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据普通亚种)
雄性成鸟(冬羽):额、冠和枕灰色染棕;眼周微白;眼先灰黑;颈、背、肩羽概灰;腰和尾上覆羽转呈石板灰;尾羽基部渲染粉红色;中央尾羽黑色而具灰端;外侧尾羽具逐形渐大的白色次端斑;最外一对尾羽外侧羽片先端一半几纯白;飞羽黑色,羽端微白;除外侧三枚初级飞羽外,余外侧羽片基部均粉红;第2-5枚初级飞羽内侧羽片具两个白色圆斑,第六枚具一个同形白斑;中、小覆羽胭红;初级覆羽及外侧大覆羽内侧羽片黑褐,外侧羽片与中、小覆羽同色;内侧大覆羽、内侧飞羽概黑褐并渲染以灰色;颏、喉纯白;下体转呈深石板灰;尾下覆羽先端缀白;翅下覆羽灰黑染红;腋羽红色。
雄性成鸟(夏羽):头、颈与上体同为深灰色,上体微染棕黄;颊、颏、喉均黑;下体灰黑;余与冬羽相似。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
虹膜暗褐;嘴、跗蹠皆黑。
量衡度:(注:见图1)
雄性成鸟(冬羽):额、冠和枕灰色染棕;眼周微白;眼先灰黑;颈、背、肩羽概灰;腰和尾上覆羽转呈石板灰;尾羽基部渲染粉红色;中央尾羽黑色而具灰端;外侧尾羽具逐形渐大的白色次端斑;最外一对尾羽外侧羽片先端一半几纯白;飞羽黑色,羽端微白;除外侧三枚初级飞羽外,余外侧羽片基部均粉红;第2-5枚初级飞羽内侧羽片具两个白色圆斑,第六枚具一个同形白斑;中、小覆羽胭红;初级覆羽及外侧大覆羽内侧羽片黑褐,外侧羽片与中、小覆羽同色;内侧大覆羽、内侧飞羽概黑褐并渲染以灰色;颏、喉纯白;下体转呈深石板灰;尾下覆羽先端缀白;翅下覆羽灰黑染红;腋羽红色。
雄性成鸟(夏羽):头、颈与上体同为深灰色,上体微染棕黄;颊、颏、喉均黑;下体灰黑;余与冬羽相似。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
虹膜暗褐;嘴、跗蹠皆黑。
量衡度:(注:见图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嘴细长略下弯;体羽灰色;两翅沾粉红;飞羽具明显白斑;夏羽喉黑,冬羽喉转白。
生物学
生态 这是一种非树栖高山型鸟类。见于华北平原的山地,也见于高达5,000米海拔的喜马拉雅山。栖息在悬崖峭壁和陡坡壁上,或栖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中的山坡壁上。在云南,山间公路干旱的土壁上或金沙江畔的岩壁坡也可见到,但数量不是太多的。在青海,有不少冲刷严重、切割深邃几呈垂直的壑谷,发现旋壁雀喜活动在坡壁稍倾斜而散生有灌木、乔木的地方。它们常沿崖面作短距离飞行,觅寻崖壁缝隙中的虫类为食。停息时,喜伸展双翅整个身体紧贴于陡壁,并常以嘴探人壁缝崖隙中摄取昆虫。
旋壁雀有垂直迁移现象,冬季或迁至低海拔处越冬,也有终年留居一地的。
营巢于岩壁缝隙中。在西藏南部日布、札卡曲河谷一带,5月下旬曾发现红翅旋壁雀已在育雏。
从45只标本,可见春季换羽最早约始于3月下旬,秋季换羽始于7月(陕西哪县)。9月至翌年2月一般均被冬羽。但从各地标本来看,换羽时间很不一致。如四川西南部,4月中旬在美姑(海拔1,600米)获得2只被冬羽的标本,而3月下旬在米易(海拔1,180米)却已采得换上夏羽的成鸟。8月2日和21日分别在青海玛沁(海拔4,000米)和天峻(海拔4,000米),8月7日在河北小五台山(海拔1,500米)均采到已换冬羽的成鸟,但在陕西秦岭郿县(海拔600—700米),早于7月9日就获得喉部白色的成体了。拉图史(1920)曾在山海关于12月间击得一鸟,喉部仍有一黑点。至于在同一地,换羽亦有先后,并不一致。例如在河北小五台山,8月上旬同时采有冬羽和夏羽的成鸟标本。
4月,9—10月采自甘肃、四川和云南的9只鸟胃内剖有白蚁、黑蚂蚁、鞘翅目昆虫,蝇类以及其它昆虫碎片。
红翅旋壁雀是嗜食昆虫的鸟类,所食昆虫中,有严重蛀蚀木材的白蚁,危害农林业的害虫,故为有益鸟类。
旋壁雀有垂直迁移现象,冬季或迁至低海拔处越冬,也有终年留居一地的。
营巢于岩壁缝隙中。在西藏南部日布、札卡曲河谷一带,5月下旬曾发现红翅旋壁雀已在育雏。
从45只标本,可见春季换羽最早约始于3月下旬,秋季换羽始于7月(陕西哪县)。9月至翌年2月一般均被冬羽。但从各地标本来看,换羽时间很不一致。如四川西南部,4月中旬在美姑(海拔1,600米)获得2只被冬羽的标本,而3月下旬在米易(海拔1,180米)却已采得换上夏羽的成鸟。8月2日和21日分别在青海玛沁(海拔4,000米)和天峻(海拔4,000米),8月7日在河北小五台山(海拔1,500米)均采到已换冬羽的成鸟,但在陕西秦岭郿县(海拔600—700米),早于7月9日就获得喉部白色的成体了。拉图史(1920)曾在山海关于12月间击得一鸟,喉部仍有一黑点。至于在同一地,换羽亦有先后,并不一致。例如在河北小五台山,8月上旬同时采有冬羽和夏羽的成鸟标本。
4月,9—10月采自甘肃、四川和云南的9只鸟胃内剖有白蚁、黑蚂蚁、鞘翅目昆虫,蝇类以及其它昆虫碎片。
红翅旋壁雀是嗜食昆虫的鸟类,所食昆虫中,有严重蛀蚀木材的白蚁,危害农林业的害虫,故为有益鸟类。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新疆西部阿拉套山脉、天山、乌什和喀什、南部阿尔金山,西藏南部札达、普兰、绒布寺、林周、日布、扎卡曲河谷、昌都地区北部类乌齐以及西南部,青海东部天峻、祁连、玛沁、柴达木盆地东部希里沟、南部治多、曲麻莱、玉树,甘肃东部天祝、兰州、榆中、南部武都、文县,宁夏贺兰山,内蒙古包头,四川西北部石渠和道孚、北部松潘、理县、中部宝兴、雅安、乐山、西部康定至巴塘、西南部美姑、米易1),东北西南部,河北兴隆(繁殖鸟或留鸟);北京,河北小五台山,河南,陕西南部郡县、太白、镇安,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西北部贡山、西部庐水、腾冲、大理、中部昆明、东北部绥江、永善、盐津,福建,?广东(冬候鸟,?留鸟)。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关于旋壁雀的分类地位,鉴于它的体型与相似,但羽衣多彩却又有异,故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综言之,不外有两种意见:一为旋壁雀与旋木雀同类;但多数学者认为与类更为接近。前者有将其归于科Sittidae下属的旋木雀亚科Certhiinae(Gadow, 1883);或把它隶于独立的旋木雀科Certhiidae (Hartert, 1910)。迈纳茨哈根(Meinertzhagen)等(1953)则认为旋壁雀可作为Certhiidae的一个亚科Tichodromadinae,提出了旋壁雀的嘴形和觅食习性与旋木雀相似是由于适应而形成演化上的趋同;此外,认为
更重要的是:(1)旋壁雀和旋木雀翅形皆圆,第一枚初级飞羽均长;而翅形尖,第一枚初级飞羽形短;(2)旋壁雀和旋木雀鼻孔裸露呈缝隙状;的鼻孔则呈圆形,并覆以副须;(3)旋壁雀鸣声近于旋木雀而有别于。沃乌利(1957)则认为旋壁雀与同类,指出:(1)旋壁雀和无论在羽衣型、羽的形状和羽质都非常相似,而不同于旋木雀;(2)二者尾羽都具白斑;(3)所有的并非象迈纳茨哈根所指的第一枚初级飞羽都短,如分布在欧洲东南至西南亚的两种岩,翼形与旋壁雀一样,第一枚初级飞羽形长而翼形圆;(4)旋壁雀的生活习性与两种岩更相近,并不与旋木雀近似。因而认为Tichodroma 应介于Cer-thiidae和Sittidae之间,而隶于后者作为独立的一个亚科Tichodromadinae。
鸟类的分类地位除以内部结构如骨骼、肌肉等为依据外,一般多凭借外部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繁殖生理来确立。从Tichodroma 体羽羽色、羽质、尾形、翼形、生活习性等与多数相仿,但嘴型,某些生态习性如叫声却又近似旋木雀,同时它又有自己本身的特性,例如舌端并非象Certhia 和Sitta那样呈簇状,年换羽两次而不是一次。由此看来,这些都表现了旋壁雀与、旋木雀既有共性,又有它的特殊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繁殖习性方面,Tichodroma 和Sitta 一样,都由雌鸟孵卵,胚后期分别为26天以上和23—25天,而Certhia多为雌、雄二鸟共孵,胚后期仅15(14—16)天。这样,从外部形态、生态习性、繁殖习性,特别是个体发育等几方面综合分析可以认为Tichodroma 与Sitta的亲缘关系较之Certhia更为接近。
亚种分化 旋壁雀分化为2个亚种。在分布范围内,羽色的变异趋势自西部向东渐变深暗,翅长由西向东趋短。因而将东部的种群定为nepalensis而别于欧洲的指名亚种。后者尾羽基部不沾有粉红色,亦有别于nepalensis。
更重要的是:(1)旋壁雀和旋木雀翅形皆圆,第一枚初级飞羽均长;而翅形尖,第一枚初级飞羽形短;(2)旋壁雀和旋木雀鼻孔裸露呈缝隙状;的鼻孔则呈圆形,并覆以副须;(3)旋壁雀鸣声近于旋木雀而有别于。沃乌利(1957)则认为旋壁雀与同类,指出:(1)旋壁雀和无论在羽衣型、羽的形状和羽质都非常相似,而不同于旋木雀;(2)二者尾羽都具白斑;(3)所有的并非象迈纳茨哈根所指的第一枚初级飞羽都短,如分布在欧洲东南至西南亚的两种岩,翼形与旋壁雀一样,第一枚初级飞羽形长而翼形圆;(4)旋壁雀的生活习性与两种岩更相近,并不与旋木雀近似。因而认为Tichodroma 应介于Cer-thiidae和Sittidae之间,而隶于后者作为独立的一个亚科Tichodromadinae。
鸟类的分类地位除以内部结构如骨骼、肌肉等为依据外,一般多凭借外部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繁殖生理来确立。从Tichodroma 体羽羽色、羽质、尾形、翼形、生活习性等与多数相仿,但嘴型,某些生态习性如叫声却又近似旋木雀,同时它又有自己本身的特性,例如舌端并非象Certhia 和Sitta那样呈簇状,年换羽两次而不是一次。由此看来,这些都表现了旋壁雀与、旋木雀既有共性,又有它的特殊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繁殖习性方面,Tichodroma 和Sitta 一样,都由雌鸟孵卵,胚后期分别为26天以上和23—25天,而Certhia多为雌、雄二鸟共孵,胚后期仅15(14—16)天。这样,从外部形态、生态习性、繁殖习性,特别是个体发育等几方面综合分析可以认为Tichodroma 与Sitta的亲缘关系较之Certhia更为接近。
亚种分化 旋壁雀分化为2个亚种。在分布范围内,羽色的变异趋势自西部向东渐变深暗,翅长由西向东趋短。因而将东部的种群定为nepalensis而别于欧洲的指名亚种。后者尾羽基部不沾有粉红色,亦有别于nepal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