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344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雄性成鸟(繁殖羽):额和头顶中央羽翠绿色,并带金属光泽,枕部铜赤色与后颈的暗紫色和暗绿色的长羽等组成羽冠;头顶两侧有纯白色的眉纹,伸到颈顶延长而成羽冠的中间部分;眼先淡黄色,颊棕栗色;眼的上方和耳域棕白色;颈侧领羽,细长如矛,呈辉栗色,羽轴淡黄色;颏、喉等几纯栗色;背和腰暗褐色,并有铜绿色金属反光;内侧肩羽紫蓝色,外侧数枚纯白色,并镶有绒黑色的黑边;翅上覆羽与背部同色;初级飞羽暗褐色,具银白色的外缘,内羽片先端呈铜绿色的光泽;次级飞羽褐色,具有白色羽端,内侧数枚的外羽片亦呈金属绿色;三级飞羽黑褐色,外羽片亦呈金属绿色,最后一枚外羽片呈金属蓝绿色,并具栗黄色的先端,而内羽片则扩大呈扇状,直立如帆,呈栗黄色边缘的前半部为棕白色,后半部为绒黑色,羽干鲜黄色,这对羽毛俗称剑羽或相思羽;尾羽暗褐而带金属绿色;上胸和胸侧呈暗紫色金属光泽;下胸两侧绒黑,并有明显的两条白色半圆形的带斑,下胸和尾下覆羽乳白色,近腰的胁羽先端具黑白相间的横斑,再后有紫赭色块斑;腋羽褐色。
雄性成鸟(润羽;依据1976年8月18日采自吉林长白山的标本):无羽冠和帆状饰羽。背部羽色灰褐,羽干较暗,并稍带金属光泽;腰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纯白;眼周和眉纹白色。一般羽色基本上与雌性成鸟相同。
雌性成鸟(繁殖羽):头顶无羽冠;头和颈的背面灰褐色,眼周和眼后一条纵纹白色,头和颈的两侧浅灰褐色;颏、喉均白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至尾转暗褐色;两翅羽色与雄鸟相似,但无金属光泽,并缺一对帆状的直立羽;胸侧与两胁棕褐色,而杂以暗色斑;腹和尾下覆羽纯白。
虹膜深褐,外缘淡黄;嘴暗红色;跗跡黄褐色。
雏鸟(依据1976年6月17日采自吉林长白山的标本):额顶至背有一条深褐色的条带和背部连接;颏、喉、颈至腹部全为乳黄色;肩羽和飞羽部位各有一块乳黄色块斑,全身绒羽为毛状。上嘴青灰,嘴甲和下嘴肉红色;跗蹠青黄,蹼色较深。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8) 430-590 401-430 26-31 179-240 77-127 37-47
♀♀(9) 493.1 418.0 29.8 215.5 110.0 42.6
(435.5-550) (385-450) (27-37.6) (202-229) (92-138) (38-47.9)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鸳鸯为中型鸭类,小于绿头鸭,大于绿翅鸭。雌雄异色,雄鸟羽色鲜艳华丽,头具羽冠,眼后有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的扇状直立羽,非常明显,易于识别。雌鸟的头与背均灰褐色,无羽冠和扇状直立羽。

生境信息

栖息于山地的河谷、溪流;常见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沼泽、芦苇塘及湖泊等;被水浸没的草原、田地也有它的踪迹。在春秋季节迁徙时,与大群野鸭(绿头鸭、罗纹鸭)混在一起活动。常成七、八只到二十余只小群活动,斗月初迁至吉林长白山,栖于刚融化的河水中,夜间单独宿于河边的柳树丛下和河岸的土坑里。天刚亮就开始活动,在江湖岸边的苇塘或灌丛附近,常将颈延伸,两翅击水,一对对绚丽的羽色和晶莹的水花相映。戏水时,经常发出咕咕咕地低柔的鸣声。性机警,遇惊立即起飞,边飞边叫,发出短促而较响亮的“哦儿……哦儿……哦儿”的声音。
性杂食。一般在春、秋季节迁徙时,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如草籽、橡子、玉米、稻谷及河中的青苔等;至繁殖季节(5-8月),则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如蛙、鱼类、蝲蛄、鞘翅目、膜翅目昆虫(成虫和幼虫)、蜗牛等,也兼食草籽、忍冬、果实等。寿振黄等(1940)在1937年4月4日剖验一只鸳鸯的胃,内含各种树叶和种子,占食物总额的55%,蜻蜓幼虫及其他动物质约占1%,其余全是砂子。我们在1963-1976年4-9月,对19个鸳鸯的胃(雄9个,雌5个,幼鸟5个)进行剖验,看出鸳鸯在迁徙季节(4, 9月)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兼食少量的鱼、蛙;而在繁殖期却以昆虫、鱼类为主,兼食部分植物性物质;幼鸟则主要以昆虫类为食,兼食浆果和青草等。取食比较频繁的时间,是在早晨4-5时左右和下午14-15时左右,一般在河石较多或浅滩的地方。有时全身潜在水里,有时仅头部潜在水里,身子露在水面。取食的次数多时,每分钟就取食一次。休息时,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打吨,有的站在河岸边的树枝上,或河中露出水面的大石头上,也有在河岸边的土坑里。睡觉时把头插在翅膀下边。
在长白山地区,每年于4月初迁来,到9月末离去,约有半年时间,留居在繁殖区。迁来时,雌雄都已成对。5月初进到繁殖地进行占区活动,一般在支流小溪占区的范围很小(相距150-250米),河旁的占区范围较大。5月中旬至下旬进行交配。曾于5月18日15时零6分和27日18时30分,观察到二次交配活动。开始雌雄两鸭并游于水中,雄鸭频向雌鸭低着头,狂速地吸水,同时高耸它的头部艳丽的冠羽和背上的帆状饰羽。随后向着雌鸟直伸其颈部,头部不时左右摇摆,用嘴整理饰羽。此后,它们并肩徐徐游于水面,不时将嘴浸入水中。游过一段时间后,雌鸭疾驰在前,雄鸭紧跟在后,同时不断地翘起尾部,紧接着跃伏在前面雌鸭的背上,用嘴衔着雌鸭的头羽,雌鸭身体稍沉到水面下,交尾每次约2秒钟,可连续进行4-5次。交配后,各自昂首展翅,进行几次水浴,用嘴整理体羽,而后安然憩息于水边的岸上。
窠一般筑在树洞里,树洞离地面较高,曾见两窝都筑在离地1.0-15米高的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树洞里。洞内垫有木屑,上面铺有亲鸟的绒羽;5月末开始产卵。
6月中旬开始见到亲鸟领着6-7只雏鸟,在河边的柳树丛下活动,有时也活动在河流附近的水泡子里。雏鸟紧紧地跟着亲鸟,可在水中游泳,也可在岸上奔跑,但不具飞翔能力。雏鸟出巢后,雄鸟就开始换羽,也是单独地活动在河岸的柳树丛下。性更机警和隐蔽,一般不易发现。这都不同于所谓“雌雄未尝相离”的前人记述。8月中旬雏鸟的飞羽开始长出羽鞘,并初具飞翔能力,但仍然和亲鸟在一起,7-8只组成小群;9月下旬开始集结,月末离去,逐渐向南迁徙。

国外分布

在国外,分布在苏联的乌苏里边区和萨哈林岛(库页岛),朝鲜北部及日本的部分地区;偶见于印度阿萨姆邦;还被引人英国。
拉图史(1931-1934)以鸳鸯在福建中部繁殖,并在长江下游及台湾等地为留鸟或半留栖鸟,尚待证实。

国内分布

繁殖在我国东北北部的乌苏里江、黑龙江一带的山地水域,南至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上游。在河北兴隆及贵州遵义也有过繁殖纪录。迁徙时,沿着东南沿海一带以至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各省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越冬,有时也见于山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处。

经济意义

鸳鸯为我国保护鸟之一。由于颜色鲜艳而具文彩,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很熟知和喜爱它。在两千多年的古籍如《诗经》、《水禽》、《古今注》、《补禽经》、《尔雅翼》、《本草纲目》等,都有过记载。在我国文艺创作和诗歌中都把鸳鸯作为“爱情”和“友谊”的象征。如唐朝诗人李白谓:“七十紫鸳鸯双双戏亭幽……”等等,可见劳动人民很早就对它珍视和喜爱,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以往记述,多带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色彩。解放后,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把它列为国家保护鸟类之一;并为满足劳动人民在文化、艺术上的要求,全国各大公园和动物园都有饲养。

引证信息

Anas galeiculata Linnaeus, 1758, Syst.Nat.,ed.10, 1:128(模式产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