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齿突蟾

pingwuensis   Liu et Tian
   

  160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四川平武(48雄、2雌、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体形较窄长,雄蟾69.Omm,雌蟾77.5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6。头部扁平;吻端钝圆,略超出下唇,吻棱较清晰;颊部向外倾斜;鼻孔近吻端,鼻间距与眼间距几相等;瞳孔纵置;无鼓膜;颞褶显著;上颌无齿;舌大,卵圆形,后端微有缺刻或略深。
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端圆,第一、第二指几乎等长,略短于第四指;无关节下瘤;掌突2个,大而圆,略扁平。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和口角之间,左、右跟部不相遇或仅相遇;无股后腺;趾端圆,第三、第五趾几乎等长;趾侧缘膜显著,基部相连成微蹼;关节下瘤不显;内蹠突窄长,无外蹠突。
皮肤粗糙,几乎周身满布刺疣,除枕部光滑外,整个背面、头侧及体侧密布疣粒,每个疣上有小黑刺1—3枚,体侧疣上刺多者达10余枚,四肢上的刺较少,足背面光滑。雄蟾整个腹面密布小黑刺团,近腹中线的刺团少而疏,两侧的大而密,股后黑刺团显著,少数个体较光滑;跗足及趾侧缘膜上均有分散的小黑刺。胸腺一对、较大,略向外侧斜行或平直排列,紧靠其外侧为一对略小的腋腺,二者皆密布均匀小黑刺。上臂及前臂以及1—3指内侧有成片的细密小黑刺;上臂疣上形成分散的黑刺团,雌蟾腹部光滑无刺。
生活时背面深橄榄绿或橄榄棕色,缀以排列不规则的橘黄色圆斑,指、趾端浅肉红色。腹面色浅灰,股部肉红色。
第二性征:雄蟾前肢上臂和前臂内侧、体腹面、后肢跗、蹠、趾腹面以及第一、第二指背面和第三指内侧均有细密小黑刺;胸部刺团2对,内侧者略大。无声囊及雄性线。
卵:卵群椭圆,呈环状,长径10.5cm,短径9.2cm,中央无卵,环内侧者堆积数层卵粒,外侧者只1—2层卵粒。卵径4mm左右,动物极浅灰褐色,植物极乳白色。
蝌蚪:体细弱,后肢长9mm(第34—36期)时,头体长14.2mm,尾长22.2mm左右,
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7;体扁平,吻圆;尾肌弱,尾鳍低而窄,上尾鳍起自第三至第四尾肌节,少数起自第五尾肌节;唇缘较宽,无副突,角质颌适中;唇齿式多为I∶
2+2/3+3∶I,少数个体的下唇齿为4+4∶I,个别的为2+2∶I,上唇齿略强,下唇齿弱。
蝌蚪口腔底部结构*(图113:b):舌前乳突3对,其间无小乳突,第一、第三对呈单指状,第二对呈手状;舌原基为长椭圆形,无舌乳突;无舌前嵴;无口腔底场嵴。口腔底场呈长椭圆形,底场乳突每侧约8枚较短且多集中在囊的内前侧;场内前部几乎无小乳突和疱粒,中部的乳突稀少,后部满布锥状小乳突和疱粒,并延至腹愕帆间。口腔囊呈横椭圆形,囊前疱粒成群,囊后疱粒斜行;腹腭帆宽而长,有骨针支持,有分泌窝;帆后缘中部有乳突8枚,中间2枚较大,有中缺刻。鳃篮呈长椭圆形,宽大于长;每侧篮内有3个鳃室。
蝌蚪口腔顶部结构(图113:c):鼻前场有疱粒6枚,排成前、后2横行;内鼻孔前壁缘有鼻前乳突1对,后壁缘无鼻瓣突;鼻后场有乳突3对,外侧1对很长,内侧2对短小。中嵴半圆形,边缘呈锯齿状;侧嵴乳突树手状* 。口腔顶场近似梨形,顶场乳突每侧6—7枚;场内疱粒密集,前达中嵴,后达腺体带;顶场乳突外侧有分散的疱粒。腺体带细长,横过底部,分泌窝明显;左、右背腭帆两内侧缘各有细长的小乳突约10枚。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雄蟾胸部刺团2对,上臂及前臂内侧均有黑刺;上颌无齿;皮肤甚粗糙,几乎周身满布黑刺疣。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于海拔2100—2200m的山区植被较为茂密的小型山溪内及
其附近山林中。1975年6月12—14日,在四川平武王坝楚小白河沟的一个小支沟内见到40只雄蟾;1988年5月21—22日,又在此沟及其附近见到雄蟾9只和雌蟾1只。沟两岸灌木密集,杂草丛生,沟陡且窄,沟中大、小乱石重叠,水流较急。白天成体隐匿于流水石下或水中近岸边的土隙内。夜间有的雄蟾栖于溪岸边,而雌蟾蹲在一段较陡的溪内石上。解剖5月22日采到的雌蟾,其腹内输卵管较细,卵巢内卵粒很小。1975年6月12—13日见到卵群3团,平均有卵505粒,呈椭圆形环状,卵群黏附在70cm2的石块底面,此期未见到雌蟾。发现在同一溪沟内水凼中的石下有蝌蚪,但数量较少。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

讨论 1988年5月23—24日,费梁和夏颐到本种模式标本产地(四川省平武县王坝楚)考察,该蟾栖息地需然隔王坝楚村镇只有200—300m,但其生态环境保存尚好,植被较丰富,水质清澈,考察期间较易见到本种成体和蝌蚪。2006年8月上旬,魏刚和王斌再次去平武县王坝楚考察,发现该蟾栖息地附近因建修水电站,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质受到水泥灰浆等污染,致使该蟾成体和幼体均不能在此环境内生存和繁衍,在考察期间该蟾成体和蝌蚪已无踪迹。可见,由于当地环境发生巨变,本种有可能在这一环境中难以生存而绝灭。据调查,本种主要产于四川省平武县王坝楚附近,其种群数量稀少,属于中国的特有两栖动物。因此,建议加强保护,防止该动物绝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