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成年雄性体长约2.13 m,雌性1.5 m,体重分别约为200~250kg和45kg。在5龄之前很难区分性别。雄成体的颈、胸及肩部较雌性和亚成体大得多。北海狗的嘴吻很短且下曲。触须长,通常伸展过耳。成体的触须白色;新生仔兽的触须黑色,经过在亚成体的黑白相间阶段成为白色。耳廓长而显著;老年个体耳廓的顶端裸露。前鳍肢的毛急止于腕部,掌部的顶面无毛。后鳍肢在海狮科动物中最长,约占体全长的1/4。
后鳍肢的所有趾均具极长的软骨质端瓣,3个中趾的端瓣超过趾甲的位置。
成年雄性黑色至红褐色,颈背的针毛灰色。它们的针毛长而粗,在颈、胸和上背部尤其显著。成年雌性和亚成体的体上面灰褐色,腹面银色至灰色。它们的针毛较短、较细。耳廓梢端裸露,靠近此裸露部及耳根的毛通常为灰白色。仔兽出生时黑色。约在4月龄断奶的仔兽头和背部暗褐色至黑色,胸部和腹部白色或银色,面部两侧有一些白色。
头骨的颅部大而圆,眶间部长而较窄,吻突部短。眼眶大,眶上突不呈方形。鼓泡小而扁平,几乎完全由外鼓骨组成。乳突骨发达,与颧突相愈合。两额骨向前插入两鼻骨之间。鼻骨短宽,其前端的宽度约占鼻骨长的80%~90%。第一、第二上门齿具横沟。上颌的后犬齿6枚,第四与第五后犬齿之间无间隙。
齿式:I 3/2,C 1/1.PC 6/5.
椎式:C7,T15,L5,S3,Ca1O~12=57.
后鳍肢的所有趾均具极长的软骨质端瓣,3个中趾的端瓣超过趾甲的位置。
成年雄性黑色至红褐色,颈背的针毛灰色。它们的针毛长而粗,在颈、胸和上背部尤其显著。成年雌性和亚成体的体上面灰褐色,腹面银色至灰色。它们的针毛较短、较细。耳廓梢端裸露,靠近此裸露部及耳根的毛通常为灰白色。仔兽出生时黑色。约在4月龄断奶的仔兽头和背部暗褐色至黑色,胸部和腹部白色或银色,面部两侧有一些白色。
头骨的颅部大而圆,眶间部长而较窄,吻突部短。眼眶大,眶上突不呈方形。鼓泡小而扁平,几乎完全由外鼓骨组成。乳突骨发达,与颧突相愈合。两额骨向前插入两鼻骨之间。鼻骨短宽,其前端的宽度约占鼻骨长的80%~90%。第一、第二上门齿具横沟。上颌的后犬齿6枚,第四与第五后犬齿之间无间隙。
齿式:I 3/2,C 1/1.PC 6/5.
椎式:C7,T15,L5,S3,Ca1O~12=57.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嘴吻很短且下曲。耳廓相对长而明显。前鳍肢的毛在腕部急止,使掌部的顶面完全裸露。后鳍肢比北海狮的长,各趾的长和宽大致相等,3个中趾的端瓣超过趾甲。第四与第五后犬齿之间无间隙。
生物学
北海狗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白令海及鄂霍次克海水域。大多数种群
(70%以上)在普里比洛夫群岛繁殖,一部分种群(不到20%)在科曼德群岛繁殖。夏季和秋季栖息于群栖地。这些大洋性鳍足类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海水中度过,直至下一个繁殖季节开始时才回到陆上。在此之前很少回到陆上。许多北海狗,尤其是幼体,向南散布到南加利福尼亚或者日本海域。个别的偶然到达黄海、东海和南海。
约91%的北海狗种群在阿拉斯加的普里比洛夫群岛和俄罗斯的科曼多尔群岛繁殖。雌性在4龄时性成熟,雄性在4~5龄时性成熟。雄成体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到达群居地,建立领域。每头有领域的雄性守卫着一群雌成体,数量达40头或更多。雄性在繁殖季节的1~2个月中停止进食,体重降低约20%。雌性在整个6月陆续到达群居地,也有一些在7月和8月到达。它们在到达的2天后产仔,产后继续留在群居地,约5.3天后进入发情,进行交配。其后,它们多次到海中摄食,每次约5~10天,每次到
岸上哺育幼仔的时间约1~2天。新生仔兽平均体重5.4~6kg,体长60~65 cm。幼仔在出生后约125天,即10月和11月断奶,进入海中。约近半数的幼仔在生后的一年内死亡,一部分被鲨鱼、虎鲸和北海狮捕杀,一部分死于海洋中的塑料废弃物以及渔网。有些幼仔在生命的第一个月因感染钩虫而死于贫血症。北海狗的最大年龄约16龄。
北海狗的食物种类很多,包括许多种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偶食鸟类。它们大多在晚间捕食垂直洄游的猎物。雌性在100~200 m的深度捕食,雄性可达400 m的深处。
早在18世纪中期先后在科曼多尔群岛和普里比洛夫群岛发现了北海狗之后,就开始了对北海狗的猎捕。自1742年以来,种群数量经历了3次主要的下降,每一次都与猎取毛皮和其他人类活动有关。在1911年的大下降以后,日本、俄罗斯、美国和代表加拿大的英国制定了北太平洋海狗公约,加强了保护。1983~1990年间,世界北海狗的数量稳定在150万头左右。而1990~2000年间,又以每年2%的幅度下降。在《2000 IUCN 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北海狗被列为易危(VU)等级。
(70%以上)在普里比洛夫群岛繁殖,一部分种群(不到20%)在科曼德群岛繁殖。夏季和秋季栖息于群栖地。这些大洋性鳍足类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海水中度过,直至下一个繁殖季节开始时才回到陆上。在此之前很少回到陆上。许多北海狗,尤其是幼体,向南散布到南加利福尼亚或者日本海域。个别的偶然到达黄海、东海和南海。
约91%的北海狗种群在阿拉斯加的普里比洛夫群岛和俄罗斯的科曼多尔群岛繁殖。雌性在4龄时性成熟,雄性在4~5龄时性成熟。雄成体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到达群居地,建立领域。每头有领域的雄性守卫着一群雌成体,数量达40头或更多。雄性在繁殖季节的1~2个月中停止进食,体重降低约20%。雌性在整个6月陆续到达群居地,也有一些在7月和8月到达。它们在到达的2天后产仔,产后继续留在群居地,约5.3天后进入发情,进行交配。其后,它们多次到海中摄食,每次约5~10天,每次到
岸上哺育幼仔的时间约1~2天。新生仔兽平均体重5.4~6kg,体长60~65 cm。幼仔在出生后约125天,即10月和11月断奶,进入海中。约近半数的幼仔在生后的一年内死亡,一部分被鲨鱼、虎鲸和北海狮捕杀,一部分死于海洋中的塑料废弃物以及渔网。有些幼仔在生命的第一个月因感染钩虫而死于贫血症。北海狗的最大年龄约16龄。
北海狗的食物种类很多,包括许多种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偶食鸟类。它们大多在晚间捕食垂直洄游的猎物。雌性在100~200 m的深度捕食,雄性可达400 m的深处。
早在18世纪中期先后在科曼多尔群岛和普里比洛夫群岛发现了北海狗之后,就开始了对北海狗的猎捕。自1742年以来,种群数量经历了3次主要的下降,每一次都与猎取毛皮和其他人类活动有关。在1911年的大下降以后,日本、俄罗斯、美国和代表加拿大的英国制定了北太平洋海狗公约,加强了保护。1983~1990年间,世界北海狗的数量稳定在150万头左右。而1990~2000年间,又以每年2%的幅度下降。在《2000 IUCN 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北海狗被列为易危(VU)等级。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黄海:山东(即墨市丰城乡)、江苏(如东县东凌乡),东海:台湾(高雄),南海:广东(阳江市闸坡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