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龙子

Eumeces chinensis   Gray
   

  698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较粗壮;有上鼻鳞,无后鼻鳞;第二列下颞鳞楔形;后颏鳞2枚;典型的有5条浅色纵纹,背中部1条在头部不分叉,侧纵纹由断续斑点缀连而成;背面和腹面散布浅色斑点;老年成体浅线纹不甚明显,斑点和蓝色亦消失,颈侧及体侧红棕色。幼体背面黑色,具3条浅黄纵线,尾浅蓝色。
形态 体全长一般为207—314mm。
吻钝圆,吻长与眼耳间距约相等。吻鳞大,背面可见部分一般略小于额鼻鳞;上鼻鳞1对,较小,长略大于宽,在中线相接;额鼻鳞一般被额鳞前端分隔,少有相接,一般与前颊鳞相接;前额鳞显著大于上鼻鳞,相接构成中缝沟;额鳞相对地短,其长度约等于额顶鳞与间顶鳞之和,短于从它到吻端的距离;额顶鳞一般大于前额鳞,相接构成鳞沟;间顶鳞1枚,一般比额顶鳞小,将顶鳞分离,直与颈鳞相接;顶眼清晰;顶鳞一对彼此分离;颈鳞1—3对。
鼻鳞小,鼻孔位于鼻鳞中央,将鼻鳞分为前后两半,中间有一条明显的缝线;一般无后鼻(偶有1枚);颊鳞2枚,前颊鳞高大于宽,仅略高于后颊鳞,后颊鳞较大,长略大于高,一般与第3枚上唇鳞相接;眶前下鳞2枚;眶后下鳞4枚(偶有5枚);一枚较小的眶前鳞,下面有一列逐渐变小的粒鳞;两枚小的眶后鳞,下面的1枚较大;眶上鳞4枚,第2枚相对地很大,前2枚与额鳞相接(偶有3枚相接);上睫鳞一般8枚,前面的鳞略大于后面鳞的2—2 倍,中间部分的眼鳞上缘与上睫鳞相接:下眼睑被鳞.有少数扩大的鳞片,有2行小粒鳞将它与眶下鳞分隔;颞鳞1+2+3,第1列颞鳞相对地小,第2列上颞鳞长,略呈扇形,有的后部宽于前部,第2列下颞鳞与上颞鳞接近或等大,上缘变宽,下缘楔形端与第1列颞鳞和最后枚上唇鳞相接,第3列颞鳞窄长,碎裂为小鳞,在枕部进入耳区;颞部较宽,雄性更肥肿;上唇鳞7枚(偶有6枚或8枚),第1枚与前颊鳞相接,后面5枚唇鳞显著高大于前面的唇鳞,后面的2枚唇鳞等大或最后1枚最大,并接近耳孔部位;下唇鳞6枚;颏鳞中等大,与唇鳞缘仅略长于吻鳞;后颏鳞2枚,不对称,前后排列,后枚大于前枚;颔片3对,内侧缘长显著大于宽;耳孔小,前缘具2—3枚瓣突,周围有18—20枚鳞片;鼓膜深陷。
体鳞平滑,圆形,覆瓦状排列。耳孔后的颈部一周有32—34枚鳞,颈部最细小部一周有鳞26—29枚;环体中段鳞22—26行,一般24行;肛前鳞8枚,中间1对最大,侧面的渐次变小,外侧鳞重叠于内侧鳞之上;肛后侧鳞略有区分,无棱鳞;尾长为头体长的1.5倍左右,尾腹面正中1行鳞扩大,从基部至尾端约90枚鳞片。
四肢发达,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端恰相遇,或不相遇,或相重叠;前肢前伸时指端可达眼;腋区覆盖小鳞,前肢基部一周有13—14枚鳞片,腕部有2枚结节鳞,指长顺序为3-4-2-5-1,后肢基部无小鳞,蹠部的一团结节鳞有6枚,后面的最大,后肢基部一周鳞约有18枚,无扩大的结节鳞痕迹;股部后面有和它略相区别的鳞片,膝部有两对大的垫状板鳞、后对最大,有时分离;仅在第Ⅳ趾基部添加鳞行,趾长顺序为4-3-5-2-1;第Ⅳ趾趾下瓣为14—17枚。
石龙子典型的色斑常有5条浅色纵线,背正中一条在头部不分叉,侧纵线由断续斑点缀连而成,背面和腹面散布浅色斑点。石龙子一般生活时成体背面橄榄色,头部棕色,颈侧及体侧红棕色,雄蜥更显著,有的体侧散布黑斑点,腹面白色。幼体背面黑灰色,鳞片边缘色较深,有3条浅黄色纵纹,正中一条起自间顶鳞后端,背侧两条起自眶上鳞向后直达尾部,随个体成长,浅纵纹完全消失或隐约可见,体侧黑斑约跨3—4鳞行,尾部蓝色,腹面色较深。各地区石龙子色斑亦有差异:浙江地区的石龙子生活时体棕色,头部略浅,背部略带灰褐色;自耳孔沿体两侧至尾基部有红棕色纵线纹;雄体生殖季节时更鲜艳,背侧散布黑斑;腹面灰白色。幼体背面灰褐色,体背有浅黄纵条纹3条,至成体则消失(黄美华等,1990: 142)。
安徽石龙子生活时头部灰棕色,体背灰褐色,体侧具红棕色斑纹及分散小点;腹面灰白色。雄性体侧红棕色斑纹很醒目,有稀疏的黑斑点,肛区有不太明显的紫红色小斑点,在肛鳞上成弧形网状细纹;雌性体侧具1条由小黑点组成的纵纹,纵纹自颈至尾基,肛区有不明显的黄色小斑点(陈壁辉等,1991: 211)。
贵州石龙子生活时头背棕色,背面灰褐色,颈部及体侧有红棕色斑纹,雄性体色鲜艳。体侧有零星分散的黑斑;腹面灰白色。幼体背面灰黑色,体鳞缘色略深,体背有浅黄色纵线纹3条;成体纵纹不清晰,并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贵州爬行类志,1985:65)。
染色体组型:石龙子二倍染色体数目2n=26,可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组染色体。大型染色体组:包括第1—6对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在第2对染色体的长臂近着丝粒区具次缢痕,多数细胞呈单条染色体具次缢痕。小型染色体组:包括第7—13对染色体,其中第7、8、9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0、11、12、13对为亚端部或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未见异型性染色体。银染结果:NORs与唯一可见的1对次缢痕的位置一致,在第2对染色体上,它们的NORs显示结果跟间期核银染后只有1—2个深染的核仁出现情况相一致。在银染核型中,未见NORs联合现象(陈壁辉等,1991)。
血液:红细胞123万/mm3;白细胞8.7千/mm3;血红蛋白11.5g/100ml。红细胞椭圆形,长径15—17.5μm,短径9—12.5μm,胞质染成红紫色,可见少量裂解的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近圆形,胞径9—16μm,胞质染成紫红色的细小颗粒,核偏于细胞一侧,分为2—4叶;嗜酸性粒细胞近圆形,胞径10.5—20μm,胞质中充满鲜红色粗大颗粒,分布均匀;胞核深蓝紫色,呈马蹄形或分为2—3叶;嗜碱性粒细胞,胞径9—15μm,圆形,核较小,胞质中散布被染成深紫色的颗粒,核不规则,常被颗粒遮挡。淋巴细胞近圆形,较小,胞质呈天蓝色,较少;核近圆形或卵圆形(陈壁辉等,1991)。
查看标本 江苏:苏州1 ♂ (CIB 639078),连云港1 ♀ (CIB 74 II 5528)。浙江:1♀ (CIB 625088)。安徽:太平1 ♀ (CIB 726068),佛子岭1♂ (CIB 74 II 5022)。福建:德化17 ♂♂ (CIB 64 II 5057、64 II 5072、64 II 5134、64 II 5182、64 II 5211、64 II 5284、64 U5287、64 II 5305、64 II 5355, 64 II 5357、64 II 5359、64 II 5361、64II5380、64 II5433、64 II 5436、64 II 5439、64 II 5598) 12♀♀ (CIB 64 II 5010, 64 II 5041, 64 II5276、64 II 5306、64 II 5358、64 II 5360、64 II 5403、64 II 5417、64 II 5431、64 II 5473、64 II 5496、64 II 5536),福州5♂♂ (CIB 665011、665013、665016—17、665019)6♀♀(CIB 665020—25)。江西:上犹5 ♂♂ (CIB 79 Ⅲ 0035—36、79 Ⅲ 0099、79 Ⅲ 0101、79Ⅲ0104) 5♀♀ (CIB 79 Ⅲ 0032—34, 79 Ⅲ 0102—103。湖北:崇阳1 ♂ (CIB 735016)1 ♀ (CIB 735017)。湖南:宜章11 ♂♂ (CIB 75Ⅰ5002、75Ⅰ5009、75Ⅰ5017、75Ⅰ5020—21、75Ⅰ5023、75Ⅰ5044、75Ⅰ5095、75Ⅰ5114—15、75Ⅰ5118) 6 ♀♀ (CIB75Ⅰ5064、75Ⅰ5067、75Ⅰ5138、75Ⅰ5142、75 Ⅰ5149—50)。广西:瑶山4 ♂♂ (CIB601051、601103、639267、665050) 3 ♀♀ (CIB 601228、639252、639270)。四川:酉阳1 ♂ (CIB 79Ⅱ0038)。云南:西双版纳2 ♀♀ (CIB 625198—99)。

生物学

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10(江苏连云港)—1030m(福建德化)。采集地区的海拔高度分别是:福建德化985—1030m,广西瑶山880—970m,安徽黄山、太平200—590m,青阳九华山600—900m,湖南宜章300—500m,岳阳、湘阴、宁乡、长沙、浏阳、大庸、凤凰300—900m,四川酉阳680m,江苏连云港10m,台湾台北600m。
石龙子生活于低海拔的山区,平原耕作区,住宅附近公路旁边草丛中,及树林下的落叶杂草中,丘陵地区青苔和茅草丛生的路旁,低矮灌木林下和杂草茂密的地方,均可见石龙子。
据野外观察:1960年4月10日曾在广西大瑶山枯干的稻田内堆放的稻草下,发现一条石龙子卷曲于洼处,观察5分钟未动,似冬眠未醒。1964年4月13日下午2时半至4时在福建崇安看见一条石龙子静伏于石头砌成的田埂边,有阳光照射的石头上,当它发现敌害时,即转头钻人泥土洞内,洞口直径45mm,底部及上部有小洞通入其他洞内。白天活动,常发现在路旁、田间、土埂或石块不动,伺机捕食。
据陈壁辉(1991)记载,安徽地区10月下旬气温持续13℃以下进入冬眠,室内观察到气温升至15.2℃时陆续出洞晒太阳。冬眠洞穴多筑在石下、树根洞、枯木下之土洞中,洞口隐蔽、向阳、多为枯草烂叶覆盖。洞室斜下,距地面10cm左右,其长度仅能容纳石龙子身体,穴居洞中,头部向外。至翌年3月中旬或4月上旬气温回升至13℃以上时陆续出蛰活动。刚出蛰时多在中午前后活动,常见于阳光照射的草丛和乱石上,夏季从清晨至傍晚均外出活动觅食,中午多见于阴凉处。秋季亦全天活动觅食,多见于田埂、路边、溪边、山坡之草丛和乱石中。据王培潮(1964)在杭州地区的调查;石龙子春季一日活动高峰在上午11时,夏季是上午9时半,此时气温33℃,阳光下土表温38.5℃。至12时趋于低潮,且多见于荫凉处,14时半又出现一活动高峰,是一日间的第二次高峰,仍在荫凉处活动,至17时不见出现。
石龙子春季以象鼻 、鼠妇、步行 、金龟 、蚂蚁、叩头 幼虫、蚯蚓、刺蛾幼虫等,4纲14科动物为食,夏季食性更广泛,有叩头 幼虫、鼠妇、蝗虫等5纲21科动物(王培朝,1964),亦吃小蛙、蝌蚪、北草蜥仔蜥等脊椎动物。
繁殖:剖视1964年4月在福建德化采集的3雄,精巢径为9—15.4mm × 4.8— 7mm, 4月中旬于湖南宜章采集的4雄,精巢径为11.1—14.4mm × 5.4—7mm。据陈壁辉等(1991)记载:5月20日剖检采自安徽歙县的雄性标本全长103+131.4 mm,其精巢卵圆形,浅黄色,左侧10.5mm × 5.0mm,右侧8.8mm × 5mm,精子涂片,见活动精子全长30—42.5μm,头长7.5—12.5μm,尾长22.5—30μm。卵生,剖检4月底采自福建德化的4雌,怀卵数左侧3—5枚,右侧3—5枚,共6—9枚,卵径4.8—9mm×4—7mm,多为5mm × 5mm; 5月底采自江西上犹3雌,2号标本两侧均为4枚,一号两侧均为5枚,卵径8—13mm × 7—10mm。贵州贵定、金沙、榕江的4号雌体怀卵数左侧2—14枚,右侧3—15枚,平均左侧7枚,右侧8枚,其中3号标本右侧比左侧多1枚,怀卵数共计5—29枚,平均13.3枚,卵径4—13mm × 2—9mm(贵州爬行类志,1985: 66, 67)。据陈壁辉于5月20日剖检安徽歙县头体长为101mm的石龙子雌体,卵巢长条形,左侧含大小卵泡8枚,卵径4—8mm,右侧含大小卵泡7枚,卵径6—9mm,由此估计可产9枚卵。5月22日—26日,在黄山三岔观察到雌雄2蜥正在筑巢,5月上旬从歙县采得体长76mm的雌体,于5月28日上午9:40时产卵5枚,卵径10.88mm × 9.18mm,产卵时气温27.2℃,土温25.8℃, 7月21日上午9—10时全部孵出,雏蜥平均体重0.34克,孵化期53天。
自然条件下在皖南山区,石龙子产卵季节约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每次产5—7枚,多者可达9枚,卵呈白色,椭圆球形,卵壳革质,多产卵于石下或草根、树根下的土洞中自然孵化(陈壁辉等,1991)。
杭州地区石龙子一般体长65mm以上达性成熟,产卵季节6—7月,每次产卵8—10枚(黄美华等,1990);台湾台北地区产卵期6—7月,每次产卵15—22枚,卵径14mm × 10mm (林俊义、郑先祐,1990)。


生境信息

石龙子生活于低海拔的山区,平原耕作区,住宅附近公路旁边草丛中,及树林下的落叶杂草中,丘陵地区青苔和茅草丛生的路旁,低矮灌木林下和杂草茂密的地方,均可见石龙子。
石龙子春季以象鼻 、鼠妇、步行 、金龟 、蚂蚁、叩头 幼虫、蚯蚓、刺蛾幼虫等,4纲14科动物为食,夏季食性更广泛,有叩头 幼虫、鼠妇、蝗虫等5纲21科动物(王培朝,1964),亦吃小蛙、蝌蚪、北草蜥仔蜥等脊椎动物。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10(江苏连云港)—1030m(福建德化)。

繁殖特征

繁殖:剖视1964年4月在福建德化采集的3雄,精巢径为9—15.4mm × 4.8— 7mm, 4月中旬于湖南宜章采集的4雄,精巢径为11.1—14.4mm × 5.4—7mm。据陈壁辉等(1991)记载:5月20日剖检采自安徽歙县的雄性标本全长103+131.4 mm,其精巢卵圆形,浅黄色,左侧10.5mm × 5.0mm,右侧8.8mm × 5mm,精子涂片,见活动精子全长30—42.5μm,头长7.5—12.5μm,尾长22.5—30μm。卵生,剖检4月底采自福建德化的4雌,怀卵数左侧3—5枚,右侧3—5枚,共6—9枚,卵径4.8—9mm×4—7mm,多为5mm × 5mm; 5月底采自江西上犹3雌,2号标本两侧均为4枚,一号两侧均为5枚,卵径8—13mm × 7—10mm。贵州贵定、金沙、榕江的4号雌体怀卵数左侧2—14枚,右侧3—15枚,平均左侧7枚,右侧8枚,其中3号标本右侧比左侧多1枚,怀卵数共计5—29枚,平均13.3枚,卵径4—13mm × 2—9mm(贵州爬行类志,1985: 66, 67)。据陈壁辉于5月20日剖检安徽歙县头体长为101mm的石龙子雌体,卵巢长条形,左侧含大小卵泡8枚,卵径4—8mm,右侧含大小卵泡7枚,卵径6—9mm,由此估计可产9枚卵。5月22日—26日,在黄山三岔观察到雌雄2蜥正在筑巢,5月上旬从歙县采得体长76mm的雌体,于5月28日上午9:40时产卵5枚,卵径10.88mm × 9.18mm,产卵时气温27.2℃,土温25.8℃, 7月21日上午9—10时全部孵出,雏蜥平均体重0.34克,孵化期53天。

国内分布

上海、江苏(苏州、连云港)、浙江(宁波、舟山、岱山、余杭、萧山、富阳、建德、临安、定海、普陀、奉化、嵊县、东阳、义乌、江山、玉环、平阳、泰顺、丽水、遂昌、龙泉、庆元、云和、景宁、杭州)、安徽(宁国、太平、黄山、霍山、佛子岭、萧县、褚星全、淮北市、符离集、曹村、歙县、青阳县九华山)、福建(福州、福清、崇安、德化、南平)、台湾[台北(士林、芦洲、中沥)、台东]、江西(铅山、上犹、南昌、湖口、全南)、湖北(崇阳)、湖南(岳阳、宜章、湘阴、宁乡、长沙、衡山、浏阳、大庸、凤凰、新宁、城步、绥定、洞口)、广东(广州、西江)、香港、海南(海口)、四川(万县、酉阳)、贵州(贵定、毕节、雷山、德江、榕江、独山、松桃、金沙、荔波、遵义、赤水、江口)、云南(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