁而小,无耳簇,面盘不甚发达,有淡色眉纹,并在前额连结。下体棕白色而有褐色纵纹,腹部中央至肛周及覆腿羽白色。两性相似。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 152 222 21 153.8 79.4 26
         (140-170) (202-256) (151-156) (75-82) (25-27)
♀(4) 162 226.2 21.5 157.2 80.7 27.2
(160-167) (217-240) (21-22) (154-164) (78-85) (27-28)

生境信息

生态 小鸮多栖息在开阔的林缘地带,亦在农田附近的大树上栖息。在新疆见于农场附近的胡杨林内,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索果诺尔亦多见于胡杨林中,在泰岭北坡,亦见于丘陵荒坡或人家附近耕地旁的大树上,它是一种能在白天活动的小型鸮类,印象初、李德浩(1966)分析了青海玉树地区的5个鸟胃,发现它的食物主要是鞘翅目昆虫,占总食量的50.9% ,其次是鼠类,占43.6% ,其他动物占5.5% ,鞘翅目昆虫主要是金龟子,鼠类则是达呼尔鼠兔和田鼠,这些猎物都是白天活动的或日落前后活动的动物。白天活动的种类,在西藏,郑作新等(1983)曾剖验几个鸟胃,一胃内有蜥蜴二条,另一胃为芜菁科(Meloidae)昆虫,其他胃还检出白边痂蝗(Bryodema luctuosum)粉蝶科幼虫等。
关于它的繁殖情况,国内尚缺报道。Вакел (1927)于5月9日在西藏江孜附近3 750米处的废弃住房的屋澹下洞穴中,采到2枚小鸮卵,大小为37.9×29.0及36.6×28.9毫米。

国外分布

从欧洲中部到南部,苏联中亚地区及远东地区,蒙古,朝鲜,南到地中海,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锡金,不丹,非洲东北部。

国内分布

吉林,齐齐哈尔,辽宁辽阳、柳树屯,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部,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四川,贵州威宁,西藏南部及西部。

分类讨论
引证信息
检索表文本

亚 种 检 索
1.体形较大,翅长175毫米以上……………………………………………………西藏亚种A.n.ludlowi (202}
体形稍小,翅长在175毫米以下……………………………………………………………………………2
2.上体淡砂褐色,头上白纹较粗,背上白斑大而模糊,下体褐色纵纹较淡而较少…………………………… 新疆亚种A.n.orientalis (202)
上体暗砂褐色,头上白斑较细,背上白斑细而明显,有时沾棕色,下体褐色纵纹较暗较多…………3
3.体形较小,翅长6♂♂153.8(151-156), 4♀157.2(154-164)毫米……… 普通亚种A.n.plumipes (202)
体形较大,翅长5♂♂165.2(166-167), 8♀♀171.7 (167-175)毫米…………… 青海亚种A.n.impasta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