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体型和大小均似白鹭,但嘴下曲,飞行时长颈伸直向前,而有别于鹭。
全身白色,上下体的羽干、羽基以及飞羽均渲染粉红色;颈项有若干羽毛延伸为矛状,形成羽冠,耸立时鲜艳夺目。
嘴黑,上下嘴尖端和基部红色,鼻沟红色;跗蹠和裸露的下胫亮红色。
幼鸟(1岁):在成鸟体上的白色羽毛均呈灰色;外侧3枚初级飞羽的端部为灰褐色;颈项的冠羽较成鸟短。头的裸出部黄色或桔红色。虹膜黄褐色;嘴端和下嘴基部淡红色;跗蹠和裸出的下胫浅红色。2岁幼鸟似成鸟,但在繁殖季节,头、颈及背等均无灰色渲染。
(雏鸟)鸟:上体披以较稀的暗灰色绒羽,下体绒羽污白色。遍体皮肤、胫裸出部、跗蹠及趾等均暗红色;爪白。嘴直,呈黑色,尖端为肉红色。
量衡度(据北京动物园活体标本):(注:见图1)
全身白色,上下体的羽干、羽基以及飞羽均渲染粉红色;颈项有若干羽毛延伸为矛状,形成羽冠,耸立时鲜艳夺目。
嘴黑,上下嘴尖端和基部红色,鼻沟红色;跗蹠和裸露的下胫亮红色。
幼鸟(1岁):在成鸟体上的白色羽毛均呈灰色;外侧3枚初级飞羽的端部为灰褐色;颈项的冠羽较成鸟短。头的裸出部黄色或桔红色。虹膜黄褐色;嘴端和下嘴基部淡红色;跗蹠和裸出的下胫浅红色。2岁幼鸟似成鸟,但在繁殖季节,头、颈及背等均无灰色渲染。
(雏鸟)鸟:上体披以较稀的暗灰色绒羽,下体绒羽污白色。遍体皮肤、胫裸出部、跗蹠及趾等均暗红色;爪白。嘴直,呈黑色,尖端为肉红色。
量衡度(据北京动物园活体标本):(注:见图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除头的裸露部及两脚为朱红色外,通体白色,颈项具有羽冠。
生境信息
朱鹮生活在水田附近及沼泽地和山区溪流附近,平时栖息在高大的树木上,寻找食物时,才到水田、溪流沼泽地上。在水田中漫步找寻食物的姿态很似小白鹭,与鹭的不同是,嘴非尖直,而是细长、弯曲,体型显得粗壮,飞行时不缩颈。鸣声似乌鸦。飞翔时,头向前伸,腿伸向后,鼓翼飞行,翅膀鼓动缓慢但有力。朱鹮的食物主要为动物,包括鱼类(泥鳅、黄鳝、鲫鱼等)、两栖类(蛙、蝌蚪、蝾螈等)、软体动物(蜗牛、贝类、田螺等)、环节动物(蚯蚓)、甲壳动物(蟹、虾)、昆虫(蝗、蟋蟀、蝼蛄等),还兼食植物性食物,如芹菜、米粒、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我们于1986年到陕西洋县,对朱鹮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调查,分别到过姚家沟、三岔河、团山河三个巢区,均位于洋县城北部的山区,植被主要为次生林,仅在坟地和人家附近有高大的栓皮栎树,附近有溪流和稻田,朱鹮营巢在高达30—40m的栓皮栎树上。巢区海拔为875m至1150m,繁殖期的气温:2月份—4℃—11℃,3月份—3℃—16℃,4月份2℃—21℃,5月份4℃—30℃,风力2—4级,调查期间细雨连绵,空气湿度大。
国外分布
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最北为西伯利亚北部(北纬50°30′),最南为台湾东部(北纬20°30′)。20世纪70年代末,西伯利亚和朝鲜半岛已无野生报道。
国内分布
在我国境内,La Touche(1931—1934)认为此鸟有两个色型,白色型朱鹮分布于河北、山东、陕西等省,为留鸟,而灰色型则留居于安徽、浙江等。郑作新等(在《秦岭鸟类志》,1973)写道,曾经于“西安(1956 V23和XI30)及洋县(1957 VI13)”采到雄鸟和雌鸟各两只。郑作新在《中国鸟类分布名录》(1976)中,主要根据文献资料,以朱鹮曾分布于东北兴凯湖(Пpжeвaлвскй),东北的南部(水野馨),河北和河南(Ider),山东,山西(Seys),陕西,甘肃南部,安徽,浙江,福州(1♂,2月),台湾和海南(罕见冬候鸟)。
其他分布
可是朱鹮在60—70年代间,国内各地均未遇见。直至197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才派专业人员乘车前往从前有过朱鹮记录的地方去寻找此鸟,同时还印发朱鹮原色图发动群众去找,历时三年,均无所获,当时认为此鸟在国内恐已灭绝。幸于1981年夏季在陕西洋县发现朱鹮在半山上树林间(海拔1200—1400m)繁殖。以后续有发现;同时在北京动物园也对此鸟进行人工饲养繁殖,并于1992年获得成功。
经济意义
饲养繁殖 我国1981年开始饲养朱鹮。1986年林业部在北京动物园设“北京朱鹮养殖
中心”,进行专门的人工养殖研究,终于1992年获得成功,为世界首创。
“中心”所饲养的朱鹮均是由陕西洋县掏取的幼鸟。在野外调查中,得知朱鹮的主要
致命疾病之一是寄生线虫,因此,每只鸟来后,首先消除体内寄生虫。朱鹮是非常警灵的
鸟,很容易因突然惊撞而受伤,所以在饲养中要维护安静环境。
根据朱鹮栖息地的生境,设计出较适宜的小环境,比如鸟笼(6m×5m×5m)的铁网,
采用竖的长方格网眼(15cm×3cm),避免鸟飞撞上把长嘴折断。地面为草皮土地,经常洒
水,以适应其掘食的习性,它们喜欢水浴和浅水中活动,就在舍内(5m×4m×4m)设浅
水池,冬季室温尽量降低。
在繁殖期,为了适应朱鹮常在高处营巢的特点,在运动场高栖杠端,安了类似其自
然界营巢材料(树枝)的荆条筐,巢内除铺些嫩枝外,还提供朱鹮营巢的巢材,如鲜细
柳枝、绿草等,繁殖鸟易于取用。
朱鹮的卵用孵卵器(37.7—38.1℃,相对温度55%一60%)或家鸡(乌骨鸡)进行
孵化。
综合国内外人工喂养其他鹮类雏鸟的饲料制备朱鹮雏鸟的人工饲料(牛心、鳝鱼、鸡
蛋、苹果及添加剂组成),经喂养试验获得成功。1992年人工育成3只朱鹮,经重复试验,
于1993年、1994年分别育活3只,总计9只。
朱鹮雏鸟的生长发育,根据我们对5只雏鸟定期(每5天)进行体重和体长的称量,朱
鹮雏鸟1—40日龄的生长特点是:嘴峰、跗蹠和中趾(爪)一直缓慢几乎均速地增长;翼
长初期生长较慢,15日龄后开始迅速增长,日增长量为5.8一11.2mm;尾羽出现较晚
(20日龄);全长与翼长相关,也从15日龄后迅速生长,日增长量由12.4—37.4mm;体重
增长,除5日龄稍下降外,一直增长迅速,20日龄后几乎直线上升,日增长量19.5—37.4g。
保护措施 自1981年朱鹮在我国重新发现以来,由于国家在建立专门保护机构、宣传教育、栖息地管理、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扶植当地生产以调动群众保护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使朱鹮的保护获得可喜成果。我国朱鹮总数已由原来的7只增加到60只左右(其中自然界约有30余只,人工饲养的28只)。
随着朱鹮种群数量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界保护更为重要。宜在总结以往保护经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各种措施,深入开展朱鹮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以保障朱鹮种群数量能持续、稳定增长。朱鹮“迁地保护”的难关已基本突破,关键是如何避免近亲繁殖,保证后代健康,怎样与自然界保护相结合,回归自然,真正达到拯救朱鹮的目标。
中心”,进行专门的人工养殖研究,终于1992年获得成功,为世界首创。
“中心”所饲养的朱鹮均是由陕西洋县掏取的幼鸟。在野外调查中,得知朱鹮的主要
致命疾病之一是寄生线虫,因此,每只鸟来后,首先消除体内寄生虫。朱鹮是非常警灵的
鸟,很容易因突然惊撞而受伤,所以在饲养中要维护安静环境。
根据朱鹮栖息地的生境,设计出较适宜的小环境,比如鸟笼(6m×5m×5m)的铁网,
采用竖的长方格网眼(15cm×3cm),避免鸟飞撞上把长嘴折断。地面为草皮土地,经常洒
水,以适应其掘食的习性,它们喜欢水浴和浅水中活动,就在舍内(5m×4m×4m)设浅
水池,冬季室温尽量降低。
在繁殖期,为了适应朱鹮常在高处营巢的特点,在运动场高栖杠端,安了类似其自
然界营巢材料(树枝)的荆条筐,巢内除铺些嫩枝外,还提供朱鹮营巢的巢材,如鲜细
柳枝、绿草等,繁殖鸟易于取用。
朱鹮的卵用孵卵器(37.7—38.1℃,相对温度55%一60%)或家鸡(乌骨鸡)进行
孵化。
综合国内外人工喂养其他鹮类雏鸟的饲料制备朱鹮雏鸟的人工饲料(牛心、鳝鱼、鸡
蛋、苹果及添加剂组成),经喂养试验获得成功。1992年人工育成3只朱鹮,经重复试验,
于1993年、1994年分别育活3只,总计9只。
朱鹮雏鸟的生长发育,根据我们对5只雏鸟定期(每5天)进行体重和体长的称量,朱
鹮雏鸟1—40日龄的生长特点是:嘴峰、跗蹠和中趾(爪)一直缓慢几乎均速地增长;翼
长初期生长较慢,15日龄后开始迅速增长,日增长量为5.8一11.2mm;尾羽出现较晚
(20日龄);全长与翼长相关,也从15日龄后迅速生长,日增长量由12.4—37.4mm;体重
增长,除5日龄稍下降外,一直增长迅速,20日龄后几乎直线上升,日增长量19.5—37.4g。
保护措施 自1981年朱鹮在我国重新发现以来,由于国家在建立专门保护机构、宣传教育、栖息地管理、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扶植当地生产以调动群众保护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使朱鹮的保护获得可喜成果。我国朱鹮总数已由原来的7只增加到60只左右(其中自然界约有30余只,人工饲养的28只)。
随着朱鹮种群数量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界保护更为重要。宜在总结以往保护经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各种措施,深入开展朱鹮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以保障朱鹮种群数量能持续、稳定增长。朱鹮“迁地保护”的难关已基本突破,关键是如何避免近亲繁殖,保证后代健康,怎样与自然界保护相结合,回归自然,真正达到拯救朱鹮的目标。
分类讨论
色型问题讨论 Hartert(1920)和de Schauensee(1984)曾经提出朱鹮有2种不同色型的见解。他们认为朱鹮在中国秦岭,朝鲜及日本等,均为白色型,而在西伯利亚东部乌苏里斯克(双城子)一带则为灰色型。La Touche(1914)、黑田长礼(1934)、水野馨(1940)、山阶芳磨(1941)等,均发表了相似的研究报道。
恰恰相反,Swinhoe(1864)、Berezovskii(1884)、Courtois(1912)、清栖幸保(1959)等却记录了朱鹮在不同季节,是有不同色型的。
据郑作新等(1973),朱鹮的雌性成鸟在繁殖期背部有鲜蓝色粉状渲染,两翅粉红色较淡,第1—5枚初级飞羽端部灰褐色,这些均与雄鸟有别(参看《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第Ⅲ卷:2289—2290)。
李福来历经几年对朱鹮饲养的观察,对这问题认为当年幼鸟为灰色,脱羽后变为白色,亚成鸟(2岁)的体羽纯白色,或则头和颈部稍染灰色;成鸟体羽粉白色,但在繁殖期(3—7月)中,头、颈及背等部均涂抹成灰色。
恰恰相反,Swinhoe(1864)、Berezovskii(1884)、Courtois(1912)、清栖幸保(1959)等却记录了朱鹮在不同季节,是有不同色型的。
据郑作新等(1973),朱鹮的雌性成鸟在繁殖期背部有鲜蓝色粉状渲染,两翅粉红色较淡,第1—5枚初级飞羽端部灰褐色,这些均与雄鸟有别(参看《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第Ⅲ卷:2289—2290)。
李福来历经几年对朱鹮饲养的观察,对这问题认为当年幼鸟为灰色,脱羽后变为白色,亚成鸟(2岁)的体羽纯白色,或则头和颈部稍染灰色;成鸟体羽粉白色,但在繁殖期(3—7月)中,头、颈及背等部均涂抹成灰色。
引证信息
Ibis nippon Temminck,1835,P1.col.Ois.93:pl.551(模式产地:日本).
Ibis sinensis David,1878,Compt.rend.Acad.Paris 75:64(中国浙江).
Ibis sinensis David,1878,Compt.rend.Acad.Paris 75:64(中国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