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体形较大的一种鼬科动物,体型粗壮;毛被棕褐色,体侧向后沿臀周有一淡黄色半环状宽带纹;尾毛黑褐色,蓬松粗大,呈丛穗状下垂;四肢短健,跖行性,爪长而直,不能伸缩。
生物学
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貂熊主要栖息在落叶松林里,据朴仁珠(1992)从调查中实体或足迹链的数量(只)情况,发现貂熊对草类、白桦、落叶松林和杨树河岸林的选择和利用率最高,同时,对山地坡向的选择率占43.5%,调查中曾找到5个洞,4个在阴坡。此外,貂熊较喜在山坡下位的沟塘、溪谷和台地活动,其出现频次为58.7%;而雪被的厚度似乎对貂熊的活动影响不大。多数貂熊在非繁殖季节无固定的巢穴,栖于岩缝或其他动物遗弃的洞穴中。冬季的平均昼夜活动距离为14.3km;雄性最大领域可达686.5 km2,雌性最小领域为138.8 km2,平均领域面积为200-500 km2。貂熊的食物很杂,喜食大型兽的尸肉或盗食猎人的猎物。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据1989-1992年朴仁珠等调查(1994),大兴安岭林区貂熊的种群数量估计为183±38只,栖息总面积8万多km2(平均分布密度为1只/461km2)其中西坡有107±31只,东坡76±9只。若以此数与1976年调查结果相比较则可知貂熊数量已显著减少,据1976年调查,仅塔河、新林、松岭及甘河林业局范围内就有268只,其平均分布密度1只/182km2(1只/100-500 km2),据计算15年内其分布密度下降了2.68倍,平均每年下降率约为7.93%(朴仁珠等,1994)。阿尔泰林区的貂熊数量甚少。总的看来,现在我国貂熊估计为为200只左右。致危因素栖息地恶化和消失是致命的威胁。近30年来,大兴安岭开发,大片森林被伐,加之大面积森林火灾,貂熊适宜的栖息地恶化严重缩小。而且,食物来源减少,因大中型食肉类和被捕食动物都已显著减少。貂熊的数量和迁移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冬季食物供应的影响。雌性貂熊的妊娠期正好是在冬季,因而冬季食物缺乏造成的后果更严重(Schreiber et al.,1989)。此外,过度捕猎,也导致种群的减少,据不完全统计约达百只(朴仁珠等,1994)。
饲养情况 动物园饲养的貂熊至1992年只有5只(哈尔滨3只,北京和成都动物园各1只)。但皆无繁殖记录。
现有保护措施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其分布区范围现有乌底河保护区(黑龙江)。
保护措施建议 1.应当加强貂熊的生物学研究工作,探讨限制貂熊种群密度的因素、迁移类型以及生境条件,以便更好的制定貂熊生存策略;2.貂熊为中型食肉动物,其分布型的特点是稀疏的广泛分布,平素亦单独栖居,一个个体常常需要几百km2的面积。只是在繁殖期间才营家族式生活,因而其生态学特点要求提供相当大面积的栖息地才能满足一个貂熊种群长期生存的要求。已有的保护区只能给少数个体提供生存空间。因此它们对非保护区的依赖性很强。必需要加强法律保护,在一定的季节(如繁殖季节2-4月),禁止包括其他物种的任何打猎和各种人为干扰活动,保证其食物的丰度(特别是冬季)和繁殖期环境条件,促使貂熊种群数量的增长。
饲养情况 动物园饲养的貂熊至1992年只有5只(哈尔滨3只,北京和成都动物园各1只)。但皆无繁殖记录。
现有保护措施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其分布区范围现有乌底河保护区(黑龙江)。
保护措施建议 1.应当加强貂熊的生物学研究工作,探讨限制貂熊种群密度的因素、迁移类型以及生境条件,以便更好的制定貂熊生存策略;2.貂熊为中型食肉动物,其分布型的特点是稀疏的广泛分布,平素亦单独栖居,一个个体常常需要几百km2的面积。只是在繁殖期间才营家族式生活,因而其生态学特点要求提供相当大面积的栖息地才能满足一个貂熊种群长期生存的要求。已有的保护区只能给少数个体提供生存空间。因此它们对非保护区的依赖性很强。必需要加强法律保护,在一定的季节(如繁殖季节2-4月),禁止包括其他物种的任何打猎和各种人为干扰活动,保证其食物的丰度(特别是冬季)和繁殖期环境条件,促使貂熊种群数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