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鸭

Anas poecilorhyncha   Forster
   

  829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根据普通亚种)
雄性成鸟(繁殖羽):头自额至枕棕褐色;从嘴基通过眼至耳羽区有一棕褐色纹;眉纹、眼先、颊、喉等均为黄白色;颊和颈侧亦黄白色,并散布深褐斑点;上背灰褐沾棕色,各羽边缘棕白色;下背几纯褐色;腰及尾上覆羽黑褐色;尾羽也呈黑褐色,羽缘较浅。翅上初级飞羽棕褐色毒次级飞羽相叠而组成蓝绿闪紫的翼镜,并于近羽端处具一宽阔黑带,羽端白色;三级飞羽暗褐色,外羽片有白边,而近羽端处变宽,形成明显白斑。翅上覆羽暗褐色,羽端近白色,大覆羽的近端处转为白色,端部黑色,构成翼镜的前缘。胸淡棕白色,杂以褐色斑;腹褐色,各羽边缘灰褐色,向后渐转黑褐色;尾下覆羽几乎纯黑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纯白色。
雌性成鸟:很像雄鸟,上体后部较苍淡,下体自胸以下均淡白色,而杂以暗褐色粗斑。嘴的黄端不明显。
以斑嘴鸭的雌性成鸟和绿头鸭的雌性成鸟相比,嘴端虽均具有黄色横斑,但它们也有较明显的区别(图22)。从整体来看,雌性斑嘴鸭较暗淡,斑纹不甚明显;胸、背灰褐,各羽有较窄的淡灰白沾棕的边缘;三级飞羽的白斑发达;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纯暗黑褐色;腹部淡褐色;嘴端黄色,嘴甲亦黄色,仅最尖端变黑色。眉纹、颏、喉、前颈等均白色。雌性绿头鸭的体色淡棕色,斑纹明显,三级飞羽外缘无白色,或仅具狭窄白边;背到尾上覆羽以及尾下覆羽等均有较宽的淡棕色羽缘,腹部几乎淡棕白色,杂以明显的淡褐色纵纹;嘴端带些暗黄,嘴甲黑色;眉纹不显著;颏、喉、前颈淡棕。
雌性幼鸟(根据1959年10月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标本):羽色和雌性成鸟近似。所不同处,就是背、尾上覆羽及腹部羽毛的棕褐色边缘较宽,尾羽褐色,羽的中部和边缘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并在近中央处有暗褐带棕色块斑;翼镜两端的白斑较成鸟宽。上嘴大部棕黄色,中间部分变黑色;下嘴多为黄色,亦隐有变黑部分。跗蹠和趾淡橙黄色。
虹膜黑褐,外圈呈橙黄色;嘴蓝黑,其三分之一或更少部分为橙黄色先端,嘴甲尖端稍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1128 580.6 54 286 104.6 46.4
(1000-1340) (525-620) (51.2-57.2) (278-296) (99-120) (45-47.2)
♀♀(6) 890-1250 547-638 47.2-51 232-288 94-105 41.8-45.2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型大小与绿头鸭相似。雌雄羽色近似。上嘴黑色,端部黄色,故称斑嘴鸭,易与其他野鸭区别。身体羽毛大多为棕褐色,有明显的白色眉斑。翼镜呈金属蓝绿光泽,并闪紫辉。

生境信息

生态 斑嘴鸭是鸭属中最常见且数量最多的种类之一。3月中旬飞往北方繁殖,9月底10初南迁,途经华北,至10月中旬以后,大量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在南方越冬地区,它们总是构成该地水禽的优势种。在洞庭湖、波阳湖和洪湖地区,数量上仅次于绿翅鸭和绿头鸭;在东南沿海,其数量也仅少于绿头鸭而居第二位。斑嘴鸭与绿头鸭关系密切,在换羽区和越冬地,它们常在一起混群。
它们栖居在内陆的大小湖泊、河流、水库及沟渠的水面上。善于游泳和潜水,常见5-20只结群活动。在沿海地带,大多栖于岛屿或海岸的崖石上。晨昏时,便飞往附近稻田、沟渠、泥塘中觅食。
鸣声似“bai, bai-bai",故在福建一带,常依此而称它为“败鸭”。
性杂食,但以植物为主。据寿振黄(1936)剖验8个鸟胃的结果,它主要吃松藻(Cera-rophyllum sp.),浮藻(Ricia sp.),蝇蛆、绿豆、牵牛花(Pharbitio sp.)种子等。我们1958年12月在河北省新安县白洋淀剖验2只斑嘴鸭的胃,其中主要为旱苗蓼和野草种子:1959-1961年,我们在洞庭湖和波阳湖,曾就斑嘴鸭的冬季食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6.7%为草籽,16.7%是水生植物纤维,8%为螺类碎片,其他为砂砾;1960年5-6月以及197,年5月,先后在内蒙古乌梁素海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区的札龙渔场,就其繁殖期的食物进行了剖验分析((7个胃),胃中含有杂草种子、藻类、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嫩根、水草和少量螺类及昆虫。
繁殖在5-7月间。巢营在沿海岛屿和海岸的岩石间,也造于湖泊、河流岸边的杂草丛中,或在水边竹丛间。1975年5月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区札龙渔场的已割芦苇塘中发现一巢,塘中有近0.5米深的水,巢材主要为芦苇叶及乌拉草(Carex meyeriana)。在松花江流域、哈尔滨附近的湖泊,发现此鸭造巢在沼泽地的湖岸大草墩及稠密的草墩丛中。巢由佛子茅(Caramagrostis sp.)精巧地做成,并铺以苔醉;郑光美于1958年6月8日,在吉林省饮马河,距河边约30米的篙草(Artemisia sp.)丛中,发现此鸭的巢。巢底铺有2厘米厚的干草屑,巢周围有4-7厘米长的干蒲草茎铺垫物,最外围以大量绒毛,杂有少数草茎碎片。巢的外径270-320,内径140-180,巢深85毫米,有卵11枚。在河北省白洋淀发现它的巢造在芦苇丛的基部。巢成碗状,结构粗糙,用草茎、细根、小枝条、杂草等物堆成,内垫些干草和亲鸟的绒羽。
我们于1975年5月中旬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区札龙渔场的芦苇塘中,采得20枚卵。卵重平均为54.24(51.5-57)克,大小为41.65 (40-42.9) X 57.99(51.7-62.8)毫米。
1965年5月24日在四川峨边县瓦山2,000米处,采到此鸭的巢和卵。巢筑于水池(仅雨季积水)中的土堆顶部稍凹处,用禾本科草茎和叶等垫成。巢深90,外径150,内径115毫米。
斑嘴鸭每窝产卵一般9-11枚,最多可达14枚。卵为淡青黄色。孵卵24天出雏。
斑嘴鸭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于7月下旬脱换飞羽。换羽前,自繁殖地进行局部迁移,于夜间飞到换羽区。它们结成百余只乃至上千只的大群,隐匿在蒲苇滩中换羽,换羽区水深一般在70厘米左右。这个时期白天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踪迹,而夜晚则成群出现于开阔的湖面上觅食游荡。换羽时,常与绿头鸭、赤膀鸭和罗纹鸭等以及其他河鸭混杂一起,但有时也组成几乎是清一色的大群。换羽期约一个半月左右。通过网捕换羽鸭群发现,斑嘴鸭成鸟换羽时间,是与当年幼鸟润型羽的生长期相一致的。8月下旬,随着飞羽陆续脱换完毕,就开始白天出现于湖面上。这时它们很消瘦,取食活动频繁,并开始危害农作物,为向南方迁徙,在体内累积大量脂肪。
在乌梁素海,斑嘴鸭的卵和雏鸟常受到猛禽特别是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 spilone-tus)的侵袭;零散飞行的斑嘴鸭最易受到猛禽的攻击。在长江中游,我们曾在冬时见一只集(Falco sp.)抓着一只斑嘴鸭,一同坠落在江心沙洲上。

国外分布

在国外,见于蒙古东部,西伯利亚东南部和萨哈林岛(库页岛)、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北部、缅甸以及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

国内分布

繁殖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及华南地区,西抵青海、四川、云南等,在长江以南地区终年留居,冬季亦见于西藏南部。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斑嘴鸭为我国产业鸟之一。体大肉多,雄鸭体重约1公斤,雌鸭也有半公斤多,而且肉味鲜美。
此鸭的翼镜和三级飞羽是很有经济价值的饰羽。翼镜的商品名叫绿翠毛,三级飞羽的商品名叫银头毛,均可供作饰羽。
它们秋季常成群飞到成熟的谷田中,啄食谷穗,对农作物有一定危害。
家鸭的品种中,有黄色嘴端的,可能是由斑嘴鸭驯养而来的。

分类讨论

斑嘴鸭分三个亚种,其中二个亚种见于我国境内。

引证信息

Anas poecilorhyncha Forster, 1781, Zool.Ind.!23(模式产地:斯里兰卡)。

检索表文本

现检索如下:
翼镜闪金属蓝色,前缘的白斑窄或无;下体色暗,斑点不明显
...........................普通亚种Anas poecilorhyncha zonorhyncha
翼镜闪金属绿色,前缘的白斑宽;下体色淡,斑点明显
...........................云南亚种Anas poecilorhyncha haringt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