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紫胸鹦鹉

Psittacula derbiana   Fraser
   

  298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广西龙州所采标本)
雄性成鸟 头及颈侧紫灰色,额及脸部沾紫蓝色,或有沾紫绿色,前额沿着嘴基有一黑带向两侧后伸至眼,下嘴两侧有一大形黑斑经下颊达颈侧,与颏部的黑色连成一整块;后颈及腰至尾上覆羽辉绿色;上体余部为稍呈褐的绿色。各尾羽的中央蓝色,两旁绿色,但越近外侧的尾羽蓝色越少,各羽更或多或少具黄褐色的内缘和羽端。翅上小覆羽大都与背同色,但翅上的大、中覆羽黄绿至黄色,初级覆羽及各飞羽的外翈暗绿色而具黄至黄绿色羽缘,内翈褐色而具近白色的羽缘。下体自颏的黑斑以下葡萄紫色或更沾多少紫蓝色;肛周、尾下覆羽及覆腿羽绿色。翅下小覆羽基部褐色,端部带紫灰的绿色;中覆羽葡萄紫色或沾紫蓝色;大覆羽褐色。
雌性成鸟 似雄鸟,但中央尾羽较短;额无蓝色;覆耳羽后具呈褐的粉红色带。
雄性幼鸟(1960,Ⅳ,7采自云南双江)额及头侧褐灰而沾紫色;头顶草绿色;胸葡萄紫沾绿色;腹及以下草绿色,部分羽色具葡萄紫色羽端和紫蓝色近端。
雌性幼鸟(1960,Ⅷ,8采自云南次卡桶)头、颈、胸均呈灰褐色,髭斑及额斑模糊,脸略见沾蓝;腹及以下绿色,羽端略沾紫色,较老的下体全为葡萄红色。
虹膜黄白色;上嘴珊瑚红(♂),橙黄(幼♂)或黑(♀)色;下嘴黑色;脚灰绿黄色。
量衡度:(注:见图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色和头上黑斑似排胸鹦鹉,但体形大得多,为国内最大形的鹦鹉,翅长超过200毫米。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1) 239 466 32.5 220.5 251 20.7
(210-290) (432-500) (30-35) (190-225) (230-265) (19-22)
♀♀(16) 252.6 362.7 34.3 216.0 231 20.5
(204-290) (350-473) (31-36) (201-218) (170-256) (19-23)
♂(1幼) 204 332 34 220 130 15
♀♀(2幼) 204,240 330,350 33,34 204,200 141,170 15,16

生境信息

生态 大紫胸鹦鹉在云南及西藏东南部较普遍,据郑作新等(1983)的报道,常结成30—50只的大群活动于海拔2 000—3 000米之间。无论针叶林、有浆果的阔叶林,或开垦地的核桃林等均见有它们的活动。以毬果种子、其他种子、坚果等为食.据郑作新等.(1926,1983),在云南曾见20—30只在一棵核桃树上啄食核桃,3小时内吃去了这棵树的果实一半以上,在西藏察隅松林间曾发现它剥落的大量松果皮,剖胃见有松籽、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鸡骨藤(Morinda parviflora)等植物种子,最后者在1个胃中见有数十粒。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剖检7—8月采得的22只鸟胃,除6个空胃外,其余各胃中,仅1胃有少量麦粒,均为胡桃仁渣滓。
6,7月为繁殖期,郑作新等(1983)在西藏于5月30日采到的雌鸟卵粒已开始发育,但大小不等,最大的卵粒为4×2毫米;6月中采到的雄鸟睾丸达9 ×4毫米;7月采到的雄鸟平均睾丸大小为13×6毫米,其中最大一颗达20×13毫米。其他繁殖资料不详。

海拔范围
繁殖特征

6,7月为繁殖期,郑作新等(1983)在西藏于5月30日采到的雌鸟卵粒已开始发育,但大小不等,最大的卵粒为4×2毫米;6月中采到的雄鸟睾丸达9 ×4毫米;7月采到的雄鸟平均睾丸大小为13×6毫米,其中最大一颗达20×13毫米。其他繁殖资料不详。

国内分布

终年留居西藏东南部以至四川西至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德钦至南部西双版纳、东部昆明,广西龙州。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由于羽色艳丽、姿态优美,且能仿效人言,又是国内体形最大的一种鹦鹉,故其经济价值较大,人们常用一金属制成的框架供其站栖,并用小金属链条系在脚上,以防飞逃逸去,已驯养过的一般不用笼子饲养,1984年3月在昆明见每只养过的大紫胸鹦鹉连框架售价一百多元,可见这项资源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当然这种鸟对农、林业也有损害,可以采取化害为益的措施以增加国民经济收入。

引证信息

Palacornis derbianus Fraser, 1850, Proc. Zool. Soc. London, 18.245 Aves,图版25(笼鸟).
Palacornis salvaderii Oustalet,1893,Bull.Soc.Zool.France, 18.19(模式产地:四川及西藏昌都).
Psittacula derbiana La Touche, 1931-34, 2. 63-64; Peters, 1961, 3:244-245; Vaurie, 1966, 565- 566; Forshaw, 1973, 338一339;郑作新,1976,277-278;郑作新等,198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