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背鳍Ⅲ-7—8;臀鳍Ⅲ-7—9;胸鳍Ⅰ-14—15;腹鳍Ⅰ-8。侧线鳞43—48,6—7/3。鳃耙10一14。咽齿3行,2(1).4.5(4)-5(4).4.2。
体长82—340毫米。体长为体高4.2—5.4倍,为头长4.3—5.7倍。体长形略呈圆筒状,后部较侧扁。头呈圆锥形。头长为吻长2.8—3.9倍,为眼径3.8—6倍。口端位,口裂宽呈弧形,末端不达眼前缘下方,须2对。鳃耙很短。咽齿末端钩曲,鳞中等大。背鳍无硬刺,起点略近吻端,与腹鳍相对或略前。尾鳍深叉形。鳔2室。腹膜黑色。体灰黄带青绿色,背部较深,腹部银白色,眼上缘有一红斑,体侧鳞片基部各有一黑斑,背、尾鳍深灰黄色,其他各鳍黄白。
体长82—340毫米。体长为体高4.2—5.4倍,为头长4.3—5.7倍。体长形略呈圆筒状,后部较侧扁。头呈圆锥形。头长为吻长2.8—3.9倍,为眼径3.8—6倍。口端位,口裂宽呈弧形,末端不达眼前缘下方,须2对。鳃耙很短。咽齿末端钩曲,鳞中等大。背鳍无硬刺,起点略近吻端,与腹鳍相对或略前。尾鳍深叉形。鳔2室。腹膜黑色。体灰黄带青绿色,背部较深,腹部银白色,眼上缘有一红斑,体侧鳞片基部各有一黑斑,背、尾鳍深灰黄色,其他各鳍黄白。
生物学
喜生活于流速较慢的水域中,为中下层鱼类,不喜群居,但在生殖期集群。为杂食性鱼类,以藻类和水生高等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小鱼等。2冬龄性成熟。产卵期在5—7月。一般在支流沿岸有水草的场所产卵。卵略呈绿色,沉性,随水漂流孵化。生长速度不快,最大者重4、5市斤。
国内分布
分布于除西北、西南地区以外的各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