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婚刺铃蟾

Grobina fortinuptialis   Hu et Wu
   

  216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广西大瑶山(60雄、10雌,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雄蟾体长58mm,雌蟾体长57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头宽大于头长;吻高,吻棱不显;颊部向外倾斜无凹陷;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无鼓膜,无耳柱骨;无颞褶;犁骨齿列并列于内鼻孔内侧后缘,相距较远;舌大而圆,周围与口腔黏膜相连。
指略扁,指端圆,第二、第四指几乎等长;指基部有蹼迹,指侧无缘膜;无关节下瘤;内掌突大而突出,外掌突小而扁平,很不明显。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前或肩部,左右跟部相距较远;趾略扁,趾端球状,无关节下瘤;趾基部有微蹼,趾侧缘膜窄;内蹠突小而扁平,无外踉突;跗褶粗厚。
皮肤粗糙,除吻端及头外侧有小疣刺外,背面满布大、小不等的瘰粒,其上有小黑刺;肩上方有两颗或多颗较大的瘰粒,并列成“ ”形,但不完全规则;体侧及四肢背面瘰粒稀少而扁平,与背部的粗糙皮肤显然很不一致。腹面皮肤均光滑。雄蟾胸部横贯一整片均匀的黑刺疣,每一疣粒上有若干黑刺(2—10枚);咽喉部一般无刺疣,但个别的有之。雌蟾在相应部位有少数小疣。
生活时背面紫褐色,上唇缘有黑纵纹,背部和体侧的大、小黑斑稀而显著,有的恰在瘰粒部位;四肢背面有1—2条清晰的黑横纹。整个腹面大部分为浅紫褐色,有橘红色斑,一般胸部有一对,在腹后部的橘红色斑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四肢腹面的橘红色斑两侧略对称,股基部的一对大而醒目;指、趾端橘红色。液浸标本背部紫红色,橘红色斑褪为浅黄色。
第二性征:雄蟾前臂粗壮,前臂内侧、内掌突及内侧3指有粗大锥状黑刺;胸部横贯一整片均匀的黑刺疣,疣上有多颗黑刺(见费梁等2005a,图版Ⅱ);无雄性线,无声囊。
卵:卵的直径6.0mm左右;卵径2.5—3.0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灰白色。
蝌蚪:第25期(Gosner, 1960)的小蝌蚪全长15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5。尚有口盘,外鳃已消失,唇齿式为Ⅱ/1+1:Ⅱ;出水孔横裂,位于腹面中央;肛孔位于下尾鳍基部正中。体黑褐色,尾鳍色较浅,自吻端沿背中央至尾基部有一条黑棕色纵纹。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本种趾基部具微蹼与微蹼铃蟾Bombina (Grobina) microdeladigitora相似。但强婚刺铃蟾体侧和四肢背面瘰粒稀少而扁平;雄蟾前臂内侧及内侧3指婚刺少,刺粗大成锥状,胸部黑刺疣均匀,横贯一整片,刺多而密集,咽喉部无疣或疣较少。

大小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多发现成蟾生活于海拔1200—1640m的山区林间。1960年4—5月在鸟盆(捕捉鸟类时使用的装水的盆)中曾发现有卵和小蝌蚪。

海拔范围
分类讨论

讨论 Tchang和Liao(张春霖和廖葛明)在1936年的广西两栖类名录中,将获于广西大瑶罗香的铃蟾标本定名为大蹼铃蟾,但没有形态描述。刘承钊和胡淑琴(1961a,1962)曾观察记载广西龙胜和金秀县大瑶山的标本与大蹼铃蟾有明显区别,因而确认张、廖的纪录有误,同时指出:广西标本的趾间蹼与微蹼铃蟾相近,但雄蟾指部和胸部刺团等特征与微蹼铃蟾不同,因此暂将广西的标本定名为微蹼铃蟾。四川生物研究所(胡淑琴、叶昌媛、费梁)《中国两栖动物系统检索》(1977: 25,plate V,Fig.13)查看了采自广西的70余只标本,并与微蹼铃蟾做了详细比较,认为两者差别明显,故将广西龙胜和大瑶山的标本改订为强婚刺铃蟾,并注明为新种。刘承钊等(1978:18)指定了强婚刺铃蟾的模式系列标本和记述了鉴别特征。胡淑琴等(1981:111)对其形态特征等进行了再描述。
刘万兆等(1994:38)认为强婚刺铃蟾与微蹼铃蟾之间“除雄性第二性征差异明显外,在一般特征上基本相似”,故认为前者是后者的1个亚种。鉴于刘承钊等(1961a:1978:18)和胡淑琴等(1981:111)先后对比研究了上述2个种的标本,认为广西的铃蟾标本体侧和四肢背面瘰粒稀少而扁平;雄性指部婚刺粗大,胸部刺多而密集,且横贯整个胸部等特征与微蹼铃蟾有明显区别,故将广西标本定名为强婚刺铃蟾;婚刺和胸部刺群与动物性行为有密切关系,在两栖类中具有重要种间鉴别意义。第二性征作为种间鉴别特征在角蟾科Megophryidae的齿蟾属Oreolalax、齿突蟾属Scutiger和蛙科Ranidae的棘蛙属Paa等属中被广泛应用。鉴于强婚刺铃蟾与微蹼铃蟾的指部婚刺和胸部刺群的形态有明显差异,其差异可以把它们区分开。因此,本书仍保留强婚刺铃蟾为种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