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鴷

Jynx torquilla   Linnaeus
   

  346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普通亚种描述,标本分别采自青海斑玛和内蒙古二连。)
成鸟 整个上体具虫蠹斑;头银灰色,每枚羽毛都有多条棕色和黑色横斑;背、腰、尾上覆羽也是银灰色,头部的横斑在此变为纵纹,背部的纵纹不论是棕色或黑色,都非常粗大,而腰部和尾上覆羽的纵纹,则显细小;尾羽也是银灰色,并具黑色横斑。翼黑褐色,每枚飞羽的外羽片均有棕色大斑,其之大占整个外羽片;其内羽片则具棕白色大斑。下体颏、喉、前颈、头的两侧黄棕色,并有细的黑色横纹;胸和腹的中央为土黄白色,每枚羽毛均有黑色横纹;尾下覆羽和两胁为土黄色,同样每枚羽毛也有黑色横纹。
虹膜淡栗色(或棕色);嘴褐色;脚灰褐色(或嘴、脚淡铅灰色)。
量衡度 (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39.9 180.7 14.4 81.7 62.1 22.1
(32—47) (160—195) (14一15.2) (80—87) (58—67) (20—27)
♀♀(10)36.6 180.8 14.5 83.1 62.1 20.5 (28—42) (170—193) (13.8—16.2)(81—85) (57—66) (19.8—21.2)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上体大都银灰色,满杂以黑褐色细斑和粗纹,犹如蛇蜕或老树皮状。下体近白,前部和两胁均具横斑。

大小

量衡度(mm,g)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39.9 180.7 14.4 81.7 62.1 22.1
(32—47) (160—195) (14一15.2) (80—87) (58—67) (20—27)
♀♀(10)36.6 180.8 14.5 83.1 62.1 20.5
(28—42) (170—193) (13.8—16.2)(81—85) (57—66) (19.8—21.2)

生境信息

生态 迁徙时常见于开阔林地的树木上,有时也在河滩。性孤独,多单个活动,不成群集,有时见2、3个一起过境。足有四趾,二个向前,二个向后,适于攀登,犹如啄木鸟一般,但却常在地面上觅食,因又称地啄木。在地上时,行走跳跃式,像麻雀一样,但尾上翘。此鸟亦见栖止于枝上,此时与普通鸟一样,或者直立地附着于树干上,但不像啄木鸟那样地攀登树木,有时却能倒退至地面。也常能伸展颈部,向各方扭转,殊形特异,故俗间又把它叫歪脖。飞行迟缓,突降突升,有如莺类。叫声似“kwee-kwee-kwee…”,音短促而尖锐,而且常连着叫。
蚁鴷性嗜食蚁类。它的舌长,先端具钩并有粘液,能伸入于树洞或蚁巢中,取虫为食。在河北昌黎4—5两个月剖验8个鸟胃的结果,全部食物为蚂蚁。从这些胃中,拣出完整的蚂蚁和它们的蛹,共计1992个,可见吃蚂蚁量之大。在秦岭,4月和9月剖验3个鸟胃,内含食物也是全部为蚂蚁。蚁鴷亦兼食小形甲虫及其他昆虫。
蚁鴷繁殖在我国东北及更北地区,繁殖期在6—8月,每年繁殖一次。巢营于树洞中,常见于果园或比较开阔草地的树木上,巢洞里仅有一些碎屑。卵每产通常6—12枚,32枚卵的大小平均为21.3×15.7 mm。
有些地区,它对于营巢所选用的树洞并不严格。曾经遇见它营巢在黑啄木鸟的树洞里,洞口是8×11 cm。蚁鴷因为迁来得晚些,只得去侵犯其他营窠在树洞的小鸟,把它们驱遂出去,把它们的卵抛出巢外,而占用它们的巢洞产卵。蚁鴷也可以被招引到人工巢箱里;巢箱距地面约3—6 m高,可挂在比较暴露的地方。

繁殖特征
国外分布

西自英国向东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前苏联至日本,南至赤道非洲、印度、东南亚等地,或为繁殖鸟、或为冬候鸟。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蚁鴷嗜吃蚂蚁和它们的蛹、卵等。蚂蚁在农业上虽不像其他害虫为害那样显著,但它能在地下钻洞,直接破坏苗畦;它又常帮着蚜虫迁移,并能驱逐蚜虫天敌,间接地为害作物。因此,蚁鴷对消灭蚂蚁是有益的。

分类讨论
引证信息
检索表文本

亚种检索表

翼长27 mm,2,♂88.2(85—93)mm;上体褐色较差,下体较淡,黑点亦较稀疏………………………
………………………………………………………………………………指名亚种 J.t.torquilla
翼长16 mm♂82.2(75—88)mm;上体褐色较浓,下体较暗,黑点亦较多……………………………
………………………………………………………………………………普通亚种 J.t.chinensis
翼长4 mm♂83.2(81—86)mm;上体褐色似普通亚种;下体最暗,黑点并成细横斑状……………
……………………………………………………………………西藏亚种 J.t.himalay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