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特征 胴部卵圆形,稍长,体表光滑型,具极细的色素点斑,胴背具一些明显的白点斑。短腕型,稍长,腕长约为胴长的4、5倍,各腕长度相近,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甚短于左侧对应腕,端器锥形,约为全腕长度的三十分之一;阴茎棒状,膨胀部与阴茎部已难分开。漏斗器W型。鳃片数约9-10个。中央齿为五尖型,第1侧齿甚小,齿尖居中,第2侧齿较短,基部边缘较平,齿尖略偏一侧,第3侧齿近似弯刀状。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220毫米。
标本测量
头长:12毫米,头宽:18毫米。
胴背长:44毫米,胴腹长:40毫米,胴宽:26毫米。
腕长:第1对腕182毫米,第2对腕175毫米,第3对腕160毫米,第4对腕155毫米。
端器长:4毫米。
标本测量 ♀
头长:12毫米,头宽:16毫米。
胴背长:46毫米,胴腹长:42毫米,胴宽:28毫米。
腕长:第1对腕215毫米,第2对腕195毫米,第3对腕200毫米,第4对腕192毫米。
标本测量
头长:12毫米,头宽:18毫米。
胴背长:44毫米,胴腹长:40毫米,胴宽:26毫米。
腕长:第1对腕182毫米,第2对腕175毫米,第3对腕160毫米,第4对腕155毫米。
端器长:4毫米。
标本测量 ♀
头长:12毫米,头宽:16毫米。
胴背长:46毫米,胴腹长:42毫米,胴宽:28毫米。
腕长:第1对腕215毫米,第2对腕195毫米,第3对腕200毫米,第4对腕192毫米。
生物学
生物学特性 暖水性种,但生态价高,生活区很广,扩至温带区,乃至寒带区边缘,主要群体栖居于暖水海域。主要营底栖生活,在繁殖期和越冬期,有短距离的洄游移动,其时水深的变动,从几米至百余米。白天常潜伏海底或岩礁缝间;夜间活跃,觅食活动强烈,主要猎取甲壳类、双壳类为食,也兼捕食底栖性的鱼类和头足类等。卵子分批成熟,分批产出,产出的卵子很小,卵膜白色,长椭圆形,长径2.3-2.5毫米,短径0.85-0.95毫米,呈穗状结附。一个雌体的产卵总数可达15万个。水温23-25℃时,孵化期约25日。刚孵出的稚仔全长3.5毫米左右,生长迅速,2月放养的体重37.5克的稚仔,到8月末可长至3公斤,半年内体重增加约八十倍。
国外分布
地理分布 真蛸为浅海性头足类中分布最广者,除南极和北极海域外,世界各大海域几乎均有采获记录。在西太平洋,向北可分布到日本海;在东太平洋,向北可分布到阿拉斯加;在西大西洋,向北可分布到纽芬兰;在东大西洋,向北可分布到北海。其分布的南界,可达非洲南端的开普顿,圣保罗岛和澳大利亚南端海域,大体为南纬40°左右。真蛸在我国近海的分布北界,约在舟山群岛附近,黄、渤海中尚未见它的踪迹。
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