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描述 贝壳较大,一般壳长在100mm以上。呈楔形,壳质较厚壳贻贝薄,但较坚韧。多数个体壳长大于壳高的2倍和壳宽的3倍。贝壳前端尖细,后端宽圆。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较尖细,多弯向腹缘,老成个体弯曲度较大;由壳顶沿腹缘向后较直或稍弯,幼小的个体多数腹缘较直;背缘与腹缘在壳顶约构成30°角后,向后上方延伸,至壳中部或稍前,成弧形伸向后缘;后缘呈圆形。壳面自壳顶向后沿腹缘形成的隆肋较厚壳贻贝低,故壳面分为不很明显的上、下两部分。因这两部分不互相垂直,故两壳闭合时在腹面形成的梭形面极细长。无放射肋;生长纹细密、较明显,但不很规则。壳表具有黑绿色壳皮,幼小的个体往往整个壳面呈鲜艳的翠绿色;老成个体,多数壳前半部呈绿褐色,后半部呈翠绿色,顶部壳皮易被磨损常呈灰白色;多数个体具有与生长纹平行的绿色环带;壳表光滑具光泽。贝壳内面呈白瓷状,具彩色珍珠光泽。由壳表卷入的角质狭缘,外为浅黄绿色,内为翠绿色,半透明、易脱落。外套痕及闭壳肌痕明显;无前闭壳肌痕,后闭壳肌痕呈椭圆形,较大。左壳有2个铰合齿,右壳1个。足丝孔不明显,位于壳前腹缘;足丝黄褐色,极发达。
生物学
鉴别特征 贝壳大,呈楔形。壳质较厚壳贻贝薄、但较坚韧。壳顶尖细,多弯向腹缘。壳表光滑,被有翠绿色或绿褐色壳皮。贝壳内面呈白色,具光泽。无前闭壳肌,后足丝收缩肌与后闭壳肌相连接,而与中足丝收缩肌分开。
生境信息
生态习性 为热带和亚热带种,故对水温要求较高。其生存适温范围为11—33℃,而以20—30℃间生长最好,致死临界温度为10℃左右。盐度生存范围为10.00—40.50‰,生长范围为22.20—31.50‰。此外,盐度也能影响足丝的分泌或脱落,一般盐度低于8‰或高于38‰时,就不再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多以足丝附着在水流通畅的岩石上(彩版I:下)。一般自低潮线附近至水深20m左右皆有分布,但以水深5—6m处生长较密集。此贝生长也较快,一年左右壳长可到50—60mm。一年中它也有两个生长期,第1个为4—8月,第2个为11—12月。为雌雄异体,但也有性变现象。一般壳长为50—60mm的个体,即达性成熟。产卵期为4—11月,高峰在5—6月和10—11月间,其繁殖适温为18—25℃。精子和卵子直接排至海水中受精和发育,幼虫的浮游期较短,一般17—25天即开始附着。足在幼贝时能做短距离的爬行,若环境条件好时,立即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福建省连江、晋江、厦门、云霄、东山,广东省南澳、达濠、海门、甲子、碣石、汕尾、平海、澳头、宝安(大亚湾、盐田、蛇口)、广海、上川岛、东平、阳江、海康、乌石、徐闻,香港,海南省乐会、博鳌、新盈及北部湾(分布图2);国外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湾,越南,印度洋等。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这种贻贝是我国南部沿海生长快、产量大的重要经济种。近年来,由于捕捞供不应求,已在我国南部沿海开展了人工养殖。此贝个体大,为贻贝亚科中个体较大的种类、一般壳长都在100mm以上。其肉嫩、味极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此外,它又是一种极好的补品,有养脾补肾的功能,它的壳被用做代替石决明,故自古以来这种贻贝一直被人们开发和利用。此外,肉除鲜食外,也可制罐和做贻贝油等调味品;其干制品在我国南方称做“冬菜”或“淡菜”,也较为名贵。它的贝壳过去用于烧石灰、做扣子和附着基等。由于它的壳色美丽具光彩,又是制做高级贝雕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