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体型较小的一种原猴类,成体体重0.7-1.5kg,体长280-380mm。头圆形,眼大。具暗褐色眼眶环和浅棕色的三角形眼上斑。眶间至前额为逐渐加宽的亮白色线纹。眼、耳之间、面颊、颈侧至肩背呈暗灰白色。自头顶至腰背有一条显著的棕褐色脊纹。体背为红褐色,腹面污灰白色。后足第2趾具爪,其余趾(指)均具扁甲。我国蜂猴亚种(N. c. bengalensis)的特征是体型较大,头颈部灰白色调较浓,颈背和头顶中央的棕褐色条纹狭窄而色浅,多数个体头顶部脊纹不与眼、耳暗色环纹相连接。
生物学
为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动物,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在云南,分布北限为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和新平哀牢山的低海拔地区。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m以下。多在原始林中比较高大的树干中上层活动,偶尔亦活动于人工蕉林。夜行性、树栖,其活动、觅食、交配、繁殖及眠休等均在树上度过,白天蜷缩成团在乔木树洞、枝叶繁茂的树冠附近或浓密枝条的枝叉上眠休,黄昏后开始活动。性喜单独活动,行动缓慢,多为攀爬式运动。蜂猴的天敌害为某些能树栖的食肉类,如金钱豹、云豹、云猫和青鼬,此外就是人类的捕猎。蜂猴的食物主要是热带鲜嫩的花叶和浆果,亦食昆虫。鸟卵或小鸟等。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广西,云南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蜂猴在我国的分布是它分布区的北缘,数量非常稀少。广西西南部宁明的蜂猴已经绝迹,仅靖西、龙州和凭祥可能尚有部分残存(吴名川,1983,1993; 马世来等,1988);云南中部无量山和哀牢山已高度濒危,残存数量可能不及50只;数量可能比较多的云南南部和西部,有蜂猴分布的生境总面积估计有300-500km2,数量约有1500-2000只(马世来等,1988)。
致危因素 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被砍伐和破坏以致造成栖居环境的缩小和恶化是导致本种濒危的主要原因。又因本种在我国的种群过小,故种群增长率不高。此外,民间认为其有药用价值,且有人养作宠物,还有在个别地区如金平老乌寨有不少猎手用蜂猴皮制作火药包,上述因素都是使我国蜂猴数量日趋减少,分布区缩小的重要原因。
饲养情况 蜂猴是一种容易人工驯养的温顺动物,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个旧动物园和昆明动物园饲养的蜂猴均能繁殖。但饲养较少,一般每个动物园饲养有2-5只,全国大约共饲养有20-30只。据多年的野外考察和饲养实验,蜂猴一般在每年的6-8月进行交配,性周期平均45-50天,交配期常持续4-6天,成年雌性怀孕率约为70-80%,孕期为5-6个月。 通常在冬末春初产仔(多在3月份以前)。年产1胎,每胎1仔。哺乳期约需7个月。幼仔出生 8个月后即能单独活动。真正脱离母体行独立生活一般要到1岁左右。从出生至性成熟约需两年。据动物园的饲养记录,蜂猴的饲养寿命可达12年。
现有保护措施 在我国已被列为我国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有蜂猴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在云南有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绿春黄莲山自然保护区、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西部的盈江铜壁关自然保护区,中部的景谷威远江自然保护区、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和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对蜂猴在我国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估计它们已包括了我国蜂猴80%以上的种群。国际濒危物种公约将此种列为附录 II 物种,而IUCN红色名录未列任何濒危等级。从当前蜂猴之大量被捕捉和贸易,并导致种群急剧减少,显然应作相应调整。
保护措施建议 1、70年代以来云南南部和西部热带森林的大片被砍伐,已造成本种栖息生境的大幅度减少,使大多数蜂猴仅在保护区中生活。因此, 加强有蜂猴分布的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保护和改善蜂猴的生存环境是一项首要措施; 2、加强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宣传蜂猴入药并无科学根据的道理,制止由此而产生的偷猎、滥捕蜂猴等的行为; 3、进行我国蜂猴的数量调查和资源评估,合理审批用于动物园展出或出口的额度。加快建好一个以现有饲养种群为基础的人工繁殖群,建立谱系,以满足我国动物园展出及国内外交换的需要。
致危因素 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被砍伐和破坏以致造成栖居环境的缩小和恶化是导致本种濒危的主要原因。又因本种在我国的种群过小,故种群增长率不高。此外,民间认为其有药用价值,且有人养作宠物,还有在个别地区如金平老乌寨有不少猎手用蜂猴皮制作火药包,上述因素都是使我国蜂猴数量日趋减少,分布区缩小的重要原因。
饲养情况 蜂猴是一种容易人工驯养的温顺动物,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个旧动物园和昆明动物园饲养的蜂猴均能繁殖。但饲养较少,一般每个动物园饲养有2-5只,全国大约共饲养有20-30只。据多年的野外考察和饲养实验,蜂猴一般在每年的6-8月进行交配,性周期平均45-50天,交配期常持续4-6天,成年雌性怀孕率约为70-80%,孕期为5-6个月。 通常在冬末春初产仔(多在3月份以前)。年产1胎,每胎1仔。哺乳期约需7个月。幼仔出生 8个月后即能单独活动。真正脱离母体行独立生活一般要到1岁左右。从出生至性成熟约需两年。据动物园的饲养记录,蜂猴的饲养寿命可达12年。
现有保护措施 在我国已被列为我国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有蜂猴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在云南有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绿春黄莲山自然保护区、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西部的盈江铜壁关自然保护区,中部的景谷威远江自然保护区、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和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对蜂猴在我国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估计它们已包括了我国蜂猴80%以上的种群。国际濒危物种公约将此种列为附录 II 物种,而IUCN红色名录未列任何濒危等级。从当前蜂猴之大量被捕捉和贸易,并导致种群急剧减少,显然应作相应调整。
保护措施建议 1、70年代以来云南南部和西部热带森林的大片被砍伐,已造成本种栖息生境的大幅度减少,使大多数蜂猴仅在保护区中生活。因此, 加强有蜂猴分布的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保护和改善蜂猴的生存环境是一项首要措施; 2、加强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宣传蜂猴入药并无科学根据的道理,制止由此而产生的偷猎、滥捕蜂猴等的行为; 3、进行我国蜂猴的数量调查和资源评估,合理审批用于动物园展出或出口的额度。加快建好一个以现有饲养种群为基础的人工繁殖群,建立谱系,以满足我国动物园展出及国内外交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