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爪鹀

Calcarius lapponicus   Linnaeus
   

  378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据东北亚种)
雄性成鸟(冬羽):眉纹沙黄色;眼先乳白色,有些标本栗黄;耳羽前半沙黄,后部黑色,一个白色块斑紧接其后;头部黑色,多由黄白和栗色羽尖所掩盖;颈侧栗赤色,具黄白色羽端;肩、背、腰和尾上覆羽杂以栗、黄和黑色,各羽中央黑色,而羽缘栗色或黄白;尾羽黑褐,具黄白色羽缘,最外一对尾羽的外翈和部分内翈具有一黄白色楔形斑,次对尾羽仅在内翈有一小黄白色楔形斑;翼覆羽黑色,小覆羽尖端和羽缘黄白色,中覆羽黄白沾栗色,大覆羽具栗褐色宽缘;内侧次级飞羽与大覆羽同色,羽尖白色;小翼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有黄白色镶边,羽尖白色,外翈羽缘褐色,而最外侧飞羽羽缘近白色;颊、颏、喉及前颈均黑色,微被黄白色羽尖所掩盖;胸、腹和尾下覆羽黄白色;两胁具黑和栗褐色条纹;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雄性成鸟(夏羽):头、颈、喉和胸侧均黑色;眉纹及颈侧白色;下颈及翕浓栗赤色,背部锈赤色发达,并具黑色纵斑;上胸黑,下体余部白色;两胁有纵斑。
雌性成鸟(冬羽):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较差淡;头部黑色部分呈褐色;各羽羽缘具宽的淡色缘;颏棕白色;颊侧有黑色斑;颧纹黑色;后颈棕色,前颈微具黑色条纹,喉和胸带棕褐色,下体乳白色,胁部条纹黑色,且宽而浓。
虹膜褐色;嘴黑色,尖端褐色;脚褐色,爪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8) 26—34 165—178 10—11 90—98 65—71 19—20
♀♀(10) 27 168 10.5 90.0 67 19.5
(24—30) (164—172) (10—11) (88—93) (64—70) (19—20)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大型鹀类,多在地上活动,后趾爪特长;雄鸟的头、喉和胸呈黑色。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8) 26—34 165—178 10—11 90—98 65—71 19—20
♀♀(10) 27 168 10.5 90.0 67 19.5
(24—30) (164—172) (10—11) (88—93) (64—70) (19—20)
;

生物学

生态 铁爪鹀是开阔地区的鹀类,冬季栖息于草地、沼泽地、平原田野、丘陵的稀疏山林中,而很少在灌丛中,更不深入到森林里。喜在地面活动,尤善于在地上行走。飞翔时多呈弧形,起飞时发出短促的叫声,但在繁殖期能像云雀一样在空中起午鸣啭,叫声又似鹨属。冬季结群生活,一般由20—30只组成,有时多达百余只甚至几百只。我们多年在东北地区剖胃检查,食物主要为杂草种子,如禾本科、莎草科、蒿科、蓼科等野生植物种子,偶有昆虫卵和谷粒等。此鸟十分耐寒,喜在露出雪面的植物枝上觅食,有时也到半山区的打谷场附近或草垛上寻食。
铁爪鹀在我国为冬候鸟。但Sowerby和La Touche(1931)根据Ingram在大兴安岭的繁殖记录,认为此鸟可能是我国的留鸟。据我们于1974年7—8月在大兴安岭根河以北地区的调查从未见过一只铁爪鹀,故留鸟之说尚属疑问。此鸟每年迁来东北地区的时间为10月下旬,一般是11月,最迟在12月上旬,离去时间是翌年2—3月间。但不同年份迁来的时间和地区以及数量等均有一些不同,或与该年气候和食物条件有关。它在河北省的居留时间为12—3月,而辽东半岛均在冬季,迁到长江流域的数量颇为稀少。

生境信息

铁爪鹀是开阔地区的鹀类,冬季栖息于草地、沼泽地、平原田野、丘陵的稀疏山林中,而很少在灌丛中,更不深入到森林里。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冬季消灭大量的野生杂草种子和少量虫卵,显然有益于农业。吉林地区利用此鸟冬季结群的习性,常大量网捕,供应野味市场,但在猎捕数量上应加以控制。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冬季消灭大量的野生杂草种子和少量虫卵,显然有益于农业。吉林地区利用此鸟冬季结群的习性,常大量网捕,供应野味市场,但在猎捕数量上应加以控制。

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