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头部背面黑色,与体背中央黑褐色脊线相连,体背棕褐色。
描述依据标本 贵州雷山、兴义、印江、务川、赤水、威宁、贵定11雄12雌,云
南昆明1雄1幼,福建崇安、德化5雄2雌,海南五指山1雌。
形态描述 体全长500 mm左右。最大全长雄性(414+226) mm(福建德化),雌性(473+188) mm(福建德化)。
头部背面黑色,上唇白色,颈背有一粗大黑色横斑,部分标本头背后部有白色粗横
斑。背中线有一条1-2鳞片宽的黑褐色纵线。在体前段较明显,中、后段不很明显。体
背棕褐色,部分标本两侧有两条略深的纵线,止于体后端。体腹面浅黄白色,部分标本
腹鳞两侧有黑褐色点斑,前后缀连成纵线。
吻鳞宽大于高;鼻间鳞沟短于前额鳞沟;额鳞长度大于其到吻端距离而短于顶鳞;鼻孔较大,位鼻鳞中央,圆形;颊鳞较小;眼中等大,瞳孔圆形;眶前鳞1,眶后鳞2;前颞鳞2;后颞鳞2或3。体鳞平滑无棱,通体17行。腹鳞雄性168-185枚,雌性171-
187枚;肛鳞二分;尾下鳞雄性174-208对,雌性171-194对。
张服基等(1984)报道黑头剑蛇半阴茎不分叉,精沟外翻态走向为于近端急转向外
(或又扭向腹面);收缩态半阴茎达第7-8或9-10对尾下鳞间;刺区延伸达半阴茎的7/10,小刺30余枚,形较大,沟背1-3枚,粗大;小刺型(远端扇褶型)萼区达沟旁1/3处。
描述依据标本 贵州雷山、兴义、印江、务川、赤水、威宁、贵定11雄12雌,云
南昆明1雄1幼,福建崇安、德化5雄2雌,海南五指山1雌。
形态描述 体全长500 mm左右。最大全长雄性(414+226) mm(福建德化),雌性(473+188) mm(福建德化)。
头部背面黑色,上唇白色,颈背有一粗大黑色横斑,部分标本头背后部有白色粗横
斑。背中线有一条1-2鳞片宽的黑褐色纵线。在体前段较明显,中、后段不很明显。体
背棕褐色,部分标本两侧有两条略深的纵线,止于体后端。体腹面浅黄白色,部分标本
腹鳞两侧有黑褐色点斑,前后缀连成纵线。
吻鳞宽大于高;鼻间鳞沟短于前额鳞沟;额鳞长度大于其到吻端距离而短于顶鳞;鼻孔较大,位鼻鳞中央,圆形;颊鳞较小;眼中等大,瞳孔圆形;眶前鳞1,眶后鳞2;前颞鳞2;后颞鳞2或3。体鳞平滑无棱,通体17行。腹鳞雄性168-185枚,雌性171-
187枚;肛鳞二分;尾下鳞雄性174-208对,雌性171-194对。
张服基等(1984)报道黑头剑蛇半阴茎不分叉,精沟外翻态走向为于近端急转向外
(或又扭向腹面);收缩态半阴茎达第7-8或9-10对尾下鳞间;刺区延伸达半阴茎的7/10,小刺30余枚,形较大,沟背1-3枚,粗大;小刺型(远端扇褶型)萼区达沟旁1/3处。
大小
体全长500 mm左右。最大全长雄性(414+226) mm(福建德化),雌性(473+188) mm(福建德化)。
生物学
栖居在海拔400-2000 m的山区,华东沿海一带低海拔地区亦有发现。尾有缠绕性,常栖居于石洞、树丛下。主食蛙类、蜥蜴等。无毒,卵生。7-8月产卵,卵径(29.5-36.5) mm×(13.3-15) mm.
剖检5月中旬采自贵州贵定雌蛇,体全长(430+200) mm,体重36 g,胃中有一
条完整的棕黑腹链蛇Amphiesma sauteri,其全长(212+85) mm,体重9 g。
剖检5月中旬采自贵州贵定雌蛇,体全长(430+200) mm,体重36 g,胃中有一
条完整的棕黑腹链蛇Amphiesma sauteri,其全长(212+85) mm,体重9 g。
生境信息
栖居在海拔400-2000 m的山区,华东沿海一带低海拔地区亦有发现。尾有缠绕性,常栖居于石洞、树丛下。主食蛙类、蜥蜴等。无毒,卵生。7-8月产卵,卵径(29.5-36.5) mm×(13.3-15) mm.
剖检5月中旬采自贵州贵定雌蛇,体全长(430+200) mm,体重36 g,胃中有一
条完整的棕黑腹链蛇Amphiesma sauteri,其全长(212+85) mm,体重9 g。
剖检5月中旬采自贵州贵定雌蛇,体全长(430+200) mm,体重36 g,胃中有一
条完整的棕黑腹链蛇Amphiesma sauteri,其全长(212+85) mm,体重9 g。
海拔范围
国内分布
浙江(莫干山、杭州、龙泉、武义、四明山、诸暨、开化、天目山)、徽(霍山)、福建(崇安、德化、邵武、南平、周宁、福清、福鼎)、湖南(宜章莽山)、海南(五指山)、四川(彭县、峨眉、安县、米易)、贵州(务川、赤水、印江、兴义、清镇、雷山、贵定、威宁)、云南(河口、昆明、宁蒗)、陕西(佛坪、商南)、甘肃(文县徽县)。
分类讨论
Boulenger (1904 )将采自云南昆明与曲靖间一号剑蛇属标本订为棕头剑蛇Sibynophis grahami,以后曾在昆明与武定采到过标本。棕头剑蛇与黑头剑蛇很相似,所以Pope (1935,81)及Smith (1943,3:276)仅以其具较少(83或以下)尾下鳞与黑头剑蛇(98或以上)相区别。
Maki (1931)依据我国台湾省剑蛇属10号标本,以其腹鳞数偏低(164-179)订为台湾亚种(Sibynophis collaris formosensis—按其上唇鳞及颞鳞鳞特征应隶Sibynophis chinensis)。赵尔苾(1987)采用划分亚种的差异系数法将台湾标本与我国大陆各地黑头剑蛇标本进行比较,无论在腹鳞、尾下鳞或腹鳞与尾下鳞之和等方面,二者均未达到划分亚种的标准。因此认为台湾标本作为黑头剑蛇的亚种是不能成立的。
赵尔苾还将我国各地被鉴定为黑头剑蛇与棕头剑蛇的标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参考文献记载,结果发现:黑头剑蛇与棕头剑蛇所具有共同特征为:上唇鳞9,3-3-3式;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2,仅个别标本一侧的前颞鳞为1;二者的腹鳞与尾下鳞在两性间无明显区别,虽然黑头剑蛇的尾下鳞多于棕头剑蛇,棕头剑蛇的腹鳞多于黑头剑蛇,但腹
鳞与尾下鳞之和则较为一致;此外,二者的色斑亦相似,因此赵尔苾认为Sibynophis
grahami (Boulenger, 1904)应为Sibynophis chinensis (Guenther, 1889)的同物异名,其中文名仍称黑头剑蛇。
赵尔苾在详细比较黑头剑蛇各地居群的腹鳞与尾下鳞数,结合地理分布特点,将黑头剑蛇划分为三种类型,各类型间均有差异系数达到划分亚种标准的性状,因此将黑头剑蛇划分为三个亚种。
Maki (1931)依据我国台湾省剑蛇属10号标本,以其腹鳞数偏低(164-179)订为台湾亚种(Sibynophis collaris formosensis—按其上唇鳞及颞鳞鳞特征应隶Sibynophis chinensis)。赵尔苾(1987)采用划分亚种的差异系数法将台湾标本与我国大陆各地黑头剑蛇标本进行比较,无论在腹鳞、尾下鳞或腹鳞与尾下鳞之和等方面,二者均未达到划分亚种的标准。因此认为台湾标本作为黑头剑蛇的亚种是不能成立的。
赵尔苾还将我国各地被鉴定为黑头剑蛇与棕头剑蛇的标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参考文献记载,结果发现:黑头剑蛇与棕头剑蛇所具有共同特征为:上唇鳞9,3-3-3式;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2,仅个别标本一侧的前颞鳞为1;二者的腹鳞与尾下鳞在两性间无明显区别,虽然黑头剑蛇的尾下鳞多于棕头剑蛇,棕头剑蛇的腹鳞多于黑头剑蛇,但腹
鳞与尾下鳞之和则较为一致;此外,二者的色斑亦相似,因此赵尔苾认为Sibynophis
grahami (Boulenger, 1904)应为Sibynophis chinensis (Guenther, 1889)的同物异名,其中文名仍称黑头剑蛇。
赵尔苾在详细比较黑头剑蛇各地居群的腹鳞与尾下鳞数,结合地理分布特点,将黑头剑蛇划分为三种类型,各类型间均有差异系数达到划分亚种标准的性状,因此将黑头剑蛇划分为三个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