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音库蚊

Culex pipiens   Linnaeus
   

  206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雄蚊阳茎侧板腹内叶外伸部分短而窄。
形态描述
雌蚊中型蚊,翅长4.3-4.5 mm。头:头顶正中盖以众多的灰白色平覆鳞,后头有棕褐色竖鳞,两颊的白色宽鳞区向眼后延伸形成窄边。喙棕褐。触须很短,有棕鳞,偶见顶部有白鳞。食窦甲:食窦弓发达,宽约0.90mm;侧杆显著地宽;侧突圆。食窦甲背齿约20个,短棒状,末端钝;中齿通常4个,显著地突出,末端钝;腹齿乳突状,每侧各有3-4个长而尖锐的腹齿形成一紧密的小簇。胸:中胸盾鳞红棕至黄棕色。翅上位及小盾前区更淡。前胸前背片有少数淡窄鳞,中胸腹侧板有两群淡鳞位于上部与下部后缘,中胸后侧片有一群约与中胸腹侧板上部鳞簇平齐的鳞簇并在上部毛丛中有几片


双翅目 蚊科(上) 库蚊亚科 401

淡鳞。胸侧板淡棕。中胸下后侧鬃1根。翅:翅鳞棕褐。足:各足黄棕,各足股节腹缘稍淡。腹:腹节背板有窄的淡色基带,每节有一对小的中侧白斑。
雄蚊体型、鳞饰似雌蚊,但触须明显长于喙,长出部分约与末节相等,第3节末端腹面有白鳞,末2节腹面各有一淡色纵走线纹;第3节末段和末2节有长毛丛。尾器:抱肢基节亚端叶三棒末端钩状;后部毛组有一背位而紧靠三棒的宽叶片和1根粗,2根细的刺鬃;基位刚毛背侧亚端位,宽而有条纹。端节正常,感觉毛2根。阳茎侧板背中叶末端平齐,腹内叶末段外伸部短而尖。肛侧片基侧臂短小。
幼虫头:触角基2/3有小刺;1-A着生于近顶端1/3处。头毛1-C基部粗、末端细,色淡,可分侧枝,长度约为基距的2/3; 4-C简单,短小,不分枝;5, 6-C分3-5芒枝(常4分枝),长出唇基前缘;7-C分6-10芒枝。颏每侧有12个齿。胸:前胸毛1-3P约等长,单芒枝;4-P分2芒枝,稍细短;5, 6-P单芒枝;7-P分2-3芒枝;14-P简单,不分枝。腹:腹毛6-Ⅰ分3-4芒枝;7-Ⅰ分2芒枝;6-Ⅱ分3芒枝;6-Ⅲ-Ⅵ分2芒枝。腹节Ⅷ栉齿末端圆而有繸,35-55个,组成一齿区。呼吸管指数4-6(平均4.6);梳齿9-16个,其侧齿发育良好;1-S通常4对,每株分2-9枝;其中第3对侧位;第1, 2对腹毛约等于或略长于着生处管径;管鞍比值4.2-4.8。腹毛1-Ⅹ分2枝;2-Ⅹ不分枝或分2枝;3-X不分枝。肛鳃长度有变异,通常为尾鞍长度的1.5-3倍。

生物学

生态习性 幼虫孳生于住宅区附近污染的积水中,如水坑、浅水洼以及经常放牧的草地积水中。此外也见于稻田、芦苇塘和沼泽地。成蚊喜吸鸟血,通常不吸人血,栖息于野外植物丛中,如芦苇丛、潮湿的杂草丛等。夏季有少量进人室内,到秋季数量增多,这可能与成蚊越冬有关。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全北界、非洲南部与东部和拉丁美洲南部(Knight and Stone, 1977)。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尖音库蚊在我国以前仅新疆和海南有记录。经检查标本,前者无可置疑,后者显然是致倦库蚊之误定。
本蚊种和它的两个亚种,即淡色库蚊(淡色亚种)和致倦库蚊(致倦亚种),形态极其相似,其鉴别特征将在二亚种分类讨论项下讨论。
医学重要性 在北美已证实它能传播西马脑炎和圣路易脑炎(St. Louisencephalitis)。在我国对其与医学的关系尚乏研究。
检视标本总数:8♂♂,6♀♀,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