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林蛙

Rana chaochiaoensis   Liu
   

  488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四川昭觉(39雄、15雌、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雄蛙体长54mm,雌蛙体长53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09。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稍向外倾斜有一浅凹陷;鼻孔在吻眼之间,眼间距小于鼻间距或上眼睑宽;颞褶后下端较明显;瞳孔平置略呈椭圆形;鼓膜约为眼径的2/3;犁骨齿两斜团,椭圆形,位于内鼻孔的后方;舌后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细长,指长顺序3、1、4、2;指端圆;关节下瘤发达;掌突3个,内掌突大呈椭圆形,外掌突小。后肢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前方或超过吻端,左、右跟部重叠较多;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足比胫略短;趾端扁圆;第三、第五趾等长,达第四趾的第二、第三关节下瘤之间;趾间蹼发达,雄蛙内侧3趾的外缘及第五趾的内缘蹼达趾端,蹼缘几无缺刻或缺刻甚浅,雌蛙的蹼则不达趾端,蹼缘缺刻稍深;关节下瘤发达;内中蹠突隆起呈长椭圆形,外蹠突小而圆。
皮肤较平滑。背部及体侧一般无疣,部分标本有分散的圆疣或长疣,在后背及体侧较多,有的在肩上方有“^”形疣粒;背侧褶较宽厚而平直,在颞部上方不弯曲,从眼后直达胯部;口角后方的颌腺较发达,与颞褶后下端构成凹痕。腹面光滑;跗褶不明显。生活时颜色变异较大。体背一般为黄棕色,有的为红棕色、深棕灰色或棕色,并散有橘红色小点;背侧褶色浅,其上的橘红色小点更明显;两眼间有深色横纹,背侧褶间有隐约可见的不规则斑纹;上、下唇缘有灰黑色或黑色斑点;体侧蓝灰色或棕红色,散布不规则的小黑点,一般在背侧褶外缘和疣粒上;鼓膜部位三角形黑色斑明显;四肢背面有粗细不一的绿黑色或黑色横纹。腹面乳黄色或乳白色,近胯部及股腹面有的为橘红色,少数标本有灰棕色花斑。瞳孔黑色,虹膜深褐色,散布金黄色小点。液浸标本背部浅灰棕色或棕黄色,腹面黄白色。
第二性征:雄蛙前肢较粗壮,第一指上有极发达的灰色婚垫,一般分为4团,基部的两团很大,其上有细白刺粒;无声囊;有粉红色雄性线。
卵:卵群成团状。卵径1.7-1.9mm;动物极黑褐色或黑色,植物极浅棕色,外面有胶膜两层。
蝌蚪:四川昭觉第37-39期的蝌蚪全长平均55.6mm,头体长约20.7mm,尾长为头体长的168.6%,其他部位量度和云南丽江蝌蚪的量度数据见表310。生活时背面灰棕色,尾肌色略浅,散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尾鳍米黄色,有浅棕色小点;尾肌较发达,末端钝圆;吻端钝圆,鼻孔略近吻端;眼位于头背侧,眼间距大于鼻间距;出水孔在体左侧斜向后上方,无游离管;肛孔斜开于尾基部腹右侧;上唇缘无乳突,下唇缘乳突一排,中央者较稀疏,有的微缺或缺1-3个乳突位置;口角及下唇两侧副突多;观察四川昭觉60个第37-39期蝌蚪的唇齿式为Ⅰ∶2+2/1+1∶Ⅲ者26个,Ⅰ∶3+3/1+1∶Ⅲ者21个,Ⅰ∶2+3/1+1∶Ⅲ者3个,Ⅰ∶3+2/1+1∶Ⅲ者2个,Ⅰ∶2+2/Ⅳ者3个,Ⅰ∶3+3/1+1:Ⅱ者1个,不规则者4个,角质颌弱。
各地蝌蚪略有变异。云南玉龙山蝌蚪的口部较四川昭觉的小,口宽为头体长的17.7%,尾鳍稍高,体背及尾鳍颜色亦深,尾鳍上深色斑点密集。
各地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无明显差异。四川昭觉产者体长20mm左右,西昌产者体长21-23mm;贵州威宁产者体长16-17mm,赫章产者20mm左右;云南玉龙山产者21mm左右。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外形与峨眉林蛙Rana omeimontis相近。但本种吻端钝圆;蝌蚪唇齿式Ⅰ∶2+2(或3+3)/1+1∶Ⅲ,下唇乳突一排,中央稀疏或有缺刻。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于海拔1150-3500m的高山、高原地区植被繁茂的沼泽、水坑和水塘较多的潮湿环境中。繁殖期因地而异,四川大凉山地区一般在3-8月,4-5月为产卵盛期,9月上旬尚有少数成体产卵;贵州兴义者多在3-4月,威宁者在5-6月。在此期间,成蛙常集群于水塘、水沟、稻田和溪河的回水坑边繁殖。卵群含卵数1500粒左右。非繁殖期,成蛙多远离水域,分散栖息于森林、灌丛和杂草丛中;昼伏夜出,以捕食各种昆虫及其幼虫为主。蝌蚪主要生活在坑、塘、水沟等静水域内,溪、河的回水坑内亦有之,活动于水草之间。

海拔范围

该蛙生活于海拔1150-3500m的高山、高原地区植被繁茂的沼泽、水坑和水塘较多的潮湿环境中。

繁殖特征

繁殖期因地而异,四川大凉山地区一般在3-8月,4-5月为产卵盛期,9月上旬尚有少数成体产卵;贵州兴义者多在3-4月,威宁者在5-6月。

国内分布

四川(九龙、木里、盐源、冕宁、德昌、昭觉、石棉、越西、美姑、喜德、甘洛、会理、西昌、盐边)、云南(中甸、德钦、维西、丽江、大理、石屏、漾濞、鲁甸、宣威、巧家、永善、昭通、威信、武定、昆明、腾冲、楚雄、绿春、个旧)、贵州(威宁、水城、大方、金沙、赫章、兴义)、广西北部(猫儿山)。

分类讨论

讨论 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是刘承钊于1946年根据中国四川(原西康)昭觉的标本所确定的新种。刘承钊和胡淑琴(1959、1961a)又将该种改订为日本林蛙昭觉亚种Rana japonica chaochiaoensis。
李树深等(1981)、李树深(1982)报道了日本林蛙昭觉亚种的染色体组型2n=26,9m+3sm+1st,第10对短臂有次缢痕,未发现有超数染色体;刘万国和咎瑞光(1984)又报道了该种的C带和Ag-NORs。韦今来和潘凯元(1983)、陈文元等(1983)和赵尔宓等(1987)各自将浙江杭州、四川峨眉山等地原定名的日本林蛙与昭觉亚种的染色体做了比较,认为它们之间有明显差异,故提出昭觉亚种应为种级的建议。值得指出的是,昭觉亚种与日本的日本林蛙(Rana japonica)染色体组型2n-26,9m+4sm,第9对长臂有次缢痕(Maedaand Matsui,1990)亦显然不同。这些都表明,昭觉亚种与中国四川峨眉山、浙江宁波和杭州等地原定名为日本林蛙(即现在分隶为峨眉林蛙和镇海林蛙)以及日本的日本林蛙Rana japonica在染色体组型上的差异是明显的。据此,费梁等(1990c)结合各地标本在形态、生态和分布上的差别,将昭觉亚种恢复为一有效种,即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宗愉和马积藩(1985)报道江西井冈山有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此分布有待核证,本书地理分布暂未列入。
经查原始文献(1iu,1946:7),其记载:模式标本号为“609,adu1t ma1e,…”。现经费梁和叶昌媛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馆查核了模式标本,瓶内模式标本的标本号为“641,♂”,而无“Type:609,♂”标本。又查1iu(1946:14,图1)、1iu(1950:p1ate 6-2)、刘承钊和胡淑琴[1961a:彩图版XIV-(4)、(5)]各图,从形态特征看,原始文献(1iu:1946)中的模式标本Type与1iu(1950:p1ate6-2)和刘承钊和胡淑琴[1961a:彩图版XIV-(5)]的雌蛙图极为相似,仅第一指上无婚垫。根据刘承钊和胡淑琴的亲笔记录,现认定“641,♂”标本为模式标本,此标本号与现在保存的模式标本号相符合。现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保存的模式标本群,其中没有该种原始文献中记载的“Type:609,♂”标本,而且也未找到其相关资料。因此,原“Type:609,♂”标本已无法查寻,有可能属于记载有误或标本遗失所致?鉴于以上情况,根据刘承钊和胡淑琴亲笔记录现存标本“641,♂”为本种模式标本,此标本与原记录的模式标本“609号,♂”均采于1942年:产地也是四川昭觉。因此,费梁和叶昌媛根据以上情况建议“641,♂”标本为选模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