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体纺锤形,躯干粗大,头、尾渐细小。尾柄平扁,具一侧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较短,钝尖稍突。眼中大,圆形,瞳孔竖直,无瞬膜,位于口端上方,距第一鳃孔颇远。鼻孔狭小,距口端比距吻端为近,前鼻瓣具一细小突出,鼻间隔比鼻孔宽约大2.5倍。口大,弧形,口宽大于口前吻长,比口长约大2倍;唇褶短小,口闭时下唇褶被掩蔽。齿大,三角形,直或稍斜,边缘具细锯齿,1-2行在使用;上颌齿每行26个,宽与长约相等,第一和第二齿最大,第三齿较小,第四齿以后渐小,最后数齿很小;下颌齿较狭,每行24个,第一和第二齿最大,第三齿以后渐小,最后数齿很小。喷水孔很小,位于眼后,有时消失。鳃孔5个,宽大,最后两个距离较近,最后1个恰位于胸鳍基底前方。
背鳍2个,第一背鳍颇大,几呈等边三角形,起点约对着胸鳍里缘中部,上角钝尖,后缘稍凹,下角尖突,未伸达腹鳍起点垂直线;第二背鳍很小,基底后端与臀鳍起点相对,上角钝圆,下角尖突。尾鳍宽短,叉形,尾椎轴上翘,上尾叉比下尾叉大1.3-1.4倍,由上叶,尾椎轴,下叶中后部组成;下尾叉单由尾鳍下叶前部的突出部分组成;下叶中后部间具一缺刻。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同大,恰位于第二背鳍后面下方。腹鳍颇小,约位于背鳍间隔中部下方,后缘稍凹,里角尖突。胸鳍大,呈镰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尖,里角钝圆。
背面和上侧面暗褐色,青灰色,或近黑色;下侧面和腹面淡色至白色;胸鳍腋上具一黑色斑块;腹鳍白色,前部具一青灰色斑块;胸鳍、背鳍和尾鳍后部暗色。
背鳍2个,第一背鳍颇大,几呈等边三角形,起点约对着胸鳍里缘中部,上角钝尖,后缘稍凹,下角尖突,未伸达腹鳍起点垂直线;第二背鳍很小,基底后端与臀鳍起点相对,上角钝圆,下角尖突。尾鳍宽短,叉形,尾椎轴上翘,上尾叉比下尾叉大1.3-1.4倍,由上叶,尾椎轴,下叶中后部组成;下尾叉单由尾鳍下叶前部的突出部分组成;下叶中后部间具一缺刻。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同大,恰位于第二背鳍后面下方。腹鳍颇小,约位于背鳍间隔中部下方,后缘稍凹,里角尖突。胸鳍大,呈镰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尖,里角钝圆。
背面和上侧面暗褐色,青灰色,或近黑色;下侧面和腹面淡色至白色;胸鳍腋上具一黑色斑块;腹鳍白色,前部具一青灰色斑块;胸鳍、背鳍和尾鳍后部暗色。
生物学
冷温和暖温区近海上层大型凶猛鲨,活动在表层下至大陆坡水深1280 m处。活泼善泳,平均巡游速度每小时3.2 km,可突发快速冲刺,有时跃出水面。卵胎生。性凶猛,捕食各种鱼类、海龟、海兽等,有袭击渔船和噬人记录,为现存最凶残鲨类之一。体长可逾800 cm,通常捕捞个体长140-600 cm。雄鲨长240 cm 性成熟。在澳大利亚和美国东北部是一重要大型游钓鱼,俗称大白鲨"Great white shark"。肉质佳,肝油入药,皮可制革,鳍制鱼翅。废弃物制鱼粉,上下颌及齿可做装饰品。
生境信息
冷温和暖温区近海上层大型凶猛鲨,活动在表层下至大陆坡水深1280 m处。活泼善泳,平均巡游速度每小时3.2 km,可突发快速冲刺,有时跃出水面。卵胎生。性凶猛,捕食各种鱼类、海龟、海兽等,有袭击渔船和噬人记录,为现存最凶残鲨类之一。体长可逾800 cm,通常捕捞个体长140-600 cm。雄鲨长240 cm 性成熟。在澳大利亚和美国东北部是一重要大型游钓鱼,俗称大白鲨"Great white shark"。肉质佳,肝油入药,皮可制革,鳍制鱼翅。废弃物制鱼粉,上下颌及齿可做装饰品。
海拔范围
冷温和暖温区近海上层大型凶猛鲨,活动在表层下至大陆坡水深1280 m处。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标本信息