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貂

Martes foina   Erxleben
   

  628  浏览



形态描述

体型中等,雄体长450mm,体重 1.5 kg 左右。毛色单一,灰褐色或淡棕褐色;喉斑大,可延及前胸,通常白色或略带棕色斑点。四肢短粗,皆具5趾,趾行性,各趾有趾垫,掌垫3枚。

生物学

石貂栖息生境多样,多石林地、开阔草原、黄土高原的深沟谷地以及青藏干寒高原皆有踪迹。石貂穴居洞内,多昼伏夜出,但晨昏活动较频。善于攀爬跳跃,在高20m、倾斜90°的泥石壁上行动自如;如被追赶急迫,一跳可达2-3m。石貂主要捕食小型鸟兽为生,亦吃鱼、蛙和大型昆虫,在冬季食物缺乏时亦常进入村落盗食鸡、兔。夏秋季节各种果实、浆果成熟,亦大量采食。寻食范围最大可达800km2。石貂6-8月发情交配,受精卵有延迟着床现象,妊娠期230-275天。翌年3月至5月产仔,每胎产仔4-5只,最多8仔。幼兽约15-16个月达到性成熟。在饲养条件下,寿命可达18年。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陕西,河北,辽宁,青海,内蒙古,四川,山西,云南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石貂的毛绒细密、颜色素雅,毛皮业颇为珍视,故石貂在我国历来是重要狩猎对象,但数量很稀少,许多地区已濒临绝灭,难以见到。

致危因素 一般认为过度捕猎和生境破坏是导致本种受威胁的主要原因。但考虑到石貂的栖息范围很广,故长期以来作为主要毛皮兽而遭过度捕杀,也许是更主要的原因。饲养情况 不详。

现有保护措施 作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受到一定的保护,但收效不显。目前在一些石貂分布范围内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当可对保护的石貂有一定作用。

保护措施建议1、严格执法,禁止任意猎杀石貂;应当考虑全面禁猎石貂若干年,如5-10年,以利其种群恢复, 并有利于生态平衡;2、组织专业人员调查野生种群数量,在有石貂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内研究其种群结构和动态,为近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